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作为记者和通讯员要取得新闻采访的成功,在双脚迈进新闻发生的现场之前,还需走好重要的一步棋,这就是准备工作。谈起采访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这样说:“采访前准备得充分,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此话确是经验之谈。采访前有了准备,不仅使正式投入采访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问主动,而  相似文献   

2.
本文上篇谈到基础性准备,首要的是建设“思想库”。现在来谈谈建设“资料库”。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报道,主要是靠现场采访,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在记者(通讯员)的队伍里却有“穷”与“富”之分。所谓“穷”记者(通讯员),是指“身无分文”。要新闻线索,两手空空;制定报道计划,只好“临时抱佛脚”;投入采访,更是“两眼漆黑”,对报道对象一无所知。“富”记者(通讯员)则不然,家底厚,储存的资料丰富。要新闻线索,伸手可取;采访时需要背景材料,呼之即出……。一个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由“穷”变  相似文献   

3.
新闻事实,是记者所要全力捕捉的对象,并致力将其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出去。这些见诸报端、广播、电视屏幕的新闻,大量的是记者或通讯员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采访得来的,而有一部分则是无意中“拣”来的。例如人民日报刊出  相似文献   

4.
发现新闻之后,什么时候进行采访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这是记者和通讯员从事新闻采访需要掌握好的一道“入门”工序,即采访时机。所谓采访时机,是指具有时间性的有利于采访活动的客观条件。不少记者和通讯员从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时机选好选准了,不仅为采访工作顺利展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采访工作的最大收获。反之,时机选择不当或  相似文献   

5.
陈春燕 《青年记者》2006,(12):70-71
在新闻采访中,由于记者、通讯员面对的采访对象各有所异,遇到的客观事物千姿百态,参与采访的新闻事件也在瞬息万变,这种“报道对象”的多变性,决定了记者、通讯员必须随时准备应付千变万化的情况,要善于针对不同的采访客体,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应变策略,做到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牢牢把握采访工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通讯员能完成编辑部交办的采访任务,那当然好。但仅能“交差”,还不一定完全“胜任”。记者、通讯员应是时刻准备投入、时刻能投入采访的人。如果只是8小时工作,8小时外就“消停”去了,那很难做好新闻工作。有人说,要当24小时的记者。这种用语不确切,不管什么人,总要睡觉,但用意是明白的。因为新闻姓“新”,随时都有产生新闻和需要传播新闻的可能,所以新闻工作不能按部就班,这是它的客观规律之一。采  相似文献   

7.
读报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篇新闻稿署着记者、通讯员的名字,可文中出现的却是“记者看到”、“记者了解到”、“记者注意到”之类的字眼,似乎整篇都是记者的作为,无意中把通讯员给“丢”了。类似这种不经意间“丢”通讯员的例子还真不少,大报小报都有,小报相对较多。有些记者采访写稿,喜欢把自己摆进去。有时为了给读者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不少记者还采取目击式、现场随机调查的方法,这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去采访的不是你一个人,当地的通讯员大力协助你,有时甚至拿出了初稿。他们对此…  相似文献   

8.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9.
从事新闻采访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深入下去,并不等于抓住新闻,这只是采访工作迈出可喜的一步,为捕捉新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新闻呢?许多记者(通讯员)从实践中得出的共同答案:要有新闻敏感。用一句形象化的话来说,要有狗的鼻子、鹰的眼。在西方新闻学中,把新闻敏感叫做“新闻嗅觉”,直译就是“新闻鼻子”。所以,西方记者又有这样一句座右铭:新闻记者对新闻的嗅觉,应当像警犬那样灵敏。  相似文献   

10.
作为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或通讯员,发现新闻应该说是第一大问题。发现不了新闻,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新闻线索,就不能有效地进行采访和写作,就无法完成报道。所以说,发现新闻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能力要求。要具备较强的发现新闻的能力,因素当然很多,这里笔者认为有三点是必不可少的:一是拓宽视野,二是判断能力,三是学会观察。笔者将其概括为发现新闻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是新闻学和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新闻记者、通讯员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 不会采访的人,不能算是一名记者或通讯员。采访能力低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能干的记者或通讯员。记者、通讯员的知识,百分之七、八十是在采访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或者是围绕着采访、在采访的触发推动下,积累式地取得的。记者、通讯员的知识,要跟着时代的前进迅速更新。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多、更快、更广地吸收新知识,  相似文献   

