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建设面临着三种资源:传统中国文学理论资源、西方文学理论资源和俄苏文学理论资源,三者都对建构现代中国文学理论起了巨大的作用。但世纪之末,一个世纪的文学理论建设留下的更多是困惑。21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当下文学经验的理论化。理论家应回到文学经验,解决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理论问题,把文学放回艺术、社会的大视野中去考察。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关键性因素.1990年代之前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非常薄弱,成果有限,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的语言工具观,仅仅在语言形式的层面上研究文学不可能深入到文学的根本问题,不可能认识到文论术语、概念和范畴的话语意义,也不可能认识到翻译作为语言转换所造成的文本差异性.1990年代之后,由于受西方现代语言学、语言哲学、文学理论、翻译理论的影响,文学研究在语言的层面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文学理论话语研究、文学问题关键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思想层面研究、翻译文学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义和作用研究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目前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文学语言问题的史实清理与理论问题、文学话语与文学理论关键词问题、翻译文学与文化和文学交流的问题、文学语言的诗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和文学理论具有广阔的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西方的文学理论学术发展史来看,文学理论都是一门具有阐释意义的学科,但出于某种哲学和意识形态立场的遮蔽,20世纪之前的文学理论总体上是从“立法”而非“阐释”立场上看待文学问题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大进展,就是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阐释”对于文学理论学科的重要性,重视文学理论的自我调整与自我反思。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放弃“立法”式的思维方式,走向“阐释”和理论自身反思。具体讲,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走向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容纳不同理论体系与声音的存在;二、废除“立法者”的身份立场,明确理论对于创作的意义是启示而非简单的介入;三、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统一起来,既重视文学阅读经验的阐发和语言形式的研究,又注意揭示文学的社会历史特征和意识形态内涵;四、赋予本土文学理论资源阐释的优先地位,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学经验实际的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西方的文学理论学术发展史来看,文学理论都是一门具有阐释意义的学科,但出于某种哲学和意识形态立场的遮蔽,20世纪之前的文学理论总体上是从“立法”而非“阐释”立场上看待文学问题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大进展,就是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阐释”对于文学理论学科的重要性,重视文学理论的自我调整与自我反思.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放弃“立法”式的思维方式,走向“阐释”和理论自身反思.具体讲,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走向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容纳不同理论体系与声音的存在;二、废除“立法者”的身份立场,明确理论对于创作的意义是启示而非简单的介入;三、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统一起来,既重视文学阅读经验的阐发和语言形式的研究,又注意揭示文学的社会历史特征和意识形态内涵;四、赋予本土文学理论资源阐释的优先地位,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学经验实际的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却隐含着对西方女性文学理论的运用误区,西方女性文学理论究竟是如何在民族文学批评界发展的,它到底又存在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针对这些问题,以《民族文学研究》为例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典型理论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内核,而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典型理论又展现出其独特性:既沿袭着传统的、一般的典型概念,又因为处于战时状态而富有新的内涵。厘清其理论来源、历史作用、经验得失等相关问题是提出新思考的前提,也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该时期典型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左其福 《文教资料》2008,(4):115-116
近年来,许多青年学者在反本质主义思维的主导下,大都改变了文学理论教材的理论架构和言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固有的文学观念与当下的文学经验之间的裂缝.但新编教材没能处理好文学理论的教材体系和文艺学的学科体系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们往往倾向于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借鉴和转化,忽视学生本土的现实的文学经验.其二,它们往往热衷于对某些文学理论的前沿问题和研究方法的探讨,而不注重文学理论知识的完整呈现.这与文学理论作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文学、文学理论以及文学翻译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语言。之前相关的语言视角文学研究成果比较片面以及薄弱,有限的成果导致目前进一步研究受到限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因为当时的文学研究直接受到受西方现代语言学、语言哲学等方面带来的直接影响,在语言的层面,大部分文学研究价值性都非常的高,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义和作用的过程中,研究分析文学理论话语、文学问题关键词、翻译文学的成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就目前来说,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还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以及矛盾,需要进一步分析上述的问题,同时实现更加细致的研究分析。立足于语言这一个角度完成文学以及文学理论学术发展前景的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基础的广泛性与本土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理论批评创新,可能遇到纵向时间轴和横向视线轴两个维度的屏障。西方近现代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都有过基础过于狭窄的问题。为适应新世纪社会文化发展和文学发展的需要,必须对既有的许多概念重新审视,“非美学化”和“泛文化化”的倾向都应克服。