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年,也许是倪萍最力不从心的一年了。自《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播出后,非议四起。用倪萍自己的话说,是“一辈子挨的骂都集中在这半年了”。在这些“骂”当中,最突出的是“倪萍没有文化”之说。这显然是极而言之的、一言以蔽之的“酷评”(Diatribe)。在这些偶见报端的似乎有点缺少责任感的议论面前,倪萍对记者说:“说一个主持文化栏目的主持人没有文化,确实令我很痛苦。”(《屏幕周报》49期)后来,我们读到了倪萍的文章:《倪萍:自述与自视》(载《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以下简称《自述》),不久…  相似文献   

2.
《“知识就是力量”吗?》争鸣之十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至今仍为人们所信奉。然而,面对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历史迅猛变革的新情况,如何认识早在300多年前培根所提出的这个口号呢?朱光烈先生《“知识就是力量”吗?》(见1995年《现代传播》第1期)一文(下称朱文),探讨了这个问题。读罢朱文,笔者亦对这个问题重新作了审视与思考,现将自己并不一定成熟的看法谈出来,用以同朱先生交流。首先,要以历史本身去理解历史。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与教会的黑暗统治行将崩溃、新思想不断产生…  相似文献   

3.
《“知识就是力量”吗?》争鸣之九学生:王老师,您好!看了1996年3期《现代传播》上您的《我看“文化就是力量”说的依据》的文章之后,我又看了其他一些争鸣文章,最近《明日周刊》(1996年11月8日)又以很大的版面介绍了关子这次争鸣的情况,特别是1996年5期的《现代传播》上又发表了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给这次争鸣的引发者朱光烈先生的信以及朱先生的回信,我有很多问题想向您请教。老师:我很愿意同你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学生:王老师,我知道,您是搞电影美学的,为什么会对有关文化与知识的争论感兴趣了呢?老师:主要原因是因为我…  相似文献   

4.
知识·power·文化·生命力武汉大学副教授单波本刊去年第一期发表了朱光烈先生的《“知识就是力量”吗?》一文,北京《中华读书报》和上海《新民晚报》报道了朱文要点。之后,张光斗、杨相二位先生分别在这两家报纸上写信,写文章批评朱文观点,本刊去年第四期转载...  相似文献   

5.
彭兰 《军事记者》2011,(5):61-61
彭兰在2011年第2期《网络传播》刊文认为,要认识网络文化,需要将它放在不同层面加以考察。这包括网络文化行为,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与活动,大多具有文化的意味,它们就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层面.是网络文化的其他层面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编辑是外载信息优序化的文化缔构活动──对任氏编辑定义的修正王栾生【洛阳】所谓任氏编辑定义,即任定华、于泳琳二同志在《关于编辑与编辑学对象及概念问题》一文(《编辑之友》1995年第1期第24~28页)中提出的“编辑是信息、知识有序化、载体化与社会化的业...  相似文献   

7.
周积明在其新著《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4)中提出了“中国古典目录的文化品性”这一命题。什么是古典目录的“文化品性”?作者认为,就是古典目录依托于“物化外壳”,在“潜隐层面”所负载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知识的比较单纯《“知识就是力量”吗?》争鸣之六由17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极大的鼓励作用,它是古代希腊智者哲学思想在新时代的阐扬,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总...  相似文献   

9.
2007年第四期《新闻与传播研究》发表《谈谈新闻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一文,指出:“文化自觉”,指的就是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的新闻报道或文化传播活动中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尊重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包括基本的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10.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规律还是宣传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为民  张宪春 《新闻界》2002,3(2):13-15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规律这一命题,在新闻学界一直被认同,例如《新闻界》2000年第4期赖新蜀同志的文章《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但它是否是个真命题或是规律,我认为很值得商榷。一、用事实说话的含义“用事实说话”这一概念包含着两个子概念:事实和说话。《辞源》关于事实的解释是:“事情的真实情况。”《现代汉语词典》(1999版)关于说话的解释是:“用语言表达意思。”也可理解为’说理”(《新闻舆论学大辞典》123页)。因而,“用事实说话”可以解释为:运用一定的真实事情说明表达一定的道理(意思…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研究项目:“知识传播与知识经济互动关系研究”[项目号M3-019]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二。(编者注:其成果之一,即论文《论知识传播》,发表于本刊2000年第4期。)本文以“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探索创新),分配(传播交流)和消费(应用转化)基础上的经济”为思维立足点,从社会系统分析的角度,着重探讨论述了“知识传播事业”的五大构成要素,为深入研究知识传播与知识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二版)是杜贵晨近二十年所作古典小说研究论文的选集。选文最早是1982年作者的大学毕业论文《(歧路灯)简论》,(发表于1983年《文学遗产》第1期)最晚是2001年的新作《论(水浒传)“三而一成” 的叙事艺术》等,属第一次发表。这多达45篇总计近40万字的论文集,主要集中于从传统文化视角观照中国古典小说,几乎涉及古代小说的所有名著和基本的层面。有些是笔者早就读过留有深刻印象,有些初读之下便觉精彩的。内容的丰富是不必说的,其学术上的特点更是涵盖…  相似文献   

