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在新疆伊犁地区居住的锡伯族中间 ,就广泛地流传着一封信 ,这封信从察布查尔的这个牛录传到那个录牛 ;又传到索拉敏 (即霍城 )、塔尔巴哈台 (塔城 )、巩留……到处流传吟诵。旧社会的军阀、国民党疯狂的搜查和没收 ,没能灭绝它 ,祸国殃民的“四人帮”丧心病狂的焚烧 ,也没能摧毁它 ,它就是在祖国大花园里生根开花结果 ,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带有奇异芬芳的奇葩———锡伯族散文《辉番卡伦来信》(下文简称《信》)。下面就谈谈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信》的作者文克津 ,姓何叶尔氏 ,人们叫他何叶尔·文克津 ,又尊称文…  相似文献   

2.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新疆伊犁地区居住的锡伯族中间,就广泛地流传着一封信,这封信从察布查尔的这个牛录传到那个录牛;又传到索拉敏(即霍城)、塔尔巴哈台(塔城)、巩留……到处流传吟诵。旧社会的军阀、国民党疯狂的搜查和没收,没能灭绝它,祸国殃民的“四人帮”丧心病狂的焚烧,也没能摧毁它,它就是在祖国大花园里生根开花结果,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带有奇异芬芳的奇葩——锡伯族散文《辉番卡伦来信》(下文简称《信》)。下面就谈谈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就1949--1976年的中国文学史而言,“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是以政治为标准的历史分期,而不是以文学为标准的历史分期;从文学自身的视点出发,1964年是1949--1976年中国文学历史的重要分水岭。  相似文献   

4.
“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它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文学本体论”满足了人们要求变革社会历史批评的需求,成为社会历史批评必要的补充.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克服。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着重探讨了文学翻译中"信"的有限性。作者认为:1.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对原作内容的"信"优先于对原作形式的"信";2.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更多地受到译语(往往是译者的母语)和译语文化的制约,影响到"信"的实现;3.译者本人的文体风格也始终会如影随形地与原作的风格相互参差、左右、渗透,影响了"信"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6.
库切在《铁器时代》中所展现的小镇暴力在他的作品中是不常见的,他用生动直接的笔调描述了南非种族隔离政策下生活的恐怖,而他叙述的精确性可以通过查阅1986年涉及古古莱图及其邻近黑色和有色人种居住区的相关文件得以证实,那时,得到政府武装支持的治安委员会破坏了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支持者的家园。然而,他文学描述的广度是至为重要的,这些事件是从卡伦太太的视角来观察的。卡伦太太作为一个退休的古典文学老师,忍不住通过自己所读过的作品来解释这种经历;而且,她还力劝自己的女儿不要相信她的叙述。这其中有许多对维吉尔的回应,特别是《埃涅阿斯纪》中埃涅阿斯游历地狱的一段经历。这些回应不仅有助于表现特别的人物角色,而且把所观察到的暴力与暴力的历史和暴力在文学中的再现联系在一起。作为一部文学作品,《铁器时代》不是力求取得直接的政治效应,而是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可能一直萦绕于他们的脑海中,使得对这些恐怖事件的记忆能够继续留存下去。  相似文献   

7.
楔文文献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文学、历史、宗教、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等,几乎无所不包。近年来,相继有一些汉译作品问世,其中有史诗、神话、法典、条约等。不但译文质量良莠不齐,译文风格也是多种多样。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普遍存在,而译文风格多样的现象则主要反映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有的译者将古代楔文文学译成白话文,有的译成散文诗,有的甚至按照汉代以前字法句法翻译,读来有《离骚》之韵,黍离之悲。孰良孰莠,孰雅孰俗,只有结合"信、达、雅"三原则,才能对楔文文学译著的得失加以评说。  相似文献   

8.
