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2.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3.
科学精神的建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的方向和任务 ,但是 ,这个任务远没有完成。文化保守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忽视和反对科学的态度是错误的。作为理性的思维活动 ,科学是普遍的。科学精神的根本基础是社会的经济制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形式 ,它们之间是一种“家庭类似”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是实用理性。清朝末季,随着对外战争的失败,中国思想界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缺陷,从而丧失了原有的民族自信心并萌发了改变民族精神的要求。但由于实用理性的影响,传统儒学与专制政治结合甚紧.所以不可能再走“强化”传统的路子;同样由于实用理性的影响,中华民族精神不可能由世俗性道德转化为宗教性道德,所以最后的选择只能是继续囿于此岸世界的转化,这也就意味着难以突破实用理性的痼疾。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中国,弥漫整个社会的实在是伦理理性、实用理性的精神,它虽然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以及民族文化的连续性等各个方面,确实起到过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成为宗法人伦社会的最有效的思想基础,但是,它也使自己逐渐失去自我创新的思想机制.在面临现代化建设的当代中国,我们必须确立起一种科学合理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6.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科学价值观历来以"经世致用"为核心.近代以来,这种实用主义的科学价值观一直以"中体西用"为原则,它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输入,激励了中国人学习"西学"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人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和科学精神的接受.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过程深受这种传统科学价值观的影响,从洋务运动时期到新文化运动前后,虽然在学校制度、学科设置等方面改革颇具成效,但究其本质,中国在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理论等方面的教育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屈原《天问》体现了以求真为目的,为知识而知识的兴趣为动力的向自然和历史的奥秘深入探索的精神,表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意识,因理性的觉醒由神话向科学的过渡。但由于《天问》的科学精神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相抵触,因此《天问》精神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得不到理解和发扬。因此,虽然我国古代有十分发达的实用科技,但由于缺乏《天问》中所体现的纯粹理性精神的引导,在近代我国未曾发生科学革命,因而我国未产生现代科学。这就是对李约瑟提出的难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在各大高校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设置,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课程设置上未必科学、合理,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在"中国审美文化"课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中国审美文化"课程是以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理性思考,由此培养学生的感性直观和理性反思能力,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在把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实用理性”的基础上,从结构、装饰艺术、宗教建筑和“数、象之理”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浸透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实用理性”的基本精神。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的优秀化传统。  相似文献   

10.
“整理国故”是所有中国现代文学史都关注但却语焉不详的问题,这也成了人们都知道但又印象模糊的一种文学现象。因此,本文立意廓大这种思潮的面目,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角度描述这种思潮的价值及意义。“整理国故”的思潮,是在一个极为复杂的背景下兴起的。从时间与理论沿革来看,它是五四以后,“问题与主义”之争,“科学与玄学”之辩的延续,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它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五四”高潮过后新文化运动在转折时期出现的精神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李辛白大力反对旧文学,努力提倡新文学,致力推广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积极投身改造中国社会运动大潮,支持、讴歌"五四"运动,传播进步文化等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李辛白也由此完成了从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到反封建、反军阀的爱国民主志士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对五四散文传统的批判以及在散文中的创新,体现了一个现代主义者对独创性和个人性的追求。其文化乡愁主题与都市题材,以当代人的生存体验和对工业文明的迎拒告别五四散文的田园情调。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关系上则昭示了作者对大散文概念的通达认识。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三大诗学理论之一,"性灵说"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将从中日学术史的宏观视野出发,对"性灵说"的现代学术境遇展开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著作中,赞同"性灵说"的声音明显要高亢于否定的声音。究其原因,"性灵说"所潜含的诗学理念与人性解放观念与"五.四"新文化精神是契合的,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支撑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革命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种变化,是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缺点的认识逐渐清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际遇,林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坚守文言阵地,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巧妙设计,启蒙先驱的林纾与倡导白话的"五四"先驱们爆发了激烈论争。两者之间的较量背后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选择。林纾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代表了沟通、调和中西文化的努力,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这也正是林译小说与"五四"新文化的根本分野所在。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与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有不同的态度 ,这是源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同。陈独秀要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学艺术 ,甚至主张废汉字 ;孙中山则主张继承、改造传统文化 ,总体上对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化艺术持肯定的态度 ,并且十分尊孔 ,反对废汉字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动力源泉,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民主、科学的口号之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被响亮地喊出,其深层原因应该到近代中国如火如荼的的爱国救亡运动中去寻找。今天,我们弘扬五四精神,必须正确处理诸如民主模式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民主与爱国的关系、中西文化关系等重要问题。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观念,也应做客观、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虽然新化运动与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是为了反击封建复辟势力,拯救中国,但孙中山并不支持新化运动,其原因是:新化派与孙中山对当时的国情认识不同,双方选择了不同的革命方式:孙中山不赞同新化派对中国传统化的彻底否定,主张对其继承,改造。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并不表明其支持学生的新思想,而是对学生的政治行动和爱国精神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闯将。他在宣传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同时 ,也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有深刻的思考。陈独秀从反对封建伦理纲常的角度出发 ,对中国社会非常严重的妇女问题进行剖析 ,提出妇女解放的主张 ,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中国革命进入新民土主义阶段后 ,陈独秀与其他社会主义先驱者—道 ,提出妇女解放必须与社会革命相结合的思想 ,发起了新民主主义妇女运动 ,将妇女解放推向更高的层次 ,对于中国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巴金逝世曾经被宣布为“五四”传统的“终结”,这样的思维逻辑恰恰表现出了我们与“五四”传统的深刻的隔膜。在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的今天,重新检讨巴金这样的“五四”老人的文学价值,恰恰是我们重新认识“五四”传统的最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