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尚荣先生曾说过:“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我们教师要踏进儿童世界的门,首先要拥有一颗真挚的童心,用这颗童心去理解儿童,才能“想儿童所想,急儿童所急”。我们的习作教学写什么,怎么写,都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让儿童心甘情愿、满心欢喜顺着你的“导”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彰显他们独特的言语个性。  相似文献   

2.
一次无意的机会,我们看到几个孩子在一起兴奋地交谈,手舞足蹈的,仔细一听,原来他们正在谈论着自己昨晚做的梦。这一次的“偷听”,启发了我们师生创造的灵感。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孩子们童真的世界里,梦可以赋予他们更多的想像意义与更大的想像空间……一、活动剪影(一)梦的分享孩子与妈妈的对话:“妈妈,你会做梦吗?梦里带我去很多地方玩,妈妈,今天晚上你一定要跟我睡,好吗?这样就可以知道我做梦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帮我记录下来,因为有时候早上起床后就记不住了。”“傻孩子,你做的梦我怎么会知道呢?只有你自己才会知道的。”“…  相似文献   

3.
怎样能让学生乐写作文呢?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作文兴趣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的心理感受,鼓励他们表达真情实感,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爱世界,用童言写世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表达欲望。在命题上顺童心,在教学中导童心,在评改中暖童心。  相似文献   

4.
正儿童不同于尚未长大的成人,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自有儿童的成长方式,儿童教育需要儿童的方式,我们的语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一、呵护童心,让孩子享受自在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世界,他们用他们的眼光、思维对世界进行着自己的独特理解。作为启蒙老师,必须永葆一颗不老的童心,与其同行,一起感受阳光的明媚,一起承受风雨的侵袭,才会让孩子们打开心门,得到孩子们的完全信任。  相似文献   

5.
<正>记得卢梭曾说过的一段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是啊,作为孩子心灵雕塑者的教师,我们就更需要拥有一颗宝贵的童心,在教学中呵护孩子纯洁的童心,聆听童言,共享童趣,和童心一起飞翔。一、拥有童心,收获教学的精彩童心像小鸟,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童心能给你带来许多美丽的故事,让你  相似文献   

6.
教师到底该确立怎样的习作指导观?自然界的几个物种的自然选择,也许隐喻着习作教学的真谛——爬山虎:只要有植根的地方,只要有一面墙壁,只要有阳光和水分,它就会使劲向上爬,直到秋风萧瑟。习作教学到底该教给儿童什么?爬山虎似乎给我们带来启发——教给儿童基本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再给儿童一  相似文献   

7.
走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儿童文化、儿童生活自然成了教师视野中重要的课程资源。而语文教材中编排的“习作例文”,其作用也不可小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例文就是儿童习作的“原型”,具有启发作用;从建构主义角度来看,“习作例文”又是一种先行的认知“图式”,儿童以此可以推想所要创作习作的结构模型。因此,“习作例文”应当成为习作教学过程中一份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可是,现实的习作教学中,“习作例文”的功能并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在有些教师的习作课堂上,它甚至起着消解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习作教学中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命题习作等现状,提出了“儿童本位的体验式习作探究”这~研究课题。这既是对传统习作教学的大胆颠覆,也是对习作教学应然模式的本真建构。在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通过重现生活情境、打造活动文化、走进儿童天地,回归童真、唤醒童心、激起童趣。该课题研究,“儿童本位”是出发点,“情感体验”是途径与手段,培养儿童习作意识是根本旨归。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过程是倾注着个人感受和体验的生命活动过程,作为表现“成年人与儿童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的儿童文学,将会给学生带来更为深沉而强劲的生命启迪。因此儿童文学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体验童心,引领他们在诗意的精神家园里与儿童本真的生命一起漫步对话,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常常听到有些家长怨天忧地:“真不得了,我那小孩就知乱涂乱画,书上、本子上、墙上到处乱画,脏死了!”“这是什么画?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还是认真把学习成绩搞好。你又不是这块料!”云云。一幅儿童画,就是一首儿童诗,是他们童心的写照,他们思想的反映。珍惜、爱护儿童的这份感情、这颗童心、这种绘画兴趣,是我们家长、教师的义务。儿童绘画教学应让孩子们感到高兴、有趣,他们就会渐有长进。  相似文献   

