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慧敏 《海外英语》2012,(12):198-199
《浮生六记》是一部精美的自传散文,文中流露出的美让人陶醉,而林语堂先生的译作《浮生六记》更是美的结晶。这部译作不但保留了原作的美,而且在原作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因此该文将对林语堂先生的译作《浮生六记》中所表露出来的美进行研究。一方面该文将研究林语堂先生译作《浮生六记》中所展现出来的美进行了归纳,另一方面该文对林语堂先生译作《浮生六记》中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本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林语堂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相似文献   

3.
《浮生六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作品,文学及审美价值很高,受到读者的欢迎。后来在林语堂的理解下,将其翻译为英语版本。这一成就也让《浮生六记》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大发挥。一本散文集想要被翻译成与其文化、语言所不同的作品,离不开对作品本身进行清晰的了解和系统化的感悟。林语堂之所以能够将《浮生六记》成功翻译,与其高超的文学造诣有很大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内容分析,探究了林语堂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手段,从而分析翻译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徐蕾 《英语广场》2015,(7):13-15
林语堂的作品《浮生六记》英语译本,因其翻译的笔法之娴熟和味道之纯正而享誉海内外。本文以林语堂及其《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基本的翻译行为与文化身份的杂糅,进而揭示其背后的文化认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一直以来在翻译理论界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也经常被拿来做对比分析。将翻译三原则应用于《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研究中,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外学者对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大家对泰特勒和林语堂翻译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与沈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俞平伯与林语堂的介绍,清人沈复与他的《浮生六记》才得以崭露头角,为世人所瞩目。尤其是林语堂对《浮生六记》情有独钟,不仅赞赏有加,而且还将它译成英,广为传布。林语堂受沈复笔下的芸娘影响最大,主要是她的贤德、风韵、乐而忘忧的人生观等方面。另外,独抒己见、善写生活琐屑、亲近自然、体察物性、笔调从容平淡,这也是林语堂与沈复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7.
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实现跨文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林式译本《浮生六记》成功再现异质文化,广受西方读者的喜爱。鉴于此,以林语堂《浮生六记》为例进行英译研究,以翻译生态论为引导,选择与适应生态翻译环境,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实现中国文化的输出,深入了解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思想与策略,从而打开文化翻译的镣铐实现跨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林语堂的翻译家身份。林语堂在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过程中,译介了不少中国古代作品,其中最负盛名译作非《浮生六记》莫属。新世纪之后,对此译本的研究越来越多,不仅研究范围广泛,而且研究视角也呈多元化趋势,在量与质上都有巨大突破。但该研究领域也存在重复、深度不够、研究手段不科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古典汉语散文措词简练,寓意深刻,其译介工作备受关注。古典汉语散文译者应"吃透"原文,准确传递原文意义及风格,与此同时,译者还需"吃透"两头,领略作者的审美体验,兼顾读者的审美需求。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译本很好地体现了古典汉语散文英译之原则。  相似文献   

10.
在妇清文学宝库中,沈复的《浮生六记》是一部奇书。这是一本“兼谈生活艺术,闲情逸趣,山水景色,丈评艺评”(林语堂译本《浮生六记》序言)的书。其中,作者的妻子芸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小说,百十年来,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与推崇。因其语言为文言文,且涉及许多中国独有的文化习俗背景知识,是翻译难度颇高的一本小说。本文分析了林语堂先生翻译《浮生六记》的原因,着重研究了林语堂的翻译策略,充分说明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无处不在,以及积极发挥主体性对保证翻译质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一部译作,一直以来深受海内外读者的青睐。在这部译作中林语堂先生坚持传神的原则,始终贯彻着忠实、通顺、美的标准,极力保留原文的音韵美,并体贴入微地把握了原文作者的心境,很好地促进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间更好的交流与沟通。本文试图以《浮生六记》为例,探讨此部译作中所展现的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望给英语学习者以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主述位切分这个微观角度解析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以科学、实用的视角为文学翻译洞见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了英译《浮生六记》林语堂版本、白伦和江素惠版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选择、译文的优劣及其读者接受程度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运用"译者中心"论,从译者与原文、原语世界及译语世界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林语堂选择英译《浮生六记》的原因,指出林语堂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具体实施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6.
自近现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典籍不断传往国外,而典籍英译的目的只为弘扬特色鲜明的中华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往往很难确切展现。然而在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却译得恰到好处,体现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目的论的共通之处。本文以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探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多种方法。为了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译者在翻译作品时既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要保证准确地传达源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一篇文言文形式的散文自传,也是林语堂先生最具代表性的译作,不论是词句,还是篇章,都代表着林语堂译作的最高水平。通过对比,分析译文的翻译技巧,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原文的内涵,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译本,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能够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印证了林语堂对译文“美”的要求,充分展现了他在翻译方面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例,从"目的论"角度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选材和策略方面进行探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创作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助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把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深入分析意识形态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影响。他对原语文本的选择及其翻译策略的使用都受到了来自目的语文化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操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