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职业倦怠”(Burnout)作为术语提出使用.20世纪80年代,“职业倦怠”被美国心理学家Mashach等人给予了更综合、全面的阐述.有意思的是,在随后的学术研究中,一直被誉为“无冕之王”的新闻记者出现在职业倦怠易发、高发的名册中.“国外心理学将当代人的工作紧张程度划分为10级,名列前几位的职业群体分别为矿工、警卫人员、飞机驾驶员、领航员和新闻记者.”①  相似文献   

2.
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是美国学者弗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是指在职业环境中,由于工作重压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职业倦怠或职业枯竭是指在工作重压下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多年从事职业倦怠方面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认为,职业倦怠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职业倦怠,是由于职业压力,给人带来的一种身体和心理被耗干、被燃尽的一种感觉。概括而言,职业倦怠就是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身心疲惫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4.
职业倦怠或职业枯竭是指在工作重压下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多年从事职业倦怠方面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认为,职业倦怠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职业倦怠,是由于职业压力,给人带来的一种身体和心理被耗干、被燃尽的一种感觉。概括而言,职业倦怠就是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身心疲惫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5.
正职业倦怠是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首次针对职业人由于工作引发的情感枯竭现象提出的理论。198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勒诗明确将其界定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研究明确指出职业倦怠现象易发在助人群体中,而编辑职业是典型的"为人作嫁"的职业,工作任务重、社会责任大、自我期望值高,尤其是从事出版社编辑工作的员工大多数是女性,执著于理想的生活方式,当现实没有给予对等的美好,自我心理又没有及时调适,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压力,从而导致女编辑的职业表现不佳,职业生涯不顺,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6.
韩霞 《新闻实践》2011,(6):36-38
职业倦怠(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心理枯竭,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状态,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消耗殆尽的感觉,一种非正常的行为与心理表现。和教师、医生等许多行业一样,新闻从业人员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如果任由其蔓延,不仅影响记者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更会影响其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因此,无论是从关心记者编辑的角度,还是从注重新闻事业发展的角度,都应该积极关注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7.
档案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表现、诱因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burn-out)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J.弗登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主要是指社会上从事"助人"职业的个体,由于其从事职业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而导致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郎辉 《兰台世界》2005,(8):128-129
人们对职业倦怠现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工作倦怠,也称为"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根据国际标准,它包括三个指标: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日前,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等媒体进行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表明:有70%的被调查者在三个指标中的一项上出现工作倦怠,处于轻微程度;有39.2%的受访者在两项指标上出现工作倦怠,处于中度;13%的受访者在三项指标上均出现工作倦怠,处于高度.由于职业以及工作性质的不同,某些行业的工作倦怠(职业倦怠)程度远远高于以上水平.就教师而言,是面临压力最多、承受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职业倦怠也极大地影响到了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而且还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一、职业倦怠的特征表现 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调查数据显示:70%的中国职场人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档案工作作为一种特殊助人行业,职业倦怠现象不可避免,其特征表现在: 1.丧失进取精神,缺乏职业乐趣.档案工作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利用等工作环节单调重复,长年累月周而复始,有些人感到档案工作艰苦复杂又相当枯燥乏味,与其他部门相比收入低、福利待遇差、职称职务晋升不及时,易使档案人员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引起"心理失衡".部分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与情感体验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之中,履行档案服务职责的热情与兴趣减弱,采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消极对待自己分内的工作,表现出较重的职业热情消退倾向.  相似文献   

10.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由日常工作中的挫折、焦虑、沮丧日积月累而形成的.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伤害,已严重影响档案、图书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单调机械无新意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近年来,随着传统媒体发行环境日趋复杂和严峻,报纸发行系统员工的职业倦怠症日益突出,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员工职业倦怠现状 发行工作不仅单调枯燥、机械重复,而且要求严谨细致,久而久之员工就会感觉乏味,产生倦怠情绪,造成工作热情丧失和工作绩效下降,以及连带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两方面不适应和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伴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型和新闻传媒业的变革,公众对信息传播效率和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新闻从业人员作为各类信息采集、加工与发布的主体,在头顶"无冕之王"光环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职业压力。当压力长期得不到纾解,职业倦怠便不可避免。但迄今为止,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见,福建省对该课题的研究也很匮乏。本文主要以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为测量工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福建省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枯竭问题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勇 《图书馆论坛》2006,26(2):64-66
职业枯竭是一种职业性的心理疾病。图书馆员职业枯竭是馆员长期从事助人职业压力下的一种极端反应。文章通过对职业枯竭的认知,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员职业枯竭的表现、原因,提出了馆员职业枯竭的心理调适对策。  相似文献   

14.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在工作压力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新闻工作者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渐渐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从而导致个体潜能受到抑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  相似文献   

15.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高校图书馆员工的职业倦怠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图书馆员工职业倦怠现象成因的分析,运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便帮助图书馆员工有效克服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际通用的职业倦怠量表MBI-GS(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中文稿对湖南省几所高校图书馆馆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职业倦怠在图书馆员中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值得进一步关注.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17.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近30年来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领域中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困境,指出从职业观、利益观、人本观及情绪观等方面避免图书馆员职业倦怠,以促进图书馆员职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职业倦怠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普遍问题,它主要表现为生理耗竭、认知枯竭、情感衰竭、价值枯竭以及去人格化等现象;导致新闻工作者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是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机械重复的工作方式、忙碌紧张的工作节奏、"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性质以及刚性的管理工作机制等;改变这一现状的策略,一是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外部干预策略,二是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19.
“职业倦怠”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对职业倦怠现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工作倦怠,也称为“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根据国际标准,它包括三个指标: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日前,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等媒体进行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表明:有70%的被调查者在三个指标中的一项上出现工作倦怠,处于轻微程度;有39.2%的受访者在两项指标上出现工作倦怠,处于中度;13%的受访者在三项指标上均出现工作倦怠,处于高度。由于职业以及工作性质的不同,某些行业的工作倦怠(职业倦怠)程度远远高于以上水平。就教师而言,是面临压力最多、承受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职业…  相似文献   

20.
知性的干预德性的柔化——图书馆职业倦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书馆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伤害,如果处理不当会成为图书馆行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需要采用心智维度下积极人格重构、管理维度下柔性化管理模式构建、认知维度下学习机制重构等多种维度下的"干预"与"柔化"措施.通过分析以往职业倦怠模型的不足,针对图书馆行业的特殊性质构建了图书馆职业倦怠"干预与柔化"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