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入深出.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有这样一段: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浅显易懂,但是教师如果巧设问题:董存瑞抬头眺望远方,他望到哪里,望到了什么?学生会兴趣盎然地展开讨论,从解放隆化想到祖国解放,想到新中国的建立,展望美好的未来.这样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扩散了思维,发展了想象力.   ……  相似文献   

2.
谢玉枝 《教育导刊》2003,(8):127-128
浅入深出.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有这样一段: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浅显易懂,但是教师如果巧设问题:董存瑞抬头眺望远方,他望到哪里,望到了什么?学生会兴趣盎然地展开讨论,从解放隆化想到祖国解放,想到新中国的建立,展望美好的未来.这样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扩散了思维,发展了想象力.  相似文献   

3.
我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五年制第七册)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段话中“眺望”一词用得不恰当,因为“眺望”是站在高处往远处看。课文讲董存瑞站在旱河的桥下,地  相似文献   

4.
二、易中出奇。小语教材中有一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但善教学者却应浅处深问,于无疑处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思想。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学生读后往往理...  相似文献   

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具有反映深层心理活动的特殊功能,因此,学会使用不同的“看”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同学在用表示“看”这一动作的词时,不管“看”的人是怎样的心情,往往一律用“看”。其实“,看”的近义词很多,如瞅、瞧、瞪、张望、眺望等。灵活地运用“看”,能表现人物的心情,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逼真,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精彩生动。请看下面的例子:1郾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里的“眺望”,既表现了炸药包即将爆炸时董存瑞镇定、坚毅的神情,又充分显示了他视死如归、…  相似文献   

6.
一、重点语段"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教学设计:1.出示彩图,说说董存瑞的光辉形象.2.分层,概括层意.3.思考讨论:董存瑞放炸药包遇到了哪些困难?"万分紧急的关头"指的是什么时候?4.填空:董存瑞昂首挺胸,____桥底中央,左手____炸药包,____桥底,右手猛地一__导火索.所填的动词表现了____________.5.用"?"划出描写董存瑞神态的词,体会这词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一、创设提问情境有疑则思。有疑才能激发兴趣,有疑才能调动思维。这里的“疑”,即是提出问题的情境。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读到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总理灵车到来一段,在学生理解了“焦急”和“耐心”两个词语的意思后,教师提问:“焦急”是十分着急的意思,而“耐心’则是不急躁、能够平静等待的意思,这两个词同时用在这里是不是矛盾了?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就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仔细体会。二、设计提问程序课堂提高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1.课文讲的是…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教师有时装糊涂或故意犯个小错误,把发现、锻炼的机会让给学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下面的教学(人教版五年级《十里长街送总理》):师:老师在第一自然段中发现了一个病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学生吃惊地看着老师。)师:"焦急"指十分着急,"耐心"指不急躁。这两个词自相矛盾。(学生仍然沉默不语。)师:我看应该任意去掉一个词语。去掉哪一个好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建议去掉"焦急",有的学生建议去掉"耐  相似文献   

9.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人之作,字字句句都浸透了感情──对总理的爱,是思想教育的一篇好材料。从结构看,文中人们的感情随着总理灵车的来去经历了“潜伏──倾泻──爆发”的流程,课文达到了文、情、理的深层统一。 本文教育因素及渠道很多,引导学生从外在求内在就是一条有效途径。 灵车来时,人们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焦急”、“耐心”这两个意思矛盾的词给学生输送的是相悖的信息,所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应当帮助学生克服看问题的表面性、孤立性,应逆向多角度思维寻求“焦急”、“耐心”的联系点,设计这样的教育思路:①默读…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第四册《望到远方》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战士去饮马了,毛主席和小号兵站在堤岸上。”第九册《小牛犊子》一课中有“那边东山坡下,一片青青的草地,草地边一条小溪,正好饮牛”的句子。不少小学语文教师问:这两个句子里的“饮马”、“饮牛”和“饮酒”、“饮水”都是动宾词组,  相似文献   

11.
教学文摘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几种方法 一、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要点说。如《董存瑞舍身炸喑堡》的第三段,教师提出两个问题:①董存瑞为什么要托起炸药包;②他是怎样拉响导火索的?学生就会抓住喑堡建筑特殊,情况紧急以及董存瑞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去组织语言。二、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如《长城》一课,教  相似文献   

