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庆 《时代教育》2014,(10):280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的。本文从设计游戏、聆听故事、创设情境、学科互补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品德课堂"活"起来,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始终把握课程的标准,教学不离学生生活,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进行理想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课程是由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组成的。《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和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课在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此,我们在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紧扣“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这一课程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科学的课程理论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在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材建设在即,我们必须总结、借鉴中外相关学科课程经验,尽快构建《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材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推动《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材建设。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均呈现出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的人性化、课程的生活化、课程的…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目的是激励儿童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因此,我在上《品德与生活》课时,十分注意采用丰富多彩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使他们的情绪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7.
李久会 《考试周刊》2009,(12):140-14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规定:“《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的“体验性”特征较之其他学科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陈红 《陕西教育》2008,(6):30-30
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有机融合品德、历史、地理、国情、法制、行为规范、经济、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为课程内涵的综合课程,它的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为引导;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课程特性,  相似文献   

9.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3-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决不是换一本教科书了事,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把握课程性质的融合性、综合性;强调学习背景的生活化;突出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上述三方面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三块基石,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三方面基本理念对于我们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组织编写好《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都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人们对品德学科的评价褒贬参半,许多人指责品德课堂教学僵化,实效低微。在课程改革之前,品德学科更是受到了质疑.甚至许多人主张取消品德课程。然而,庆幸的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到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逢时而立,成了一门与时俱进、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我满怀激情地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并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理想的品德课应是怎么样的。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我们要认清这门学科所承担的责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品德课堂如何向四十分钟要效益,如何丰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和知识,如何秉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风尚呢?这都需要我们在教学细节上下足工夫.  相似文献   

14.
宋慧红 《湖南教育》2005,(16):36-3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认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为了让孩子们获得对生活真切的认识、体验、感悟,以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品德课程生活化。一、真实的录像课件,引导孩子们体验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上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爸爸妈妈,你们辛苦…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中,《品德与社会》又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这是继《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之后的又一次与《思想品德》学科之间的综合。它是在小学中高年级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相似文献   

16.
一、拉萨市城关区小学综合学科教学现状小学综合学科包括小学《科学》和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其中《品德与生活》在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则在三至六年级开设。这三门课都是这轮课改新开设的课程。三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中都强调本课程是综合课程,是跟语文、数学、英语同等重要的课程(在我区的传统主干科目中还有藏文)。从2005年我区小学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那么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小学德育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为了遵循课程标准。我们针对农村县城小学教学点分布比较分散。交通又不方便的特点和根据教育发展现状和就近结合的原则,对品德学科尝试着采用“分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小学德育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为了遵循课程标准,我们针对农村县城小学教学点分布比较分散,变通又不方便的特点和根据教育发展现状和就近结合的原则,对品德学科尝试着采用“分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一年多采的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人们对品德学科的评价褒贬参半,许多人指责品德课堂教学僵化,实效低微。在课程改革之前,品德学科更是受到了质疑,甚至许多人主张取消品德课程。然而,庆幸的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到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逢时而立,成了一门与时俱进、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我满怀激情地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并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理想的品德课应是怎么样的。一、理想的品德课,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我们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指…  相似文献   

20.
正学生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实效性,在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