无所不包的大一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太可能重建,需要的是多种文学理论的竞争、融合和共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我国文学理论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地说,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相对活跃,文学基本理论研究比较薄弱,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日渐被边缘化.为了文学理论的繁荣发展,研究主体要挣脱某些枷锁,并科学预见到未来文学理论研究可能出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切入,阐明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观念)总和或思想(观念)体系,是理论的,概念的.把文学看成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从政治学、社会学或哲学的角度也可说是"外"角度方面来研究文学,是把文学当成概念化、理论化、功利化、非审美的东西.如果从审美学的角度来说,理论化的意识形态不是审美的,而审美的对象不包含理论化的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马尔库塞等也企图把审美与政治意识形态结合起来,然而他们也并没有提出意识形态是审美对象,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笔者认为,当下文学理论界几乎都认同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观念或命题是不能成立的.但我们并不否定文学是审美的,换一个角度来考察,也即从文学研究的"内"角度或从它作为审美价值的载体来看,文学的确是审美的.从内外角度研究文学也是中国现代百年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个优秀传统,而强调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教材的一个显著特征.然而,考察文学的内外的两个角度是不能混淆的,把文学说成是审美意识形态实际上是把两者混淆起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多吸收西方文学理论的成果,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其研究重视"外部研究",偏离文学事实本身的弊端,文学理论研究只有"面向文学事实本身",才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不致成为别的学科的附庸。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直面文学本身,为我们反思和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两者"面向文学事实本身"的方式进行比较辨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现代科技和大众媒介的发展,文学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如何重申文学研究的现实相关性是所有人文学者都应思考的问题。本次访谈围绕文学理论、现代性和文学的功用三个话题展开。在访谈过程中,朱国华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并谈到了自己对西方文论传统和理论的"介入"功能的理解。然后,他谈论了现代性的悖论和审美现代性问题。最后,朱教授在访谈中探讨了文学的终结和人文学科的边缘化现象,并就如何研究西方文论提出了宝贵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理论的评价尺度,不仅是单纯的文学本身的评价尺度,同时也是阅读、接受及实践转换的尺度,是一种随时运用的中国文学理论的领域性尺度.这一尺度不同程度的混乱导致中国文学理论当下状况不同程度的混乱,这使评价尺度研究成为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中国文学理论的评价尺度既是对象性、综合性的,也是构成性与规定性的,它在对...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虚构性特征 ,西方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 ,直至当代的文学理论 ,历来讲得十分明确和十分突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关于文学虚构性的认识主要表现在明清小说戏曲理论文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学虽然普遍认识到文学的虚构性 ,但论述文学特征时并不突出它。中西文论在文学虚构性特征认识和重视上的差异 ,主要是由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特点和中国文学思想的特点造成的。中国文学理论不突出文学的虚构性特征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中,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作品"概念被"文本"概念所取代.这一变化远远不止是一个关键词的变化,而是意味着文学理论范式的变更,同时也是对文学制度的质疑.  相似文献   

17.
50年代前期我国的文学理论教材建设,受苏联文学理论影响很大,但同时又存在着摆脱苏联教条主义,努力创新的精神,诸如理论构架有重要调整;有意整合我国传统的文学观念;思维方式保持中国特色等等.在对"文学是人学"的理解上,也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有将文学理论从科学定位于人文科学的学术自觉,因此这一时期的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努力有着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基本研究路径:一者可以称为“审美诗学”,一者可以称为“文化诗学”.前者以个体性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释文学文本的基本构成、风格特征、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以及文学的创作与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文学的审美价值等,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以审美经验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整体关联性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包括文本构成、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在内的各种文学现象在形成过程中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联系,回答“为什么”和“意味着或表征着什么”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审美诗学属于“现代性”范畴,是所谓“审美现代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诗学”则与“后现代性”相关联,是一种饱含反思性与颠覆性的文学理论研究路向.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则“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与理论特性.近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和西方学界相比呈现出一种错位,对于这种“错位”现象不能仅仅从学术影响的“时间差”角度来解释,根本上乃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使然.今日中国的文化诗学正在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学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从文化研究中汲取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理论交汇和实践影响所产生的思想张力正在当下文学理论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但就严肃的学理逻辑而言,当代文学理论仍然没有形成那种完整的理论范式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中国当代的文化研究如何避免单向接受的阐释困境、走出“西方文化研究在中国”的话语方式、深化中国本土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这些都是中国当代文学理沦研究需要反思和批判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