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随着社会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一下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进入了全新的微时代。在微时代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不仅获得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如何积极应对微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为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课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多管齐下,面对挑战,让"微文化"在校园全方位文化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微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2.
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小说等这些新兴的传播方式和文化形态快速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作为高校,如何把握微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如何积极扩大微文化的正向作用,引导微文化的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文章论述了微文化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充分认识、主动参与、积极引导等四个方面探索了校园微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85):147-148
微文化渗透校园,已然成为大学校园生活的"增味剂"。研究高校师生网络生活现状,了解其对微文化的认知与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影响,尊重微文化的特点与现实问题,从政府、高校、大学生多层面应对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4.
“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渠道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微时代"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变革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内容",打造校园"微文化",有效地应对"微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微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创建和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研究生微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有的高校环境和时代背景,对其作用发挥应坚持正确定位和方向。基于研究生微文化的特点和功能,要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生科学文化道德素养中的教育作用,在学术创新创造中的引领作用,在构建师生共同体中的主体作用,在共建美好精神家园中的激励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美丽校园。  相似文献   

6.
在以微信、微博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顺应"微文化"的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微文化"的独特优势,在理念、载体、内容、团队上进行创新,构建"微文化"环境下高校新型服务型党组织。  相似文献   

7.
高校班级微图书馆建设是响应教育部“书香校园”建设和国家推进“全民阅读”的精神,在高校实施的一项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措施。高校班级微图书馆建设在承载精神文化、凝聚文化共识、汇聚精神力量以营造文化氛围,增强班级的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高校班级微图书馆建设依然存在着一些整齐划一、短期行为、缺乏特色和规划、建馆意识不足等不利于增强班级文化认同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特色建馆、提高业务能力、调动学生兴趣、发挥主体作用等方式,以增强高校班级微图书馆文化服务的针对性,更新其文化服务的理念,创新其文化服务的思路方法,来达到增进班级文化认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校园非主流文化"已成为当代少年儿童的一种课余文化生活方式,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第二课堂以及思想、道德、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是当下儿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微时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存状态,它为学校发展增添新的气息的同时,也对儿童成长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探寻微时代背景下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抑"和科学的"扬",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正面影响,遏制其消极影响,对建设校园主流文化,改善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微文学等为代表的微文化在网络技术的助推之下,成为了大学生们广泛接触并乐于接受的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当前,微文化的迅速发展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加强管理,充分把握微文化发展的特点,构建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环境,充分发挥微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90年代微文化这一理念初显萌芽以来,微文化的概念、内涵日渐丰富。尽管学术界对其概念的解释不尽一致,但微文化的快捷性、交互性、海量性、快餐性、扩散性等特征却为大部分学者所认同。在当前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微文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存。为了构建微文化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影响,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方向,创新校园精神文化,注重校园微文化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社会文化价值是影响学校运行的重要因素.微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被人们认为体现了诸多积极的价值,如"微文化的出现使自媒体时代的人们拥有了更多自主表达自己感情思想的空间,获得了更大的话语自由".[1]"‘微文化’肯定了每一个人的价值,将传统文化、精英文化转变为由全民扮演主体的文化形式,体现了对人性的信任和对人权的尊重.另一方面,‘微文化’的出现推进了当代社会的思想变革和民主制度.网络脱去了社会中的不平等外衣,激发了个人参与社会进步的动力."[2]微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校园微文化建设自然包含在内.由于对微文化的积极价值的肯定,当前关于校园微文化建设的讨论也持一种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微文化对于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在校园内部营造一种安全意识与氛围,以保障师生员工生命与财产安全,促进校园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的稳定运行。高校应以校园安全文化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和谐校园建设。从大学生参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来探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工作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如何有效地弥合高校校园"两种文化"的分裂,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两种文化"的视野,也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着力点:缓解文化主体的四组冲突关系,是从高校校园的"两种文化"走向和谐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融合文理分科的文化教育内涵,是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和谐生态的核心;平衡文化传播媒介的生态体系,是维护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场域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促成了微文化的产生,由于网络聚集的微力量数量惊人,这种日渐渗透的微文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对传播和接收新知识反应最为迅速的校园,正是微文化率先进入的领域。对此,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责任不仅仅是简单的接收或拒绝,而是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勇于接受新事物,了解微文化的内涵,提出恰当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校园微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微时代"下,随着新浪、腾讯等主流微博的校园推广不断深入,"90后"大学生微博用户数量猛增,催生了校园微博意见领袖群体的出现。在深入探讨校园意见领袖的定义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培养校园意见领袖的策略,并全面探析了校园意见领袖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展示"微时代"下高校通过微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大化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3):22-23
数字化信息时代到来,微课走进中职校园,微课资源建设成为职校信息化公共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中职语文教学不被学生重视的现状,对微课闯入语文的课堂,从缜密思考、优势分析、存在现状、得到收获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中职语文课堂的"微"转变,转变是从"微"开始的,收效之巨却是可以预见的。  相似文献   

17.
近日,教育部在京召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高校形成了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校园门户网站为主体,以学术、新闻、服务类网站为补充的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的分层次格局。实践证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是繁荣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客观评价高校校园的安全文化建设状况,降低高校事故风险,从安全精神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以及安全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构建了大学校园的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联合熵权法与可拓学理论,建立了高校安全文化的熵权可拓评价模型,并运用到某省属高校校园的安全文化评价中。结果表明,待评价高校的校园安全文化等级为II级,安全文化水平为"较好"状态,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合;基于熵权的可拓学理论能够实现高校安全文化水平的客观评价,有利于促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提升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完善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造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开展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强化高校校园管理文化.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存在认识不足、开发不够、缺乏指导以及系统性、权威性、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从明确导向、突出主体、逐步推进、持续深化、加强指导和注重实效等方面着手,准确把握制度文化的"三大特性",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三大功能",科学处理与制度文化相关的"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