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它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和谐德育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以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以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  相似文献   

4.
和谐德育是时代赋予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命题.和谐德育的核心价值是以学生为本,前提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良好互动的和谐关系.心理契约作为二者间的隐性纽带,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德育的基础.只有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德育方法是德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和手段,其采用是否恰当对德育能否取得实效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德育方法选择以和谐为核心理念既是对传统德育反思的结果也是开创高校德育新局面的必要条件。以和谐理念为支撑选择符合现在高校德育特点的方法,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和谐德育的建构,是建设和谐社会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德育发展的价值新取向.德育基地作为实施实践育人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在整体构建和谐德育目标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要紧紧围绕培养符合和谐社台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校本特色,推进和谐德育的整体构建.  相似文献   

7.
宋艳梅 《天中学刊》2007,22(5):130-132
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提出"和谐德育"的新理念,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德育本质的要求.无论在群体层面,还是在个体层面,德育对人的和谐性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认真研究人的发展规律,努力倡导和谐德育,用全新的德育理念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个体的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目前的德育存在着重理轻情、重说教轻内化的现象,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导致德育丧失了生命力,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9.
原生态德育的导入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使德育过程最大限度满足受教育者的德育需求,在优化制度化德育的基础上还需要导入并发展原生态德育。呼唤本真是原生态德育导入之缘,自主选择是原生态德育发展之基,拓宽视野是原生态德育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10.
李波 《辽宁教育》2002,(1):35-35
德育过程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晶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晶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矛盾运动,而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它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在德育目标的作用下,德育活动和德育评价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积极促进德育自身完善的过程,那么作为校长应如何去控制德育过程呢?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传统的德育在方法上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忽视了学生潜在的能动作用;德育活动有鲜明特征实践性,主体性,经验的活动性;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德育活动过程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因需施教     
俞文光 《学周刊C版》2011,(3):116-118
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工作.把日趋复杂的思想品德课堂草根化,并非易事.不少教师埋头备课改作."努力"地误人子弟,以行动的勤奋掩盖思维的懒惰,捞取名利,对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需要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满足学生思想品德需求是德育的本质要求.德泽成享,既是德育目标,又是德育手段.确定德育课堂的学习目标,要在学生中调研.实现德育课堂理想,须选定科学的学习内容和精彩绝伦的学习形式,把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学习评价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自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就必须加强学校的德育管理。  相似文献   

15.
陈慧诚 《陕西教育》2004,(12):12-12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而体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体验教育注重情感与道德体验的内化过程,会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德育模式,促使德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赵后起 《成才之路》2011,(20):22-23
构建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是做好高职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和谐的高职校园德育环境要求实现师德风范、制度环境、教学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等与德育要求的和谐。构建和谐的高职校园德育环境的基本途径在于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领导与组织协调工作,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等。  相似文献   

17.
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德育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德育是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引入和谐德育理念是高职德育的必然选择.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实现高职德育途径的和谐,树立大德育观,实现高职德育发展的和谐,是加强高职院校和谐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呼唤着孔子的德育思想.如何挖掘中华传统美德与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道德的最佳结合点?从德育工作看,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提倡"和谐德育",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德育本质的要求."和谐德育"是现代德育发展的新思路和德育工作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德育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主体性德育体现了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它从学生本位的角度确立德育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高校德育的改进和实效性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德育不仅需要让受教育者树立对于和谐社会的"共识、共建、共享"的重要观念,还要切实地在德育实践中体现这种"共识、共建、共享",在德育过程中形成一种以共享为基本特征,多主体共同参与并能尊重差异的多元、多层次的"德育共同体"。这也意味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德育应当与社会和谐共享的理念相适应,在教育过程的实践模式上实现适应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