<正> 文学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它是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内涵上说,文学尽管反映的是客观的历史,但它不是简单地描摹历史的发展过程,而是表现“人的学问”,从认识方式上说,文学也不是以主体对客你的简单的二维思维模式来认识历史的,而是以主体、客体和形式的特殊三维结构的思维模式来观照历史的,这种独特性使文学不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观照,必须超越具体的历史环境。因此,不管在内涵-上还是认识方式上,文学都具有这种超越的倾向。这种超越性,既是文学对历史的超越,同时又是对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正>《文化生活》课程模块在开设之后,一直是教师和学生研究和探索的领域。有人说它是"四不像":讲哲学,而不是哲学课;讲历史,而不是历史课;讲文学,而不是文学课;讲艺术,而不是艺术课;讲伦理,而不是伦理课。它没有现成的相互对应、相对独立的学科背景。因此,我们很多人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做起。我想,坚持和落实好以下五个原则对《文化生  相似文献   

10.
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剖析,E.L.多克托罗的《拉格泰姆时代》烙有“文本的历史性”这一显著特点。该文本不仅反映了其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还参与创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历史,形成了新历史主义所认为的文学和历史的那种互文关系,展示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相结合的新历史主义文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专题研究“新历史主义意识与当代外国战争题材小说的互释”运用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深入探讨外国当代战争题材小说这一生动而有意义的艺术存在形式如何清晰地揭示历史本来面目,这一较大的象征符号系统如何赋予一个特定历史时刻中的事件以意义,揭示对历史的文学解释和对历史文学的解释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表明文学如何积极地反映历史事件,如何加入历史意义的创造过程,如何通过对这一复杂的文本化世界的解释参与对政治话语、权力操纵、等级秩序的重新检视。小说《五号屠场》的历史叙事是一个任意、循环的话语结构,用语言构筑了历史的现实动机,既有历史的事实又有虚构的故事,用隐喻性陈述来说明我们生活中的文化意义,真实地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武田泰淳的侵华战争小说将历史小说化,用虚构与事实相结合的文本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是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和迫害,而不是“共存共荣”。《荣誉之剑》记录的不是英雄的业绩,而是战争的荒诞不经和人生的混乱不堪,通过叙事者的个人视角,写出了一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历史”。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不论是背景还是人物都“纯属虚构”,但小说揭示的历史要比正史所叙述的历史更加真实,对战争的描述具有永恒性,它提醒我们,战争永远是荒谬的。《野火》不仅仅反省了战争正义或非正义的性质、分析了人物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而且揭示了在失败的战争中人被迫体味对自身的绝望与无奈,如何面对自身的人性罪恶。作者简介:陈世丹,男,黑龙江七台河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成同社,男,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刁克利,男,河南延津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戴焕,女,黑龙江绥化人,日本东京大学在读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李平,女,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专题研究“新历史主义意识与当代外国战争题材小说的互释”运用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深入探讨外国当代战争题材小说这一生动而有意义的艺术存在形式如何清晰地揭示历史本来面目,这一较大的象征符号系统如何赋予一个特定历史时刻中的事件以意义,揭示对历史的文学解释和对历史文学的解释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表明文学如何积极地反映历史事件,如何加入历史意义的创造过程,如何通过对这一复杂的文本化世界的解释参与对政治话语、权力操纵、等级秩序的重新检视。小说《五号屠场》的历史叙事是一个任意、循环的话语结构,用语言构筑了历史的现实动机,既有历史的事实又有虚构的故事,用隐喻性陈述来说明我们生活中的文化意义,真实地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武田泰淳的侵华战争小说将历史小说化,用虚构与事实相结合的文本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是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和迫害,而不是“共存共荣”。