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六-五战争”爆发。为了制裁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使用“石油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石油禁运是阿拉伯产油国实施的一项专门对美国施加压力的政策。阿拉伯人输掉了战争,蕴藏丰富石油的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占领,石油禁运失败。究其原因在于阿拉伯石油生产国自身局限性,美国努力确保西方石油供给安全以及客观上国际石油市场的急剧变化。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为了减少与产油国的巨大贸易赤字,防止再次爆发针对西方的石油禁运,对中东地区最大的石油生产和输出国沙特阿拉伯采取了加强经济、文化联系和军事交流等多种手段.这些措施基本达到了加强与沙特的联系、增加双方对称性相互依赖的效果,实现了维护国家石油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以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展开了第一次中东战争。这场战争历时几个月,尽管阿拉伯国家开始取得了不少战果,但最终还是遭到失败。阿拉伯联军的失败,对于以后中东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以及英国对于美国在中东问题上强硬立场的妥协,这些固然不能被忽视,但是这场失败更多是由于他们内部冲突所致。从阿拉伯世界自身存在的问题来分析他们失败的原因,对于我们客观全面地了解中东问题,无疑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当代有限战争的另一种典型。它虽然不是美国直接进行的有限战争,但从酝酿、爆发、战争的进程和停火,都始终受到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掣肘。中东地区的支配权,原来是在美、法两个老牌帝国主义殖民国家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帝国主义的干预,二次大战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多次发生武装冲突。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这一地区的支配权转移到了美、苏的手中。苏联支持阿拉伯国家,美国支持以色列。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表面上是阿以之间的军事对抗与较量,但内里则反映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较量…  相似文献   

5.
两伊战争是美苏冷战格局下一场冷战烙印较少的局部战争。美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表面上宣布"中立",未直接参与战争,但却实行"弱势均衡"外交政策,影响两伊战争的进程和态势。根据两伊战争进程,分三个阶段对其政策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怎样通过外交和间接介入战争实现其国家利益。并指出美国对两伊的政策造成了战争延长,削弱了两伊实力,加剧了阿拉伯世界分裂,改善了以色列安全环境,强化了美国在海湾的军事存在,诱发了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相似文献   

6.
<正>两伊战争极大地影响了以色列的战略思想。以色列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考虑与外部环境的压力与影响,适时地调整对交战双方的外交政策。一、初期以色列支持伊朗的外交政策以色列力图建立同中东地区的"外围国家"的友好关系,分担在阿拉伯地区主流世界的恐惧心理,而且这些国家或者地区对西方制度有很强的吸引力并且是许多犹太人所希望移民的地区。外围国家主义政策使以色列同土耳其、伊朗、埃塞俄比亚、摩洛  相似文献   

7.
冷战时期,美国介入中东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石油,中东石油对于美国在战略需求、经济需求、心理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美国在中东选择以色列作为战略支撑,以色列无助于解决石油问题,却导致阿以战乱不止。为确保中东石油安全,美国历届政府致力于推行中东和平政策,但由于美国的霸权野心、偏袒以色列、漠视阿拉伯国家利益等因素,和平外交屡屡受阻,收效甚微。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背离,美国中东和平政策陷入历史悖论。如何准确定位,平衡各方利益,乃是美国中东和平政策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内战初始,美国政府立即对国民政府实施十分严厉的全面军火禁运,同时中止巨额财政援助;军火禁运实乃"美国不支持中国中央政府进行自相残杀的战争"之原则立场的体现,充分显示美国政府"压蒋和共"、力图制止国共内战的良苦用心,并无什么险恶的政治用意。马歇尔将军和美国政府起初过于天真,误以为国共矛盾可以避免激烈的冲突和对抗。军火禁运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以色列的生存和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丰富的材料,阐述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的生存和发展历程。文章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强力支持,是以色列得以生存的重要外部因素。阿拉伯世界反以力量的涣散、脆弱,为以色列造就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同时,以色列在发展自己国家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并以科技特别是高科技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不少引人注目的奇迹,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0.
由于美国和以色列的特殊关系,以色列是二战后累计得到美国援助最多的国家.美国对以色列不惜血本的、无条件的援助与它对其他中东国家附加条件的援助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可以预见,只要美国继续执行其单边主义政策和双重标准,包括在援助上使用双重标准,美国就难以在阿以冲突中充当公正的仲裁人.只要以色列继续站在美国一边,以色列也不可能摆脱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孤立地位.  相似文献   