11.
习作教学要想走出自己的困境,终究是要走向生活,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如何自然地打开儿童的话语密码,让他们真实灵动的语言能够自然流淌?教者唯有怀揣一颗童心,蹲下身来,顺着儿童的视线朝前看,举重若轻,不着痕迹地引领他们走向习作的绿茵地。  相似文献   

12.
年华容易凋零,而童心永不会老。它是常绿的叶,永远开放的花。 幼儿园教师最可珍贵的,便是这颗永存的童心。 一位同事对我说:“人会老的啊!我将来干什么?” 我说:“童心将使人不老,只要能同孩子们在一起就不会老,做一辈子的幼儿园老师吧!” 她又说:“孩子们会永远喜欢我吗?” 我说:“孩子们是最真挚的,你给他十分的爱,他会双倍奉还你。”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 有了一颗童心,我就能编织最美丽的故事,编出最好玩的游戏,谱写最动人的歌曲,跳起最优美的舞。  相似文献   

13.
“方法论”和“需要说”是习作教学中两种不同的教学观,“需要说”是“根”、“方法论”是“末”.基于“方法论”的习作教学,是一种误区,会导致习作的乏味、机械、虚假和劣质.而需要能产生动机、兴趣、乐趣以及美词佳句,“需要说”是习作教学的新路径,既符合儿童习作心理,也符合儿童习作规律.  相似文献   

14.
“情动而辞发。”学生的习作过程往往伴随着内心深处情感的波动,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愉快和喜悦,这个情感发展过程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指导学生习作,不能只是为了习作而习作,要善于激发、赏识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中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情感,“尊重儿童人格,发现儿童的天性,赏识儿童审美”,和“孩子们一起交流感情,贴近他们的生活,拥抱他们的心灵世界”(作家金波语)。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成人对儿童世界的过多介入,很多儿童已不再具有童真,他们的世界由不得自己做主,文章自然也缺少了一分儿童的视角。要找回儿童的那部分童真视角,就必须去探索童年的乐趣,把学生们从课堂中解放出来,把富有童趣的生活还给他们,让他们通过学会追寻生活的本源,感受习作的快乐。本文尝试通过建构儿童特有的写作视角,还原写作的"童性"、让学生童心回归、丰富写作素材、唤起写作本真、增强写作自信,让作文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习作是属于儿童自己的,是儿童自己的一种生活需求,是儿童自己生活的一种真实再现,是儿童自己情感的一种自然流淌。如何让孩子们写出富有灵性的文章,让他们的童心飞扬?本文从“在细节中呵护童心,为童心飞扬奠基石;在故事中创意表达,为童心飞扬丰羽翼;在文本中放飞想象,为童心飞扬展风采”三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岁月和青春     
龚自珍有一首诗:“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是啊,少年时代是最纯真的,青春记忆是最美好的。然而,谁也无法留住岁月,我们终将老去,这是规律;既然是规律,就没有什么可怕的,认识它知道它就行了。而正当青春年少的我们该做些什么,却是需要严肃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随着年岁的增长,不但“无可奈何花落去”,而且“既壮周旋杂痴黠”,但是,只要有过真真切切的“少年哀乐”,有过刻骨铭心的青春“歌泣”,只要有“童心来复梦中身”,我们就不怕!作家赵丽宏说:“只要心灵不老,只要思想年轻,青春就不会离你远去。”  相似文献   

18.
2010年9月,在重庆举行了“童言·童真·童心———全国名师创新作文教学观摩活动”。我有幸聆听了专家们的教学,和他们一起在习作教学课堂中感受真正的童言、童真、童心,真是感慨万千,收获颇多。其中,著名特级教师张赛琴老师从快乐作文的角度让我感受到了作文教学原来可以这样快乐,可以这样惬意!  相似文献   

19.
活动设计思路 每个人都会做梦。古往今来,“梦”这个既美好又漂渺的生理现象,它可能带给人欢乐和希望,也可能带给人迷惘和惆怅。对于四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梦”带给他的可能是无限的乐趣。每当孩子们给我说起他们的“梦”时,兴趣浓厚,眉飞色舞,并争先恐后地描述梦里的欢乐情形。于是,我抓住孩子们感兴趣的“梦”,结合我班幼儿实际情况,设计并组织了本次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20.
2010年9月,在重庆举行了"童言·童真·童心——全国名师创新作文教学观摩活动"。我有幸聆听了专家们的教学,和他们一起在习作教学课堂中感受真正的童言、童真、童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