《荣誉之剑》记录的不是英雄的业绩,而是战争的荒诞不经和人生的混乱不堪,通过叙事者的个人视角,写出了一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历史”。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不论是背景还是人物都“纯属虚构”,但小说揭示的历史要比正史所叙述的历史更加真实,对战争的描述具有永恒性,它提醒我们,战争永远是荒谬的。《野火》不仅仅反省了战争正义或非正义的性质、分析了人物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而且揭示了在失败的战争中人被迫体味对自身的绝望与无奈,如何面对自身的人性罪恶。作者简介:陈世丹,男,黑龙江七台河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成同社,男,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刁克利,男,河南延津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戴焕,女,黑龙江绥化人,日本东京大学在读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李平,女,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专题研究“新历史主义意识与当代外国战争题材小说的互释”运用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深入探讨外国当代战争题材小说这一生动而有意义的艺术存在形式如何清晰地揭示历史本来面目,这一较大的象征符号系统如何赋予一个特定历史时刻中的事件以意义,揭示对历史的文学解释和对历史文学的解释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表明文学如何积极地反映历史事件,如何加入历史意义的创造过程,如何通过对这一复杂的文本化世界的解释参与对政治话语、权力操纵、等级秩序的重新检视。小说《五号屠场》的历史叙事是一个任意、循环的话语结构,用语言构筑了历史的现实动机,既有历史的事实又有虚构的故事,用隐喻性陈述来说明我们生活中的文化意义,真实地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武田泰淳的侵华战争小说将历史小说化,用虚构与事实相结合的文本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是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和迫害,而不是“共存共荣”。《荣誉之剑》记录的不是英雄的业绩,而是战争的荒诞不经和人生的混乱不堪,通过叙事者的个人视角,写出了一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历史”。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不论是背景还是人物都“纯属虚构”,但小说揭示的历史要比正史所叙述的历史更加真实,对战争的描述具有永恒性,它提醒我们,战争永远是荒谬的。《野火》不仅仅反省了战争正义或非正义的性质、分析了人物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而且揭示了在失败的战争中人被迫体味对自身的绝望与无奈,如何面对自身的人性罪恶。作者简介:陈世丹,男,黑龙江七台河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成同社,男,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刁克利,男,河南延津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戴焕,女,黑龙江绥化人,日本东京大学在读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李平,女,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利用故事性因素培养学生语文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美学理论认为 ,文学应该是作者独特心灵的独特感受和独特创造的结果。生活中的种种事件、人物、环境等具有客观意义的东西 ,是文学无尽的矿藏或特殊的载体。而东方的 (主要是中国的 )传统文学与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甚至 ,可以称它是纪实文学 ,即使是文史分家而自成体系后 ,也仍然是以事为文 ,以文记事 ,事文并茂 ,那么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充分利用这种故事性因素 ,多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一、教学内容的故事性综观教材 ,无论是小说中的别里科夫、老葛朗台、贾宝玉、鲁达、林冲 ,或者史传文学中的项羽、韩信、李广、哥白尼、伽俐略等…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是一部富有开拓性的文学研究专著.她以文学发展的历史客观事实为依据,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考察"十七年文学"的基本视角,在历史的政治逻辑、文化法则相连通的语境中对研究客体作开放性的把握与思考,从而使"文学性"含量不高的"十七年文学"话语实践获得了空前的丰富性.作者摒弃了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批评观念和模式,而立足于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的角度对"十七年文学"进行时代性反思,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的同时,积极、合理地吸纳了包括新历史主义在内的多种先进的文学理论,既破除了陈旧的文学观念和思维模式,又避免了新的狭隘和偏执,成功地完成了双重超越和突破.  相似文献   

16.
