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俗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走哪条路好呢?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有人走沿途风光秀丽的路,有人走荆棘丛生的小路,还有人走平坦宽阔的大路……究竟哪条路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呢?听了下面这个故事,我想,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那一年,学校举行一次赛课,"年少气盛"的我跃跃欲试,决心"露一下脸"。于是我便上网找课件。经一番忙碌,我在网上找到一个《春》的课件,它图片生动形象,每张幻灯片以一张"春意盎然"的图片为底,上面的文字花花绿绿,十分耀眼,我决定把它全盘照搬。  相似文献   

2.
刘强 《大学生》2020,(1):24-25
"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啊?"我瞄了一眼正开车送我回单位的朋友,认真地回答说:"还没想好,先在学校站稳脚跟吧,然后争取读研究生,继续深造。""哈哈哈哈",朋友大笑,"我是想问去你学校的路怎么走,你扯到人生道路上去了,太有才了。"我也觉得这样的答非所问很好笑,就顺着话茬甩给他一句流行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那千万条道路上的我们,转眼之间已经从年初走到了岁尾,对于这即将告别的2019,如果让我用一个汉字做总结,那便是——路。  相似文献   

3.
△《当代学生》(以下简称"当"):人们说,"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由此可见多伦路的文化积淀之厚。请您具体谈谈多伦路的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4.
邱振中在《神居何所》一书中写道:"人们对语言的意蕴无限关注,而对语言形式总有一种深深的不满,始终觉得他无法承担意蕴的重荷。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易传.系辞》提供了一条思路:‘立象以尽意。’""象"在上文中有"卦象"的意思。然而,我们推而广之,"象"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另一种语言。纵观我们生活四周,图像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5.
早上,邮局的叔叔给虫虫送来了《课堂内外》,上面有一条寻人启事,寻找的人正是小cool龙,虫虫拿着杂志叫醒了正在酣睡的小cool龙。"小cool龙,你的家人正在到处找你呢?"虫虫指着杂志对小cool龙说,"乐乐姐姐说暑假要举行夏令营,还叮嘱你不能缺席,如果你不能回去,很多同学们都会很失望的。""我也急啊,可是我忘了回家的路了。"小cool龙哭丧着脸。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神曲《忐忑》的热传,"忐忑"也成了当前网络热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忐忑"的解释是:"形容心神不定,胆怯"。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作者通过对人物"忐忑"心境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处境、性格,或表现文章的主旨,读来耐人寻味。一、最辛酸的"忐忑"在《故乡》中,当"我"见到一别  相似文献   

7.
《蹲下时看到了什么》作为2013年东西最新发表的短篇小说之一,其语言的最大特点是隐喻和反讽,二者使叙事具有强大的能动性,它帮助我们找到了一扇通往精神真实的大门,这样我们既能直接面对最艰难的生活现实,却又始终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存希望。东西在小说中通过喻体"路"探讨了人类必须回答的三大终极问题,即:我们选择的路是什么,为什么找不到这条路,怎样才能找到这条路。东西关注中国底层个体的生存状态,对历史和世道进行了严肃的拷问,从而窥探中华民族的生存价值和终极意义的秘密。  相似文献   

8.
《论语》隐含了一种体裁,我们权且称之为"孔子对话"。从《论语》到《庄子》,"孔子对话"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亦即从作为对象被回忆、记录、复现,到作为逻辑论证的手段与工具用于导向已经先行存在的结论。可以说,《庄子》中的"孔子对话"是对《论语》的戏仿,《声无哀乐论》也是这种戏仿体的变体:在这两个文本中,"孔子对话"是一种论证的策略。然而,"孔子对话"的最初形态并没有消失,《世说新语》类的笔记,诗话,以及宋代新儒家的语录和禅宗的语录、公案、参话头,都与对交谈对话场景的记录与复现有关,并在文本中保存了《论语》的客观记忆。可见,作为"孔子对话"原始文本的《论语》内蕴着以上两条发展线索,它们都是对《论语》的创造性发挥。  相似文献   

