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莆田学院学报》2013,(6):73-75
结合比彻的"修辞形势"理论中"缺失"这一概念,从外宣翻译"清楚传递事实"的本质出发,通过实例分析,阐明在外宣翻译这种特殊修辞话语中也要紧记"缺失"、恰当填补"缺失",从而充分发挥译文的修辞力量,在西方受众中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詹姆斯·赫里克为代表的当代修辞学者认为修辞性话语具有预先策划、调适受众、蕴含动机、回应形势和寻求劝说等显著特征。如果采用修辞学的理论视角,话语研究者可以发现,在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中,斯诺登的相关话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些修辞特征。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国力的增强,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也越来越受重视。研究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关乎我国的国家形象,至关重要。但国内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比较少,且多仅从句法、词汇层面进行,不够全面。有些缺乏理论支撑,有些与理论结合不深、与理论相脱节,有些只举例,有些分析不够透彻,有些缺乏产出性。目前为止,还未出现对政府工作报告在修辞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修辞形势方面的研究。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运用了比彻的"修辞形势"理论(The Rhetorical Situation),从受众和修辞局限的角度出发,动态、全面地看待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分析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应该如何注意受众及修辞局限因素,使得译本为外国人所接受,使得中国的政策得以有效地传播。  相似文献   

4.
西方修辞学是研究话语如何在现实社会文化语境中产生效力的理论,剖析各种话语效用的内在机制,对实践具有很强的阐释能力。从修辞情景论、修辞人格、辞格与修辞关系的角度出发,揭示中国威胁论之“威胁”事实上是一个辞格而非实际存在,通过对辞格的运用,修辞者为人们看待某一个修辞形势提供了自己的视角,并通过修辞手段操纵受众观点。揭示了中国威胁论本身的修辞特征及其内在的修辞机制及西方修辞学为理解、阐释中国威胁论提供的新视点,以此反驳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艾丽丝·沃克及其著名短篇小说《日用家当》置放于以修辞为框架的评价体系内,通过美国修辞学家罗埃德·比彻的修辞形势理论中的三个要素——缺失、受众、修辞局限来解读小说《日用家当》的修辞话语和所达到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艾丽丝·沃克及其著名短篇小说《日用家当》置放于以修辞为框架的评价体系内,通过美国修辞学家罗埃德·比彻的修辞形势理论中的三个要素——缺失、受众、修辞局限来解读小说《日用家当》的修辞话语和所达到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聚焦通俗化问题,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深奥的思想浅显化、深刻的道理浅易化,需要借助话语的力量。“话”作为“化”的中介和桥梁,对于话语的艺术性运用即修辞。修辞作为一种“演说”的艺术、“美言”的艺术、“表情达意”的艺术,旨在提升话语的表达效果。修辞话语作为修辞策略和方法使用的产物,具有理论表述功能、情感调控功能、行为导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在教育过程中创设、运用修辞话语,期冀在“怎么说”的问题上丰富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增强话语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以及鼓动力。  相似文献   

