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必须立足于“三个代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认识到政治明建设的重要性,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三个代表”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关系,认为“三个代表”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关系,认为“三个代表”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质上是统一的,且是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一脉相承性,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当代中国改革、建设实践的基础之上。但两者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继承和坚持的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涵盖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根本内容,而且与时惧进,深化和发展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纲领和自身建设纲领。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思想本身也是党不断追求真理,不断理论创新的结果,是其先进性本质的最佳体现。“三个代表”思想的时代性与先进性的辨证统一体现在两个方面: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统一于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之中。  相似文献   

5.
《中学文科》2006,(1):57-60,93-94
识记: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已经初步振兴了当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全面振兴,也只能由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来实现,只有卒十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最终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党的双重使命和高举的两面旗帜。“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重要意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和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理解:列举重要史实,展现近代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奋斗历程。通过实例说明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活动:收集有关资料,以“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为题,对中国人民选择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进行讨论。从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结合图文资料,通过调查、访谈活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发表并交流各自的感想。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近80年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全面总结,是对20世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历史思考的结果。是适应新世纪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维护人民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维护人民利益必须依靠群众反腐败,反腐败必须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宗旨。  相似文献   

7.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是新的历史时期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立常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新世纪,我们应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继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雅莉 《高教研究》2004,20(3):52-55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高等院校“两课”设置的核心课程。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蕴函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它是从国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以及发展趋势的实际、国内改革和建设出现新情况和新特点的实际、党的建设的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出发提出的;它是唯物史观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化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起着重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等基本原理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上的创造性运用;它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物质明建设与精神明建设的统一、社会主义明的创造与享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邓小平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的提出,表明邓小平理论走向更加成熟和深化。它们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政治明建设的理论指导,政治明建设是现代化的目标,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只有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学与基督教化》将20世纪中国学与基督教学的关系问题,整合成关于20世纪中国学内部的基督教化的意义追问,揭示了20世纪中国学意义的复杂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形象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问题,它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以文学特别是诗歌这一文学样式梳理20世纪中国文学形象塑造的历史脉络,在真实再现20世纪中国文学新的历史风貌的同时,描绘出中国形象塑造的发展轨迹,进而揭示其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翻译文学历史悠久,进入新世纪以来,翻译文学存在的社会文化语境更为复杂多样,翻译文学因而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发展概况的扫描,揭示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存在的社会文化语境、特点,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状态。可以说,整个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与政治的结盟史,是一部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双向作拉锯战的历史。本文希望能通过分析巴金的创作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与政治的关系作个总结疏通,以期对我们以后的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能起到一些警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寿彝作为20世纪中国史学领域里极有影响力的学者,其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带领国内众多的史学家对中国通史编纂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历经了20个春秋,体裁新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最终于世纪之交完全出齐,实现了几代专家学者编写新中国通史的愿望,并且开启了新的世纪编写中国通史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方法问题与20世纪中国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方法论问题成为了美学研究中的某种根本性主题,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建构。以人文科学的理论视域,历史性地探讨了美学研究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的逻辑关系,论述了这些方法对20世纪中国美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和论述了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和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回顾高校语文课程百年发展历程,探析影响高校语文课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新世纪高校语文课程建设的思路:首先要回归语文学科教育的独立本位,尽可能避免非语文教育因素的干扰;其次,加大高校语文学科建设的力度,包括加强高校语文教育学科的研究、加强高校语文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汉字规范化工作迈出了历史的最强音,汉字字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文以时间为脉络,对20世纪汉字字形的规范化及其指导思想进行简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20.
如何把握和审视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丈学‘现代化”,文学史的研究存在三大理论范式,即意识形态范式,“整体”性范式,现代性范式。意识形态范式认为,一九四九年前后两个阶段的丈学属于不同性质的文学。“整体”性范式认为,二十世纪中国丈学是世界丈学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整体”,并非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九四九年而中断。现代性范式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现代性在文学层面的一种表现和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