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业 《邯郸大学学报》2009,(2):76-78,81
在教师职业专业社会化的过程中,情绪社会化、情绪智力和情绪劳动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并且成为新世纪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只有教师对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劳动进行良好的管理,才能最终实现教师和学校乃至教育事业的共同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情绪劳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生理心理处于急速发展阶段的群体,工作中需要处理大量的、复杂的情绪问题,其情绪劳动具有自己的特点。作为高情绪劳动者的中小学教师,培养和提高情绪智力,成为其职业社会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相似文献   

3.
试论教师情绪的专业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教师专业社会化的过程中,教师情绪专业社会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专业社会化的情绪严重阻碍教师专业社会化,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以及对自我的认知与行为产生偏差。教师努力提升专业情绪智力与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念是实施教师情绪专业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大工业的生产方式逐渐让位于服务行业,情绪劳动逐渐成为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第三种劳动。教师作为高情绪劳动者,教师的情绪劳动有利于构建积极的教学效能、营造动态的工作环境以及变革压迫性的情绪规则。辩证审视教师情绪劳动的价值与问题,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积极作用,当前教师情绪劳动存在教育工作环境复杂导致高强度情绪消耗、学校组织关怀缺失造成情绪资源难以补偿、教师情绪素养不足影响教师情绪调控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教师情绪劳动的优化策略,即"整合教育环境,建立科学减负体系""关注教师情绪,优化组织补偿机制""提高情绪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和教师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情绪劳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一般来说,人们较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却往往忽视教学其实也包含着情绪劳动这一事实。从情绪劳动与教师职业关系的角度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组织、个体和情境是影响教师情绪劳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应从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薪酬设计体现情绪劳动的质量等方面着手,提高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以保证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特殊教育教师的离职问题是困扰特殊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了探讨特殊教育教师情绪智力对其离职倾向的影响,以及情绪劳动和情绪耗竭在其间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406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情绪智力对特殊教育教师离职倾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情绪劳动是情绪智力与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变量;情绪耗竭是情绪智力与特殊教育教师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变量;情绪劳动和情绪耗竭在情绪智力与特殊教育教师离职倾向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鉴于此,建立以“情感氛围”为导向的交流模式,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情绪智力;重塑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表达,加强对情绪劳动扮演的规范管理;厚积情感能量资源供给,缓解特殊教育教师的情绪耗竭。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情绪劳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工业时代发生的社会转型使情绪劳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究其实质,情绪劳动是教师在其专业规范和情绪法则的限制下必须从事的一类情绪管理工作.对教师专业实践来说,情绪劳动同时具备压迫性和酬劳性两个侧面,这对我们理解教师的职业形象和专业规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该文的目的在于整合教师情绪劳动的概念、表现方式,分析影响教师情绪劳动的因素以及教师的情绪劳动策略。  相似文献   

9.
曹勇 《文教资料》2011,(20):114-116
从情绪劳动工作者的特征来看,教师是属于高情绪劳动的专业技术性工作者。但教师的工作是复杂且多元的,面对工作压力及各种刺激的冲击时,难免会引发负性情绪,导致更多的情绪劳动负荷。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勇于面对自己的负性情绪,不断丰富学识,才能积极调节情绪,适应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与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现状,采用《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问卷对安徽省202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在情绪劳动的表面行为、主动深度行为、被动深度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有差异;个体因素中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专业对情绪劳动策略有显著影响;工作因素中的所教学科、收入水平、从教原因、是否参加过培训对情绪劳动策略有显著影响。说明中小学教师使用被动深度行为策略最多,其次是主动深度行为策略,最少是表面行为策略;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受个体和工作中的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