12.
在采访这块阵地上,记者、通讯员与采访对象直接接触,其逻辑修养将接受“光谱分析”,其逻辑准备将接受实战的考验。信息的沟通、思想的交流固然与采访对象的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但由于客观事物错综复杂,深层本质常常为表面现象所掩,要写出科学的高质量的新闻稿件,主要还有赖于记者、通讯员对各种逻辑方法和其他科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所谓逻辑技巧,不是说新闻采访获得成功有捷径可走,而是包  相似文献   

13.
一般说来,独家新闻有如下特征:一、它是由新闻单位的记者深入实地采访形成的,新闻记者是独家新闻的采访者、执笔者或主要执笔者。记者之外的投稿者如通讯员、专栏作家之类采写的稿件都不能算是独家新闻。这是因为其作品不是新闻单位的职务作品,不能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不能保证其未一稿多投。二、新闻线索由某一记者首先发现,形成的作品是单独采访所得,在本新闻单位予以报道。如果是多家新闻单位组团采访,稿件由各家记者分别完成,在各自的媒体上报道,则不能称之为独家新  相似文献   

14.
今年四月上旬,我们盐城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一期通讯员培训班。在外聘部分教师讲授了新闻基础知识以后,我们别开生面地组织了一次本台记者、编辑和通讯员之间的业务对话活动。平时最善于采访别人的记者、编辑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接受了来自基层生活第一线的八十多名通讯员的集体“采访”,就新闻业务等方面回答了他们的提问,解决了他们的疑难,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大家幽默地称这次对话活动为记者答“记者”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上篇谈过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采访如何选择时机的问题,现在再来说说人物报道的采访该怎样选择时机。一些记者的经验告诉我们:一般地说,采访人物报道选择对方认为方便的时机最好。如果记者(通讯员)不考虑对方的工作、生产、经营、科研、学习和生活习惯等情况,贸然闯去采访,除非有特殊的紧急采访任务之外,从采访时机来说是不适宜  相似文献   

16.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功之一。拿着记者证、名片、介绍信……公开采访,自然是最常见的,无可非议。但公开采访,有时不一定能了解真情,抓到“活鱼”,这也是不可否认的。联系我近二十年的新闻采访实践,深深感到要真正掌握采访这门基本功,还必须善于运用“暗中采访”。“暗中采访”,实际上就是不暴露记者或通讯员的身份,使采访对象不知不觉接受的一种采访。由于采访者在“暗中”,混同于其他人,采访  相似文献   

17.
新闻事实,是记者所要全力捕捉的对象,并致力将其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出去。对于这些见诸报端、广播、电视屏幕的新闻,大量的是记者或通讯员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采访得来的,但也有一部分则是无意中“拣”来的。“拣新闻现象”的存在及其意义“拣新闻现象”的存在由来已久,大约从我国唐代的《邸报》面世之时就有,以后随着广播、电视的相继出现,“拣新闻现象”就更为普遍了。这是因为,新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产生不受主容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就是记者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蔽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可以准确、真实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诸多有作为的记者、通讯员运用隐性采访的方法,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材料,创作出一批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精  相似文献   

19.
谈论新闻失实,往往批评记者、通讯员。其实,有些被采访者也有一定的责任。我从采访实践中体会到,由于被采访者的失误,有时也会播下新闻失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热点问题越来越多,新闻工作者的注意力也逐渐聚焦于热点问题。在追逐热点问题上,新闻记者首当其冲,常常能及时反映热点问题,社会反响强烈。如果记者,特别是通讯员一窝蜂去追逐热点.势必造成控车和落马。1996年春.西安驻军、院校会战于黑河弓体工程。受领导指派俄随部队到工地采访。根据往年的情况,西安地区的报纸、电台、电视台都要派记者采访,驻军部队、院校也将派新闻干事采访.而且各新闻机构的记者采访回去于当天或隔天便要发消息。作为部队的通讯员,如果采访了部队参加劳动的消息.在西安地区是无法及时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