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轫于西方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肇始于1983年——当时主要是出于外交的考虑和对外宣传的需要而基本局限于中央一级人民政府,历经近20年的实践,满足了对外宣传的需要。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良好形象;大力启动于2003年——由于“非典”事件的刺激,经济全球化浪潮外部冲击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内在要求之双重压力的推动,“中国新闻发言人群体脱颖而出”;全面铺开于2004年——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三个层次开始在国内广泛确立;蓬勃发展于2005年——新闻发布会数量大增(截至斯年岁末。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级政府共召开1088场),质量显著提高(新闻发布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新闻性不断增强)。普及面大幅拓展(国务院有近70个部门设立了80多位新闻发言人,全国有27个省区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相似文献   

2.
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既是现代民主的需要,也是我国政治明建设进步的主要体现。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983年,不过当时建立新闻发言人的主要目的局限于对外宣传,主体也局限于国务院、外交部和国务院各部委行政机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国家的一种宣传机制,它只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雏形。新闻发言人制度“飞入寻常巷陌家”是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也是在这个时候,  相似文献   

3.
2004年12月28日,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布了国务院62个部委75位新闻发言人的名字和联系电话,这被视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上的一大进步。国务院新闻办的一位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于1983年.当时只是为了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从最初只局限于中央一级,发展到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各部委和各省级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充分发挥着引导社会舆论、改善政府形象的特殊功效,对政府的管理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朱小阳  俞雷华 《新闻界》2007,(1):58-59,35
1983年3月,外交部首任新闻发言人对中外记者亮相,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推进政务公开的一个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6.
周文 《新闻界》2005,(3):108-108,107
中国记协在1983年4月23自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然而在实践中,新闻发言人制度基本局限在中央一级人民政府,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外宣和内宣工作在宣传区域、宣传对象、宣传内容上的区别越来越难以界定。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交通更加便利快捷,资讯更加广泛。技术的进步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正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中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自此,我国新闻发言人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从2003年的SARS事件时起,政府开始全面推广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修改保密法,制定信息公开条例,基本建立了一个国新办、各部委、地方省市的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外比较视角中外新闻发言人在传播方式、目的方面没有什么不一样,但因国情不同、社会制度差异与文化历史等的不同,故在发布新闻时中外发言人的表现有所区别。中国传媒大  相似文献   

8.
1983年3月,外交部首任新闻发言人对中外记者亮相,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相似文献   

9.
《新闻前哨》2006,(4):78-78
《中国青年报》刊登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发言说,新闻发言人不能成为“摆设”。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已实行了4年,上至国务院各部委,下至市级政府各部门,都先后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有了,但运转得并不好。很多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基本上是“三缄其口”,常常拒绝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主动举办新闻吹风会更少。某些部门对外公布的新闻发言人电话竟是空号,或无人接听。新闻发言人以这种方式回避新闻媒体,阻碍了公众与政府的联系与沟通,还暴露出相关部门拒绝媒体和社会监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新闻     
国务院70多个部门和27 省区市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去年12月2日在第四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说,目前,国务院70多个部门建立了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有80多位新闻发言人;31个省区市中,27个省区市已建立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  相似文献   

11.
王展 《今传媒》2005,(7X):20-21
从2003年开始,“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开始成为热门话题。我国早在1983年就正式确立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2003年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全国各级政府部门迅速普及,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SARS肆虐中国的这场危机中,政府和公众都充分认识到了信息公开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作为信息公开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危机处理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学术界开始了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系列研究,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了很多学科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12.
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相似文献   

13.
老石 《青年记者》2005,(2):58-59
国新办于2004年12月28日公布了62个国务院部门75位发言人名单,同时宣布全国5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已有2O个建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无疑是历史性的进步,体现出我国在建立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提高执政能力方面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2004年12月28日在北京指出:我国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体制已基本建立,新闻发布会的数量质量不断提高,为中外新闻界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政府信息。赵启正表示,目前中国政府三个层次即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的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已基本建立。除国务院新闻办外,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公安部等62个国务院部门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设立了新闻发言人,目前共有75位发言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已建立新闻发布制度的共有23个。赵启正指出,我国新闻发布会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发言人在危机报道中的话语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发言人在西方已有百年历史,在我国则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1983年出于对外宣传的需要,我国正式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SARS危机后,2004年末国务院新闻办集中公布了62个中央部委新闻发言人的名单和联系方式,赋予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对内信息发布职能。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从国务院新闻办、中央各部委到省市地方的三级新闻发言人体制架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各部委以及省级政府的三级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甚至有些地市级政府和大型企业也在做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尝试。记者提问的水平,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发布会的质量。纵观各种新闻发布会、总结各种典型案例,笔者发现有几类问题,记者在提问时应尽量慎提或者不提。  相似文献   

17.
李红 《青年记者》2007,(5):49-50
1983年3月,外交部首任新闻发言人对中外记者亮相。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2003年“非典”危机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  相似文献   

18.
靖鸣  刘锐 《新闻传播》2005,(11):48-5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新闻发言人制度日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成为国内外公众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政府立场的一个最重要、最权威的渠道。截至目前,国务院各部门已经基本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北京、上海、四川、广东、云南、安徽、重庆、福建、山东、河南、吉林和南京、西安、长沙等地已经或正在制定和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鉴于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不久,尚不完善,对其内在规定性和实施规约尚未进行明晰、  相似文献   

19.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2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发言人制度最近成为媒体和公众议论的热门话题。我国从1983年开始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国内相关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对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了界定,从大量文献资料中,梳理出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中国20年来的发展脉络,并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经由政府的大力提倡,2004年步入稳健发展阶段,据新华社报道,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级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有13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媒体在对该制度争相报道的同时,也开始以更理性和成熟的态度看待政府这一重大举措。新闻传播理论界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宣讲现代传播理念,同时也将新闻发言人制度列为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