12.
教育应从什么出发,是教育的首义,决定着教育的走向和未来,大是大非,不容含糊。诚然,在课改成果面前,我们的教育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中心”的倾向。(如“优质课”评价中心是教师“上得”如何,而不是学生“学得”怎样)最近,笔者又一次拜读了《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陶行知经典教育思想“六大解放”(1.解放他的头脑2.解放他的双手3.解放他的眼睛4.解放他的嘴5.解放他的空间6.解放他的时间),既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终结点。“六大解放”十分明确地表明:教师的教育不是从教师本身出发,也不是从教材出发…  相似文献   

13.
电教媒体具有先进性、再现性。它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能如实地传输保存和再现信息,学生在观其形、闻其声中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形象地再现于眼前,课文的难解之处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学小语第七册23课《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呢?不舍身又能炸暗堡不是更好吗?这个疑问如果只靠老师的讲解,学生听后如浮光掠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当时的情景到底是怎样呢?教者审时度势播放了电影《董存瑞》中的一个片断:董存瑞冲至桥下,遇到了放炸药包的困难。他正在想方设法炸暗堡,无奈时间刻不容缓,指导员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满足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现成的答案。如教《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教师往往这样提问:“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然后讲讲寓意,算是完成了教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组课文都有重点训练项目.重点训练项目是一组课文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明显地体现在讲读课文中.教师应利用讲读课文的教学,突出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如第九册第三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选择材料”,与这个项目相联系的重点课文是《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在写作中应怎样选材.课文的题目突出了课文的中心,集中体现了董存瑞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教学中要通过解题、阅读.使学生了解董存瑞的事迹,同时进行引导,理清文章线索,看作者是怎样选择材料的.让学生明白:董存瑞短暂的一生战斗事迹很多,作者只选择他在解放隆化战斗中“炸暗堡”这件事.  相似文献   

16.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记叙了战斗英雄董存瑞在解放隆化城的战斗中,舍身炸暗堡的事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感知董存瑞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形象,体会英雄人物的形象美。课文中,人物的形象美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特点的具体描写展现出来的。语言——坚决有力文中写董存瑞向连长请求去炸暗堡时说:“连长,我去炸掉它!”话很简短,但坚决有力,充分体现了在战争危急时刻,他  相似文献   

17.
徐彤 《江苏教育》2000,(3):33-33
苏教版教材第二册《进城》一课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从前,有个人拿着一根竹竿,急急忙忙进城去。由于这句话总领了全,也为后作了铺垫,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急急忙忙”地问学生:“急急忙忙”是什么意思?当学生说出“着急”、“很急”等等之后,随之就要求学生用“着急”的语气朗读这句话。怎样的语气才是“着急的语气”?学生无所适从:这样解词、朗读训练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8.
“学贵有疑”。设疑、释疑,才能调动、发展思维。阅读教学中,必须精心选好设疑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哪些地方设疑呢? 一、于矛盾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写了一位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焦急是讲心里急,耐心是讲心里不急。这句话是不是矛盾呢?在这看似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异中求同,让他们发现这句话并不矛盾。老奶奶等灵车等了很久了,急切地盼望灵车快点来,所以说焦急地等。但是此时灵车毕竟还没有到来,老奶奶一定要看到周总理的灵车,不论等多久,老奶奶都要坚持等下去,所以又说她耐心地等着。“焦急”和“耐心”这一对反义词用在一处,从矛盾对立中产生出新  相似文献   

19.
题目一直被人们誉为文章的“灵魂”、“窗口”。我们在引导学生紧扣题目学习课文时,要做到“五想”。想题目意思。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题目讲的什么意思?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舍身”和“暗堡”两个词语,通过想想、查查去解题,意思是讲:董存瑞英勇地炸毁了敌人的暗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二想命题方法。如:《“兄弟便是朱德”》一文,题目上为什么加双引号呢?让学生读读找找,可知这是朱德军长在群众欢迎会上讲的话,课文是以主  相似文献   

20.
【案例】《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片段(初读质疑)生1:老师,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认为“焦急而又耐心”用在这里不恰当。师:哦?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