8.
Grice认为会话是受规则或条件限制的,人们在会话时要遵循“合作原则”。但没有详细说明人们在套话时为什么经常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其实话语的修辞性(话语的象征力量)弥补了合作原则之不足。话语不过是话语修辞者(或说话者)根据其修辞目的和语境,利用多种修辞资源对其受众表达思想或进行说服的行为而已。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修辞是通过对话语的调整与修饰,以实现思想掌握群众的语言艺术方式。话语修辞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和有效性,在促进适切地达意传情、有力地说服教育、深度参与人的精神建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修辞活动中,常会遇到诸如修辞幻象与话语失真、言难尽意与话语隔阂、修辞悖论与话语遮蔽等困境。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修辞要以事实为底线,以理性为主导,以存其“真”;克服言意矛盾,消解语言冲突,以去其“隔”;坚持修辞明理,促进话语融合,以降其“蔽”。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不可避免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害关系,在跨文化交流中,交流者可能会通过修辞策略,有意影响受众对某一事件的解读,实现其预期的修辞效果。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五元理论致力于话语与动机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介绍了源自该理论的修辞批评方法,结合话语案例分析,说明了如何应用这一理论对跨文化交流中交流者话语进行分析,从而看清其所要推进的利益、到达的目的,以提高中国受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批判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在“百家争鸣”中创立和传播各自的学派思想。他们在传播学派思想的同时,无疑也是从事说服性的话语实践。作为说服、论辩和争鸣中颇具修辞技艺的话语参与者,先秦的思想家自然也同时具备“修辞家”的身份。当这些先秦思想大师(例如孔子)被以“修辞家的身份”得到重新审视的时候,一系列新颖的结论将相应得出。如果以“修辞家的身份”对孔子所从事的话语实践加以细致观察,则孔子在修辞实践中的韬晦艺术可以从“反修辞”、“名正宣认”和“谦逊其辞”等方面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肯尼斯·伯克的话语修辞学以"同一"和"同体"为核心概念,阐述话语的社会符号性动机,可用这一理论解读政治演讲语篇的修辞动机。演讲者运用一系列的修辞策略,跨越与受众的分离,取得同一、达到同体、诱发合作,促进受众的转化,从而完成其演讲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语言修辞的发展史上,“受众”经历了由兴而衰、再由衰而兴的过程。而现代修辞理论、实践都以不同的方式重视受众及其在修辞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受众是修辞情景的核心因素之一。在修辞过程中,受众意识影响着修辞内容、形式的方方面面。因此,为了获得合意的修辞效果,修辞者需要考虑受众的功能需要并与之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14.
公共话题转换为话语,有两种方向性选择:公共话语或个人话语。排除公共话语出场的刚性条件,本文倾向于在表意明确的语用环境下选择个人话语,这是基于目标受众、时空限制、话语模式可复制性、关键词新颖度、未知信息/已知信息含量、语用成本、受众能量消耗等方面的综合考量。选择修辞化的个人话语,有利于重建"表达—接受"互动过程中的共同点,激发"人是修辞的动物"的潜能。个人话语是思想空间和认知向度的修辞化突围,但不是"去公共化",相反,前者并不拒绝非个人话语资源。非个人话语资源如何组织进个人话语的修辞结构,而又能摆脱公共话语压力,是表达者的个人智慧,也是心灵自由的话语表征。  相似文献   

15.
当今翻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现实需求的翻译人才,有效影响现实译语受众是翻译行为的主要目的。本文尝试在当代修辞理论框架内思考新形势下的翻译教学,呼唤对修辞意识的关注与重视。论文从修辞的工作定义入手,围绕以翻译受众为中心、充分认识译文话语的修辞力量、注重内容和形式的认同感以及适当“施压”、扩大受众视域等方面,说明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修辞意识的必要性和具体实践,强调以现实受众为中心的翻译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一篇成功的修辞文本建构过程是充分利用修辞策略隐藏修辞动机并最大化修辞效果的过程。奥巴马连任演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因势利导地投射了修辞情境下最完美的修辞人格,很好地取得了动机与力量的平衡,并因此寻求到修辞受众的"认同"。文章比对运用亚里士多德的传统修辞思想与肯尼思伯克新修辞思想中的话语"同一"修辞观,分析奥巴马2012年连任总统胜选演讲文本的修辞人格建构。  相似文献   

17.
话语的传播效度研究,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出发,通过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三维视角,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在本质;其次要面向研究的主体“00后”高职大学生,探究在全媒体时代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方式的“双因素”特征;结合媒介传播理论和群体心理理论,剖析影响话语传播效度的因素,在话语主体、话语受众、话语媒介、话语内容、话语方式上构建全新路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效度,从而提升话语的解释穿透力、说服指引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育人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商务英语信函作为对外经贸活动的重要媒介,其本质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艺术,不可避免地烙上西方修辞的印记。西方修辞学通过挖掘语言的象征力量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著名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大修辞策略即诉诸理性、诉诸人格、诉诸情感,这对于建构与优化商务英语信函话语起着重要的作用。三种诉诸手段在各种类型的商务英语信函撰写中缺一不可,三者相互交织,各有侧重,这就要求写信者在准确地分析特定修辞形势和修辞受众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修辞策略,有效地提升商务英语信函话语的表达效果,才能更好地扩大潜在商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媒体轰炸的时代,新闻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修辞篇章(rhetorical discourse)具有五个特点:计划性、适切受众、动机性、反应性和适切形势。新闻报道符合修辞篇章的特点。新闻篇章的特点是“自我韬晦”、适切受众、反应性和追求说服受众。在全球化的今天把握新闻篇章的特点,有助于提升中国对外报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受众一直是西方修辞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中国修辞学的研究素来将重点放在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主体身上.受众理论历经三个阶段,期间发生了两次意义重大的演变,第一次是从古典修辞学的“说服论”发展到新修辞学的“认同论”;第二次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网络新媒介影响,与修辞者形成“平等互动”的关系.借鉴西方修辞学受众理论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分析修辞活动的实际案例,改进外宣工作,提升国家软实力,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