13.
拙作《试论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文),首次涉足跨文化条件下的新闻选择标准这一研究领域,随后,阎建设同志撰文《也谈跨民族文化新闻传播》(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3期),对笔者的一些观点作出了否定性的结论.笔者认为:跨文化传播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而跨文化新闻传播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笔者真诚地欢迎进行商榷的任何文章,这将有利于更加严密、科学地界定课题的概念与范畴体系.本文试图就阎文的结论进一步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关于基本概念问题1、“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新闻传播”首先,从概念名称上说,笔者在《试》文中的确没有明确使用“跨文化新闻传播”一词,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它“把跨文化传播当作跨文化新闻传播”.理由有二:其一,与“跨文化新闻传播”并列的概念还有“跨文化艺术传播”“跨文化政治传播”“跨文化经济传播”等等,它们都不涉及“新闻”价值问题,惟有“跨文化新闻传播”才存在“新闻”价值问题.《试》文之所以用“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一词,而没有使用“跨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观”或“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等,足以说明作者是把自己所讨论的价值问题,界定在跨文化的“新闻传播”领域之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川良 《新闻窗》2007,(2):77-77
近日,省广播电视局局长李新民的论文《关于“后电视时代”的思考》(载本刊2006年第1期),在第九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奖中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5.
传播就是文化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有一句名言:“媒介就是信息。”意在强调媒介,强调传播方式。媒介的文化力量,等于甚至大于信息本身的文化力量。不论是“热媒介”、“冷媒介”或“软媒介”、“硬媒介”,媒介作为传播的载体与过程,就是一种文化力量。从人文哲学的历史角度来看,过程常常比要素更重要。仪式会产生诗神,速度会改变力的要素结构。基因是生命的基本要素,但若没有形体,生命既不会形成,也不会运动。因此,我们不妨对这句名言作个阐释和引申:传播就是文化,就是人类文明化的过程。 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史上,任何有…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08,(3):8-9
《青年记者》2008年第1期载项立刚文章认为:“新媒体”是一个很热的词.但事实上从来没有人搞清楚什么是新媒体。一种说法认为不是传统媒体就是新媒体,美国《连线》杂志的定义更绝:“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说来说去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新媒体。  相似文献   

17.
“知识就是力量”并不过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光斗中华读书报编辑部:贵报1995年5月3日第43期发表的“‘知识就是力量’是个过时的口号”,不能令人信服,姑且不论“知识就是力量”是不是培根提出的机械技术就是力量,即便如此,时代在发展,知识的含义也在发展,今...  相似文献   

18.
近来一段时间,关于“都市报的冬天已经来临”之说,在报业颇为盛行。支撑这一说法的有诸多相关统计数字(参见吴海民《媒体变局:谁动了报业的蛋糕》一,载《中国报业》2005年第11期)——如果这些数字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冬天”说确实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读了贵刊第二期刊登的《“图书馆个体功能相对衰减论”商榷》(下简称《商榷》)文章后,感到贵刊能腾出一定的版面,就本人的《图书馆功能相对增减论》(载《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年第1期)展开深入的讨论,这是  相似文献   

20.
草根文化     
《新上海档案》2006,(7):31-31
严莉燕在2006年第3期《上海文化》撰文介绍:“草根”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源》里面都找不到。它是直译自英文的grassroots,据说19世纪的美国,正浸于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是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现在很多人都赞同,草根,一是指和政府或者决策者相对的势力,我们平常说的一些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都被看作“草根阶层”。另一种含义是和主流的或者是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活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