专题研究“新历史主义意识与当代外国战争题材小说的互释”运用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深入探讨外国当代战争题材小说这一生动而有意义的艺术存在形式如何清晰地揭示历史本来面目,这一较大的象征符号系统如何赋予一个特定历史时刻中的事件以意义,揭示对历史的文学解释和对历史文学的解释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表明文学如何积极地反映历史事件,如何加入历史意义的创造过程,如何通过对这一复杂的文本化世界的解释参与对政治话语、权力操纵、等级秩序的重新检视。小说《五号屠场》的历史叙事是一个任意、循环的话语结构,用语言构筑了历史的现实动机,既有历史的事实又有虚构的故事,用隐喻性陈述来说明我们生活中的文化意义,真实地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武田泰淳的侵华战争小说将历史小说化,用虚构与事实相结合的文本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是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和迫害,而不是“共存共荣”。《荣誉之剑》记录的不是英雄的业绩,而是战争的荒诞不经和人生的混乱不堪,通过叙事者的个人视角,写出了一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历史”。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不论是背景还是人物都“纯属虚构”,但小说揭示的历史要比正史所叙述的历史更加真实,对战争的描述具有永恒性,它提醒我们,战争永远是荒谬的。《野火》不仅仅反省了战争正义或非正义的性质、分析了人物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而且揭示了在失败的战争中人被迫体味对自身的绝望与无奈,如何面对自身的人性罪恶。作者简介:陈世丹,男,黑龙江七台河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成同社,男,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刁克利,男,河南延津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戴焕,女,黑龙江绥化人,日本东京大学在读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李平,女,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专题研究“新历史主义意识与当代外国战争题材小说的互释”运用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深入探讨外国当代战争题材小说这一生动而有意义的艺术存在形式如何清晰地揭示历史本来面目,这一较大的象征符号系统如何赋予一个特定历史时刻中的事件以意义,揭示对历史的文学解释和对历史文学的解释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表明文学如何积极地反映历史事件,如何加入历史意义的创造过程,如何通过对这一复杂的文本化世界的解释参与对政治话语、权力操纵、等级秩序的重新检视。小说《五号屠场》的历史叙事是一个任意、循环的话语结构,用语言构筑了历史的现实动机,既有历史的事实又有虚构的故事,用隐喻性陈述来说明我们生活中的文化意义,真实地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武田泰淳的侵华战争小说将历史小说化,用虚构与事实相结合的文本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是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和迫害,而不是“共存共荣”。《荣誉之剑》记录的不是英雄的业绩,而是战争的荒诞不经和人生的混乱不堪,通过叙事者的个人视角,写出了一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历史”。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不论是背景还是人物都“纯属虚构”,但小说揭示的历史要比正史所叙述的历史更加真实,对战争的描述具有永恒性,它提醒我们,战争永远是荒谬的。《野火》不仅仅反省了战争正义或非正义的性质、分析了人物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而且揭示了在失败的战争中人被迫体味对自身的绝望与无奈,如何面对自身的人性罪恶。作者简介:陈世丹,男,黑龙江七台河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成同社,男,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刁克利,男,河南延津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戴焕,女,黑龙江绥化人,日本东京大学在读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李平,女,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锣鼓十八番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的表演形式,南昌县位于江西省的中北部,临近赣江以及鄱阳湖,地理位置优越,是典型的鱼米之乡,锣鼓十八番是当地重要的音乐形式。目前有关南昌县的锣鼓十八番音乐的研究资料并不是很多,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可以从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历史演进、音乐特色、在当地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涉及历史素材的文学作品,其真实性的效度仍然是艺术标准,而不是史实标准。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涉及历史(背景、事件、人物)问题的文学作品,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是按文学来教还是按历史来教?答案不言而喻,应根据文学的特性来教,遵循文学的创造性和审美性来教。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沉思──《桃花扇》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桃花扇》不是在反映南明历史,文学不负载“真实”描写历史的使命;不是在总结亡国教训,它超越了浅层次的功利目的,没有为清王朝的长治久安出谋献策;也不是写宗教,七位“作者”是避世而居的贤者,而不是斩断世情的道徒,侯李入道也只是理想破灭后的迷惘困惑,“非入道也”。作品追求的是富有哲学性的悲剧目的而不是历史目的。作者只是借历史的框架抒写“天崩地解”历史巨变之后对士林群体人格的反思,成为吴敬梓的先导;对等级制度的怀疑动摇,士大夫支撑着封建的大厦,是社会的栋梁,但这栋梁已支撑不住倾斜的大厦了。作家也不是要重建社会人格,为社会提供疗治的药方,他意识到传统道德已无力挽救社会的危亡。作家是在用心灵感悟历史,借历史抒写心灵,写对人生对历史对社会的探求,充满天才孤寂之感和痛苦的沉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