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头评论。目前报刊上的社论数量偏少,评论员文章则有日渐增多愈显重要的发展趋势。仅以1990年12月份的《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为例,前者只发表一篇社论,而本报评论员文章则是十二篇,另有短评七篇;后者发表三篇评论员文章,七篇短评,社论一篇没有。在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和改善言论工作的形势下,面对评论员  相似文献   

2.
地方党报的评论员每每要撰写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积极引领舆论先声.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社论、评论员文章似乎属于各种新闻文体中的"重型武器",媒体的倾向和立场,也往往要通过社论、评论员文章得到最直接、最鲜明的反映.此类文章的撰写者--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员,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呢?这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评论理论中心自报纸改版以来,大家积极投入到这项涉及到每个人的工作中来,把报纸做好当成自己的事业和饭碗。目前,中心主要工作是三大块:一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也就是所谓的大评论。二是群众性言论。三是"理论前沿"版块的策划、编辑工作,主要是"理论"和"论丛"两个专刊。倾心打造,精心经营,拓展和强化评论宣传的影响力每遇国家有大事,省委、省政府有重大部署,我们都在第一时间撰发出社论或评论员文章。半年来,共发评论员和社论60余篇。《春天播种惜时如金》,是今年上班后第一天刊发的社论。文章仿如早春激昂的号角,得到省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它创造性地传递了省委声音,动员全省人民迅即投入工作状态、投身跨越式发展,不失时机地发挥了评论的引导和先导作用,在荆楚大地引起强烈反响。"凝铸发展文化"系列评论12篇。  相似文献   

4.
观察家评论和述评同本报评论员文章性质相近的,还有观察家评论、工作述评。观察家评论是“文革”前人民日报发表国际评论的一种形式,其重要性介于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之间。这种评论发表时只用《观察家评论》的栏目名称,既无“本报”字样,也没有作者署名,加上选题精慎,决不用于送往迎来之类礼宾应酬,也不用于一  相似文献   

5.
在报纸评论中,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起着主导作用,其权威性、影响力不容置疑。然而,要使报纸办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贴近生活,仅靠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署名言论。它就像报纸的表情和橱窗,向读者传递着喜怒哀乐。但是,有些署名言论的作者板着面孔,  相似文献   

6.
每逢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纪念日,报纸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社论或评论员文章,以示重视和祝贺。“节日评论”是新闻评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它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众多读者这样认为:每年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都代表党中央新一年的路线、方针,事实也如此。不少人至今未忘,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这篇社论产生  相似文献   

7.
我从事新闻工作开始,就进入新闻评论领域。从解放日报到人民日报,我一直撰写评论,组织评论,审改评论,历40年而不间断。这个时期,我主要是为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撰写新闻评论,从社论、评论员文章,到署名政论、时评、随笔、杂谈等。  相似文献   

8.
评论员个性的解放——新闻评论发展的个性化趋势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彬 《新闻采编》2003,(2):29-30
近 年来 ,新闻评论的发展呈现出个性化的趋势 ,评论的个人色彩越来越浓 ,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多彩。新闻评论个性化趋势的产生 ,背后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但如果借用文学传记研究法的理论进行分析 ,就可发现这种趋势代表了评论员个性的日益解放 ,表明了评论员的个性特点在新闻评论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展现。个性化是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之一改革开放之后 ,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新闻评论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其中 ,评论员文章取代社论成为主导性评论就是明证。改革之前 ,社论是主导性评论 ,在评论…  相似文献   

9.
读者喜闻乐见的专栏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论、评论员文章大多由专职评论编辑撰写,而专栏评论则大多采用读者来稿。从某种意义上说,专栏评论拥有大量作者和读者,堪称“群言堂”,最为群众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0.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是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发号召的一种文字体裁,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这种文体具有多样性的形式,主要有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短评、编者按、署名评论、书报评论、文艺评论、国际时事评论等。它既然是评论文章,就具有议论文的特点和功能,同其他形式的议论文一样,  相似文献   

12.
何鸣鸿 《军事记者》2006,(12):21-22
配发式评论是指为新闻报道配发的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个人署名评论、短论、编者按、编后等,本文只谈其中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评论员文章我们用得较多但又比较难把握。配发式评论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依托报道。评论选题要源于新闻,应以所依附的新闻报道为主要依据,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提炼报道思想,并合乎逻辑地引申、生发出自己的中心论点,避免误读或误解新闻;二是“跳出来”超脱报道。评论立意要高于新闻,不能拘泥于新闻事实或报道思想,就事论事地表态、评价,而应该深化、升华或补充新闻主题。依托报道相对简单,比较容易做…  相似文献   

13.
二、几种常见新闻评论的风格特色新闻评论的类型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当前新闻媒介常用的新闻评论类型主要有:社论(本台评论)、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述评、署名评论六种。这六种新闻评论的风格大同小异。下面就谈谈各种新闻评论的小异——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在党报评论写作中,相对于时评和为会议配发的单篇社论、评论员文章而言,政经系列评论是最难写的.掌握这类文体的写作,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把握写作调门 把握写作调门,是写好政经系列评论的一个突破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经过多年工作实践的锻炼,评论员的文字表达能力应该是优秀的,但需要体会、把握政经系列评论的调门,逐渐熟悉,领会掌握.  相似文献   

15.
系列评论是一种新兴的评论形式,有系列评论员文章、系列个人署名评论,系列社论亦有,笔者曾读过《人民日报》1982年11月17日至1983年2月10日的连载7篇反对“大锅饭”的系列社论,但在地方报纸上尚不多见。系列评论是针对一些重大问题或事件而刊发的一组评论文章,一般三篇以上,大多连续刊发。笔者在策划和写作系列评论的实践中体会到,一些问题比较重大、涉及面比较广泛的题材,做一篇评论文章势必篇幅长、中心多,使文章重点不突出,影响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天津日报从2月10日至23日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工作,结合天津实际情况,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为主题,连续发表了社论和评论员文章达11篇之多。社论和评论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党的基本路线,强调必须从天津的实际出发,加大改革分量。该报2月10日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的社论,是系列评论的首篇。社论一开始就阐明了天津市1992年工作基本方针是“解放思想、大胆实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信息     
人民日报评论数据库建成人民日报评论数据库6月份建成。该库目前存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日报发表的全部社论和评论员、特约评论员、观察家文章及短评。该数据库可按年、月、日、版,也可按类、主题和各种专指名称(人名、地名、机构名、文件法规等)检索近10年来的评论。今后发表的评论,可以后续,也可溯补。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在报纸评论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记者点评。 记者点评超越了报纸评论的常见文体,诸如不署名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和编后,署名的专栏评论以及介于新闻与评论之间的新闻述评和新闻分析等等。…….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在报纸评论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记者点评。 记者点评超越了报纸评论的常见文体,诸如不署名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和编后,署名的专栏评论以及介于新闻与评论之间的新闻述评和新闻分析等等。 记者点评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20.
以4月1日头版头条评论员文章《肃清“左”的流毒和纠正软弱涣散状态》打头,到4月底,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二十二篇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平均每篇八百多字,除几篇千字以上外,一般只有五六百、六七百字。4月1日那篇就是七百来字。人民日报头版评论这么明显地一短,使人们看到了报纸评论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