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人教版选修教材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收录了屈原《九歌》中的《湘夫人》。教材对第二自然段中的“公子”一词的注释是指“湘君”。如果照这种理解,那么“思公子兮未敢言”写的是湘夫人对湘君的思念。  相似文献   

2.
<湘夫人>以其幽微绵缈的情致和绮靡瑰丽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人教版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就将<湘夫人>编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但关于其中一个"遗"字的注音与注释是错误的,有必要纠正.见课本第9页:"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课本对前一个"遗"有注:[遗(wèi)]赠送.  相似文献   

3.
卢永俊 《现代语文》2006,(11):112-112
《湘夫人》是屈原的名篇,人教版高中教材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此篇.在讲授这一课时,教材对"遗"字的一则注释引起了笔者的疑惑,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义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湘夫人》中,最后有“捐余袂兮江中,遗余碟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相似文献   

5.
(四) 双关 ①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对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湘君》) ②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湘夫人》) 以上二例中的“玦” “袂”为“音、义双关语”,“佩”为“谐音双关语”,“褋”“杜若”为“借义双关语”。 这两节诗里的“捐玦”“遗佩”“捐袂”“遗褋”“采杜若”“搴杜若”等,究竟应当如何解释,古今众说竞起,如治丝益棼。其实王逸注释“玦”字时,虽拘泥于君臣关系,但  相似文献   

6.
今读《楚辞.九歌》,拟就古今训释的某些疏失略作商榷。所讨论的《九歌》语词(加着重号者)如下:一、《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二、《云中君》“灵皇皇兮既降,远举兮云中”。三、《湘夫人》“登白蘋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四、《大司命》“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五、《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相似文献   

7.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日撷英"第三课选取了杜牧的名篇《山行》。课文对"斜"字是这样注释的"这里可以读为xiá"?颖嗾呃唇?考虑是非常周全的。因为从诗歌押韵的角度来讲,应该读"xiá",而从语言的发展变化来说,现在在普通话中统一读"xié"敲?这种注释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8.
杜文娟 《学语文》2013,(1):66-67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用书《语文》(必修)第五册选有《滕王阁序》一文,文中个别字词的注释似欠妥当,故笔者不揣鄙陋,就此提出商榷,仅供教材修订时参考。 一、墟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中的"墟",教材解释为"域,所在之地"。粗看似乎不差,细究似有不妥。 "墟"原为"大土丘"义,本作"虚"。如《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升彼虚也,以望楚矣。"  相似文献   

9.
《楚辞·九歌》是一组优美的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的神际恋歌。其中二《湘》是关于湘水之神的恋歌 ,但是在具体的释义之中仍存有不少歧义。从东汉王逸开始至今日楚辞学界对二《湘》的解读注释中 ,发现歧义最多者 ,不过《湘君》中“捐余 兮江中 ,遗余佩兮醴浦”和《湘夫人》中“捐余袂兮江中 ,遗余兮醴浦”数句。将各家所说进行一番梳理后 ,发现大致有“赠送”、“弃绝”、“祭山川”、“永不相忘”四种说法。以“永不相忘”说最为确切。  相似文献   

10.
孟祥印 《学子》2012,(10):9-9
一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3册(必修),有"宇宙的边疆"一文。教材编者给文中"黑洞"作如下解释:"由万有引力场产生的一个物质高度凝聚的区域,其引力强度极高,以致连光线也无法从这个区域逃逸出去。"(2007年3月第2版第64页)这个注释,通俗易懂,一看就知道黑洞是怎么回事。但注释中也有瑕疵,其中"以致"一...  相似文献   

11.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南方用于祭祀的歌舞俗曲改编而成的一组祭歌。《湘君》和《湘夫人》是其中一组独特的爱情诗篇。本文着重从文本内证的角度,浅析《湘君》《湘夫人》中存在的一些疑问:(一)“湘君”“湘夫人”分别所指何人?(二)分别由何人演唱?并且剖析论证“捐”“遗”二字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先秦诸子散文《逍遥游》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历来受到重视,是高中语文教材必选篇目。但是各种版本的教材所作的注释及翻译多处引起争议。苏教版有一处注释,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却不见有人解答,兹不揣浅陋,提出商榷意见,供各位同仁参考,亦望方家不吝指教。苏教版第五册第95页有"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一句。注释对"犹然"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3.
《湘夫人》是写湘君得悉湘夫人来寻他的消息之后来到洞庭湖畔等待湘夫人而终于不遇的经过的。《湘夫人》一文有如下的艺术特色。一、寓情于景,亦悲亦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起首极力渲染深秋萧瑟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秋风与主人公落寞、孤寂之情相融,为“愁”抹上了一层浓浓的色彩。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顿时如泉涌出。至此,一个不顾寒气侵骨、伫立远眺的人物形象活现在我们眼前。秋天的萧瑟悲凉,湘君的惆怅凄迷,构成了全诗特有的气氛。当主人公思念急切,无法倾吐蕴藏在内心的深厚情感时,…  相似文献   

14.
文本有着自身较为科学的知识体系,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在使用教材上,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能"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科学地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重组等。一、微风起兮水增波"教师的工作基本上属于表演业,他要用戏剧和故事说演的方式,将知识和智能呈现出来。这种工作,要有很多时间做预备,做锻炼。教学的现场乃是开花结果的现场,许多辛苦都是在教室外面经历的。"  相似文献   

15.
《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句中“皇考”一词,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的随文注释为“皇考,太祖”。笔者认为,将“皇考”释为“太祖”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6.
《湘夫人》(第三册第一单元读背篇章)与《湘君》同为《九歌》名篇,系屈原在民间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讲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慕追求及两情相悦却执手分道去,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凄美爱情故事。诗歌开头,湘君即抒发了对湘夫人的一见钟情,“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的“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引自《诗经·卫风·硕人》)是如此令他心动,使他着迷。希冀着能再睹她的芳颜,他登高远望,可是佳人已逝,跫音不闻,不禁忧心忡忡:她究竟会不会接受我的追求呢?此时,正值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之际,置身于秋风洪波木叶之中,在先秦以秋为嫁娶良时的社会背…  相似文献   

17.
向峰 《现代语文》2011,(4):71-71
《诗经·卫风·氓》中"抱布贸丝"在人教版(2004年初审通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4页解释为"拿布来换丝",可见编者认为此处的"布"是物物交换时期的"布匹"。而实际上这里的"布"早已不是以物易物的"布",关于"布"的注释,至少存在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18.
教材虽然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材料,但在使用时,我们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追求"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现结合苏教版五年级《找规律》教学片段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正《湘夫人》描写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故事。由于舜与娥皇、女英故事的附丽,这段故事所具有的情感因素更加美丽动人。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而湘夫人不至为线索,在彷徨惆怅中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这一千古名句到底"动人"在何处?从意象上看,诗人点出了"秋风""秋波""木叶"三个典型意象。"秋风"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般带有萧瑟、凄  相似文献   

20.
苏轼《赤壁赋》中有"肴核既尽,杯盘狼籍"一句,教材注:"〔肴核〕菜肴和果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2006年11月第2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将"肴"解释为"菜肴",我认为解释不够确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