11.
第三次中东战争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没有直接参与但却影响巨大的局部战争。美国的暗中支持使以色列胜券在握,敢于先发制人。战争过程中美苏两国首脑间的"热线"沟通使战争迅速结束,美苏对话反映了美苏关系朝着缓和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实行贸易禁运。以朝鲜战争为标志,并且和美援相挂钩,迫使盟国实行比巴统还要严格的中国差别的贸易控制政策。后在巴统内盟国的反对下,仍坚持对华差别政策。“中国差别”的实行可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3.
张郭 《滁州学院学报》2011,(6):33-35,56
美国提升与埃及和伊拉克外交关系早在罗斯福时期就已经酝酿。主导中东既是美国领导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美国提升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的根本原因;战后中东阿拉伯世界的呼声与现实要求,使美国提升与中东的外交关系成为可能;英国在二战后的实力不济也为美国人提供了更多的外交机遇;中东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是驱动美国提升与中东外交关系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4.
“人权”作为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面旗帜,在20世纪下半叶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中又成为西方手中的“意识形态武器”,这就是“人权外交”。回顾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从威尔逊最初提出“人权外交”的主张,到卡特政府正式提出推行“人权外交”政策,及至当前的布什政府的外交主张,我们不难看出,“人权外交”说到底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谋求霸权地位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埃及与以色列的“消耗战”历时三年之久。美国与苏联为了各自的全球战略,不仅积极展开对话,还向交战双方输入了大量的新式武器,这影响了整个战争的走向。特别是苏联,直接参与了埃及与以色列的空战。同时,“消耗战”也对美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有关美国终身教授制度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目前所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Individuals of Arab descent residing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currently number between 1.2 million and 3.9 million. These famil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considerable diversity depending upon their nationality, religion, and extent of acculturation to both Western and Arab cultures. More recently, Arab families have im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response to traumatic events, such as war, a situation that has complicated their subsequent adjustment and acculturation to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growth in the Arab American population suggests that school psychologists are increasingly likely to work with their children and families. However, despite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NASP; 2000) and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2002) ethical guidelines requiring culturally competent practice, little has been written to guide the school psychologist's work with this population. This article draws o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on Arab cultural values and acculturation to enhance culturally sensitive school psychology practice at the individual and systems levels. © 2007 Wiley Periodicals, Inc. Psychol Schs 44: 183–198, 2007.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叶,美、俄、英等西方列强驾驶军舰来到日本,凭借武力逼迫日本改变以往的锁国政策而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并且进行通商。面对这场来自西洋强国的挑战,横井小楠在考察当时的世界形势以及日本国内状况的基础上,以以民为本的"仁"的理念为媒介,认同了西洋国家提出的交易通商的正当性,从而主张开国通商。  相似文献   

19.
美西战争后,美国对菲律宾殖民统治达48年左右的时间。由于美国特殊的国家历史和菲律宾不同于其他东南亚殖民地国家的状况,美国在菲律宾实行了政治复制、经济垄断、文化移植等不同于其他宗主国的殖民统治政策。无论美国在菲律宾实行的是什么样的统治政策,其殖民主义的目的和其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一样的,这些政策给殖民地国家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为重新武装西德,并把它拉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炮制了西方九国《巴黎协定》。该“协定”使西德获得主权,以一个与英、法平等地位的大国重新出现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成为美国在西欧的重要盟国。以美国为盟主,以西德为主要力量的西方军事集团最终建立起来,苏联鉴于欧洲的新局势,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形成欧洲两大军事集体团对峙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