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文艺传播的本质是审美。以往的文艺理论忽视了文艺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维,即"接受者"。其实,文艺作品的意义相当一部分是接受者主动性参与和创造的产物。文艺文本与讯息文本不同点在于它具有"交流能力",可以使接受者在接触它的时候体验到、而不是认识到某种当前世界不存在的,或者接受者尚未意识到的东西。接触文艺文本的过程,不是确认信息和搜集材料的过程。接受者用既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作品进行理解、补充或抵制。如果作品与接受者的经验持平,接受者反而失去了兴趣,只有作品一定程度上超越、校正了他的经验,接受兴趣才可能被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2.
解释学视野中新闻文本的存在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岚 《当代传播》2011,(6):31-33
在解释学视野中,新闻文本有独特的存在态势:它是典型的文本,超越了话语所指称的具体事件;它与接受主体之间存在着间距,使接受主体重新对文本的意义地“占有”成为可能;它作为一种存在形式,明确的接受者消失后,但又预设了潜在的接受者.正是因为新闻文本的这些独特态势,加快了媒体的反应速度,促进了新闻文本进一步逼近真实,对新闻接受者...  相似文献   

3.
司建培 《大观周刊》2012,(2):121-121
动态等值理论不仅非常关注语言信息接受者的感受,并且还很强调语言信息的效果对等,也就是让翻译文在其接受者身上造成的作用对等与原文在其接受者身上的作用,并且通过非常贴切和淳朴自然的对等语言进行原文的翻译,让原文的神韵再现。它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多形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一、受众研究10年的简要回顾众所周知,新闻传播活动包括新闻的传播者和新闻的接受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将新闻的接受者称为“受众”。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一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获取新闻的人,而不论其社会地位如何。受众研究,旨在研究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规律。它以新闻传播的接受者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为研究手段,借鉴传播学、社会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受众即大众传播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它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例如报刊、书籍、杂志读者,广播听众,电影、电视观众以及"赛博空间"的村民等。 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传播学者开始了系统的受众研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理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在作者创作出来以后,还要经过传播,被接受者接受以后才算是最终完成;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接受者对作品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不存在可以离开接受者而自足存在的所谓的艺术作  相似文献   

7.
现代传播学认为,最佳的传播是双向的,互动性的。传播者又是接受者,接受者又是传播者。受众的参与是节目的活力和生命力所在。通过三年的实践,我认识到,就谈话类节目而言,听众的广泛参与是节目的灵魂所在。缺乏参与的节目,无论制作上如何的精致,无论主持人如何的认真,节目的水准永远不可能达到它应有的高度,不可能真正的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8.
标语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的身影无处不在,对它的研究很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标语也会大显身手。标语通过调整话语运作方式,以一种新的对话方式来协调话事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将会提高标语的实现度及认同度。  相似文献   

9.
受众是大众传播的“目的地”,它不仅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大众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在传播过程中,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受众通过反馈能对传播者及传播活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文献传播中,接受者承担两项工作,首先是对文献的认读和理解,即译码;其次是对文献的解释和评价,即编码。正是接受者的译码和编码工作,才让承载文献意义的符号得以破解,接受者和传播者也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1.
惠特曼是对中国新诗影响较大的诗人之一,其《草叶集》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已有9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现代化的不同阶段,《草叶集》的译介与传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五四时期.它是民主的象征与革命的艺术符码;在抗战时期它是救亡图存、鼓舞人心的战斗号角;在文革以后,它是张扬自我、独自喧哗的一棵大树。它在中国大陆的本土化过程恰恰彰显了传播者与接受者自身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媒介将城市景观与人物活动抽象编码成符号,交由接受者解读,并对接受者造成影响。《新周刊》作为中国很早做城市报道的大众媒介,在构建自己的"城市话语"体系中形成了自我标榜的人性城市观。  相似文献   

13.
从新闻传播的根本目的和新闻传播信息量的本来意义上讲.新闻传播信量就是消除新闻接受者在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度量。但是,新闻接受者接收新闻传播时还原出来的信息的信息量.一方面与新闻接受者自身的需要、心理、行为和能刊等个性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新闻传播者对原始信息的选择、加工处理过程中体现的修养、能力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对"图书馆员第一"讨论的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图书馆员第一”的管理理念提出后,在我国图书馆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本文按反对者、支持者和部分接受者三种观点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认为部分接受者的观点在讨论中稍占上风,并代表着今后讨论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书目的本质和职能、书目信息接受者的层次特征、书目信息接受者对书目信息的意义和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了书目文献信息接受者的特征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评论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评论。它从新闻事实中发现问题,结合事实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试图说服接受者对新闻事实形成与评论者相似的看法,这样的分析评判,就称为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17.
当把信息传播活动当作一个系统来考察的时候,就不难看到,在这活动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是通过信息的耦合来完成的。信息是他们沟通的中介,没有接受者,信  相似文献   

18.
张瑜 《今传媒》2008,(3):54-56
作为艺术手法,陌生化主要用于文学创作中,它运用陌生化的各种手法,拉开表现客体和接受者的距离,把熟悉变得陌生,扩大表现客体的认知难度,给读者以新鲜陌生的感觉和体验.  相似文献   

19.
探讨农业栏目与受众的关系,首先要明确受众的概念和农业栏目的受众范畴。站在大众传媒角度看,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和服务对象,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的总称。对于一档农业栏目来说,它的受众涵盖了三农领域中的涉农群体和关注三农的广大群众。  相似文献   

20.
电视广告是人们所广泛体验的社会事件,是一种独特的信息模式。它是述行式的符号现象:利用词语和形象来改变信息接受者的行为。 ——马克·波斯特(《电视与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