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霞 《考试周刊》2011,(54):31-32
本文通过分析霍桑作品《教长的黑面纱》中胡柏教长所佩戴的黑面纱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及《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性格的多元性,探索超验主义在霍桑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陈晶 《滁州学院学报》2011,13(4):20-21,27
《红字》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思想。女主人公海丝特的自强不息是"自助"精神的体现,而牧师丁梅斯代尔的公开忏悔是清教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贾皓冰 《海外英语》2012,(17):230-232
霍桑生活在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交替的十九世纪,因此同时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在《红字》中,霍桑借助海斯特的反叛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改革的态度。霍桑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平以及改革的必要性。不过霍桑并不像激进的超验主义者那样坚持社会改革只有在摈弃传统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他认为社会问题应逐步解决,且不能凭个人的努力完成。霍桑同时也认为邪恶存在于人的内心而非社会体制。  相似文献   

4.
侯秋芳 《考试周刊》2009,(34):37-38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在我国长期被解读为对清教伦理的控诉和鞭挞。本文作者认为这种单一化的论断有失偏颇。出身于清教世家的霍桑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他的宗教观是矛盾而复杂的。他一方面对清教的严酷极端予以批评和揭露.同时又对清教禁欲和赎罪的教义予以认同。本文作者通过对《红字》中男女主人公漫长的赎罪及抗争生涯的剖析揭示了霍桑矛盾和彷徨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5.
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作品常把道德和历史内容巧妙地融入艺术手法之中。《红字》作为霍桑厚积薄发的作品,自1850年出版以来就备受争议,小说以十分敏感的私通为主题,将其思想隐退,以道德作为小说人物的救赎之路。而霍桑身怀清教主义的基因,同时也是超验主义时代的旁观者。小说是作者双重思想碰撞下产生的经典,通过分析文中所体现的清教主义思想与超验主义思想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从而更好的理解霍桑思想。  相似文献   

6.
《红字》通过男女主角犯罪、查罪、治罪和赎罪等情节,旨在说明罪恶根深蒂固,它与人类社会共存。从而显现了霍桑自身的深刻矛盾:既肯定自由和人权,具有人道主义和超验主义的进步思想,但又陷入加尔文教的“原罪说”的窠臼。  相似文献   

7.
《红字》是霍桑最优秀代表作之一,它描写了清教主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扼杀,并表达了对女性主义的关注。通过多维度对海斯特的分析进而探析女性意识在《红字》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其表现出的女性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的篇章结构及象征意义的分析,探讨了《瓦尔登湖》的艺术魅力和认识价值以及超验主义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超验主义是美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并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散文作家爱默生。他在《论自然》一文中深刻诠释了超验主义的思想精髓。研读《论自然》,理解超验主义,可为我们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传世之作,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争取平等自由的女性形象,主人公简·爱对爱的追求与自我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她的超验主义思想实践的过程。文章从“超验主义”这一视角来对《简·爱》进行解读,并从作者的生活经历探索作者本人的超验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1.
从语用等效翻译的实质入手,分析翻译过程中语用等效与文化信息传递之间存在的矛盾,而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态度直接影响了译者对这对矛盾的处理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基于以上分析,对赛珍珠翻译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目的进行了探讨,指出赛珍珠的翻译目的与其翻译策略的对应关系,从而说明历年来国内学界对赛珍珠译本批评的欠妥之处。  相似文献   

12.
金庸的作品在华人读者中影响面甚广,其受欢迎的程度持久不衰。誉高而毁至,随后出现的一些不满、批评和论争的声音亦不足怪。那么如何看待论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诸如通俗文学与雅文学之关系、文学批评应遵循的原则、批评家的心态等文学理论批评的问题,以及如何探讨并评价金庸武侠小说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乃是当今文学研究者应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莫言小说日译评价争议,研究译者行为批评中的译评者类型,指出有必要认识和区分“专业译评者”和“非专业译评者”及其译评类型。 译评者的务实目标影响其对译文质量的评价。 同时,译者也有其务实目标和目标读者定位。当译评者与译者务实目标一致,译评者正好是译者定位的目标读者,译评呈现好评,反之为差评,皆为印象式译评。专业译评者应采取描写式动态评价,辨析译者务实目标,考察译文是否吸引到译者定位的目标读者。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引起文坛关注以来,王安忆以其不间断的创作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惊喜。她始终没有停留在某个流派、时代之中,而是不断地创新,有关其作品的研究也日趋兴盛。对近20年来与王安忆创作相关的研究论文进行梳理,并依照其创作历时性阶段进行划分,以期审视现有研究的成果,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广西文坛作家东西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倍受读者和评论界关注。以生态维度为切入点,可以从东西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构思、主题意旨的指向及语言风格的特质等方面探讨作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中搭建的超越现实的诗性理想。  相似文献   

16.
申玲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24+26-24,26
《蝴蝶梦》自出版以来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哥特式写作风格和引人入胜的情节经久不衰,吸引了大批读者。小说中两位性格迥异的女主人公——叛逆的丽蓓卡和温顺的"我"更是受到了批评家们的广泛关注。通常人们总是谴责前者,同情后者。因为人们觉着丽蓓卡这一形象是不道德的、轻浮的。但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她们都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7.
《堂吉诃德》这部经典作品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和评论家作出自己的解释,焦点又都集中在对堂吉诃德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的理解上。塞万提斯赋予了堂吉诃德不同的文化身份。这种多重身份的交织所产生的矛盾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富。本文从堂吉诃德的多重文化身份的角度来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8.
很多人钟情于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 ,崇尚她在小说中描述的与传统不同的女主人公简·爱的勇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精神。本文意在通过比较和对小说中的情节分析来探求女主人公的反传统性。  相似文献   

19.
HE Guang-hui 《海外英语》2014,(16):154-156
Jane Eyre is a masterpiece of the famous English writer Charlotte Bronte’s in 19 th century. From its coming into being,it has appealed a lot of literary critics to explore the heroine, Jane Eyre. Their opinions are positive, negative, or they study i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o it’s very necessary to have a review about these different views in order that readers can understand it more clearly. This essay attempts to summarize these different literary critics in the recent years in China, mainly from Jane Eyre’s characters, and through the approaches of feminism,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and comparison with other females.  相似文献   

20.
曹文轩的“苦难和少年成长主题”小说一直受到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关注,而揭示曹文轩小说中的双重叙事者以及体现在文本中的双重叙事声音,并探讨这种双重叙事声音的复调特征及其意义是曹文轩小说研究的另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