9.
"条"作为计量"路"的量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搭配,这种习惯搭配的背后蕴藏着"条"和"路"词义演变的历史。本文梳理"条"和"路"的词义演变的历史,分析使用"条"来计量"路"的原因,"条"和"路"成为习惯搭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路的记忆     
<正>世界上有很多条路,每一条路都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人"。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唐三藏为了取得真经,可谓是翻山越岭、历经重重困难,所以它的主题曲就叫《敢问路在何方》。我曾经天真地想:"为什么没有一条可以直接通往西天的道路呢?"现在,我渐渐明白:世上没有平坦的路,几代人不懈地"愚公移山",才使小路变大路,沙土路变成水泥路。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是"怎么教"变为"教什么"的必经之路,教师只有深入文本,才能准确地选择教学内容。而教师如何深入解读文本呢?即我们如何做到文本解读的"进去"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为例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妈妈不见了     
梁凌 《课外阅读》2013,(11):6-7
母亲在试一条丝巾,一条价格不菲的桑蚕丝巾。她在犹豫,舍不得花我的钱。"这条粉色丝巾让你显得年轻多了!"卖者说。"是呀,"旁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也附和,"如果你穿黑毛衣,白毛衣,配起来就更好看了!"我注意到,在我们来之前,老太太就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1年第3期刊登了谢海华老师对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的解读文章《弗罗斯特并不惆怅》,在文章中,谢老师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概括的诗歌主题“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并不恰当,在他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一首“惆怅”之作,“作者并非如教参所说‘念念不忘’那条未选择的路,而是对自己所选择的路倍感欣慰,无怨无悔”.谢老师的这种解读与教参的结论截然相反,虽然新颖,笔者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他们是舞池中为梦想舞动人生的精灵。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他们的柔美、激情、优雅让我们记忆深刻。他们行走于一条追逐舞蹈梦想的不归路。朱洁静:心静了就不再嘈杂她是杨丽萍口中的"尤物",她是《舞林争霸》的"话题女王",在《舞林争霸》舞台上,她被质疑人品,被质疑炒作,面对纷乱嘈杂的世界,她选择沉默,"心静了,再嘈杂的世界也就  相似文献   

15.
上期,"我的博客"在"特别关注——《博客天地任遨游》"的热烈推荐下,有了它风光的出场。本期,"我的博客"迎来了它首轮的第二期。"当代学生"论坛之"博客 PK"已经是热闹非凡,人气指数"一路飙升"。四位博主的FANS 之趣称也应运而生——汤圆(蒋兆元FANS)、锅巴(郭小康 FANS)、包子(鲍方越FANS)、蛋挞(黄丹 FANS),不知你跻身了哪  相似文献   

16.
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看来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希望事事能够和谐了。渐渐地,"和为贵"也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道德箴言。本期《和为贵》一文与大家一起讨论传统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长篇小说《诉讼》中充斥着各种对"窗口"的描写,"窗口"成为洞察主人公形象的一条门径。作为对走廊、房间等封闭空间装置作用的反面,"窗口"的间离效果在更大程度上凸显了书写自由的尺度。实际上,卡夫卡长篇小说《诉讼》通过对"窗口"书写和实际的游离凸显了自由的边界,"窗口"所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种瞬间的自由,艺术上只是一种插曲的表现,最终指向的仍然是不自由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写道:“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使人不禁想到:为什么要回返呢?不是已经选择了自己的路吗?为什么路还没走就想到要回返呢?未选择的路,是一颗诱人的糖,那甜甜的香味隐约迷离地吸引着你,呼唤着你。在那黄树林中,走着自己选择的那条美丽幽寂的小路,或许你的心还会飘游到那条未选择的小路上,到底那条小路通向哪儿呢?那里又有怎样的景色呢?在思绪中你已渐渐地忽略了小路上的一切,或许最终你走出了树林,到达了终点,但在路上你却什么也看不到?你肯定会埋怨:“我的选择是错误的,早知道走另外一条路了…  相似文献   

19.
金寨县天堂寨乡,第一次听到这个美丽的名字时,我一直试图在脑海里勾勒一幅迷人的画面:山青水秀,风景宜人. 然而,当我们"青年卫生志愿者医疗服务队"乘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后,大家的脸上一点点地没了血色,剧烈的胃肠道反应折腾得我痛苦不堪."到了,到了."带队的乡长指挥车子停在山路下边一条小道旁,"小心后边."车轮已经到了小道边缘,下边就是一条深沟."剩下的路我们要步行,不通车."  相似文献   

20.
读了胡适先生《关于大学毕业后的几条路》的演讲,颇有感触。正如先生所说:"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我不应停滞不前,更不应执迷不悟。应该从现在起,找回刚出校门的朝气和天真,"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得有一点信心",努力,坚持,找回强烈的求知欲,再次树立理想的目标和追求,朝着理想努力,持之以恒,走向成功。胡适先生的话在今天仍分外适用,送给自己和即将走进大学的中学生朋友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