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试教育的经济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通过教育向更高的社会阶层流动。在当前的劳动用人体制和教育评价体制这两大“约束条件”下,家长对教育的重视转化成了对考试成绩的追求。改革应试教育,就要改革促使应试教育得以形成的“约束条件”——劳动用人体制和教育评价体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劳动教育因长期受应试教育手段目的化和升学录取僵化之弊影响,导致教育功利化,出现对劳动教育的边缘化和“污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时代新人培育。应试教育之“应试”是一种测量手段,非教育之目的,亦非弱化劳动教育之根源。做实劳动教育,应回归应试手段之本位,推进考试评价和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健全考试和录取法律法规,真正推进招考分离,实现多元评价,改变当前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彭军 《平原大学学报》2007,24(2):98-101
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衡现象,导致教育竞争过度并诱发“应试教育”现象,使得教育竞争向更加无序和背离教育目的的方向发展。扭转“应试教育”现象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改革与发展教育事业。用人制度的变革、考试制度的变革等举措能配合抑制“应试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双减”后增效、提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双减”为开展劳动教育留出时间和空间、为家长关注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提供机会、为学校和教师实施劳动教育开辟新机。在“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面临着家长和教师劳动教育的责任意识不高、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难以很快消除、在学校的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等挑战。全面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应家校配合使劳动教育成为“双减”共识,深化劳动教育评价改革以适应“双减”要求,多渠道使劳动教育在“双减”后做“加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五唯”顽瘴痼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教育评价改革思路.当前,劳动教育评价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功能异化、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大背景下,劳动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构建以“四个评价”为核心的功能互补的劳动教育评价新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实现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鹄的.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发展与人口流动对我国属地化教育管理体制带来全面挑战。本文基于对6个城市的实地调查,从家长视角探讨了农民工子女就学地点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当前,农民工家庭在子女的教育选择中呈现显著的“分化效应”和“代际效应”,家长个人特征、社会经济背景、流动类型、家长对教育政策的感知等因素对其子女就学地点的选择有显著影响。顺应新型城镇化趋势,尊重农民工子女教育选择意愿,保障弱势群体教育需求,加强县镇教育吸引力,降低城市教育“准入门槛”,构建适应农民工流动的资源配置机制是我国教育变革的应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在《纲要》的指导下,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过去的改革,都是单项的改革,局部的改革,仍然没有完整地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应试教育是以专门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它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偏重知识的传授。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社会、家长\甚至一些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8.
立青 《广西教育》2012,(18):1-1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批评当前的家庭教育已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措辞严厉。其中,“绑架”“帮凶”这两个词准确地描述了一种现状:家庭教育“身不由己”被应试教育所挟持,家长帮助应试教育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把家庭教育变成学校教育的“延续”——“监督孩子作业”的“课堂”。越来越多的家长有意识地向“虎妈”“狼爸”靠拢。他们对子女提出“高标准”,除要求孩子在校内刻苦学习之外,还要参加有关的校外补习班、培训班,  相似文献   

9.
媒体撷英     
《中国考试》2006,(6):61-61
从不作为到作为——基于治理“应试教育”问题的教育行政学视角目前,应试教育不但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而且在许多方面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所谓“群众需要论”、“社会问题论”、“概念等同论”、“改革无用论”、“市场调控论”等,是教育行政部门在治理“应试教育”方面不作为的认识论根源。治理“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资源配置、结构调整、评价改革、科研兴教以及教育监管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0.
雷清华 《教师》2010,(17):31-31
一、农村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困惑及其原因 1.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所形成的旧人才观。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家长送孩子上学是为了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家长更愿意学校开展“应试教育”,让孩子在学校受到严格管教,只希望子女在校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根本不重视。而新课程改革提倡“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What happens to art education when the national school curriculum in Israel follows a ‘core subjects’ policy? Allocating only two hours for all five art subjects (visual arts, music, drama, dance and cinematic arts) that remain outside the core curriculum increases the social‐economic gap between children whose parents can fund their art education privately and children whose parents cannot afford this. This also has worrying consequences for art teachers (most of them women) deprived of job security.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以探索教劳结合为中心的政策萌芽起步阶段、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政策发展初期阶段、偏向政治化的政策偏执发展阶段、促进经济建设的政策转变阶段、体现个体价值的政策发展阶段。呈现出以社会需求为主要推手的劳动教育政策形成机制、以兼顾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为导向的劳动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过程保障、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策形成机制、以育人为主继续倡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共存的政策价值取向、加强资源开发与师资建设的政策过程保障、民众参与的政策话语规则,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政策在内容上必将更多地体现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相统一,从横向看未来教育政策内容将更加强调创新,从纵向看各级各类教育政策内容都将更加聚焦重点问题,更加注重系统化和一体化设计。以制定、执行和评价三个维度定义的教育政策过程将逐渐形成人文性与科学性、社会民主性与技术现代化有机统一的显著特征。在政策环境上将依据成熟经验以更积极自信的态度应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机遇和挑战,全社会逐渐形成以终身教育观为主导的国际化的多元教育观,管办评分离改革将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资源在总量增加的基础上配置更加优化。教育政策将更加全面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能够融合新时代各种利益群体的不同价值取向,实现教育主体价值观的大融合和教育政策价值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是教育政策活动乃至教育系统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好的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不仅是教育政策目标实现的根本途径,也是强化教育政策操作与执行力度的重要措施,而且是"再造教育政策"或"生产新的教育政策"的基本依据。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运用特定的方式方法,对教育政策执行活动作用于政策目标领域内的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变化进行事实描述与价值审判,并反馈于政策循环的活动,具有涉及复杂的利益相关者、目标模糊且广泛、过程不稳定与不确定并存、方法具有局限性、结果具有反馈性等特征。当前我国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存在着理论研究匮乏滞后、评估视域困守于实证范式、评估方法与技术单一、评估活动要素专业性有待提升、评估结果的反馈利用低效等问题。基于此,好的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需要从评估标准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指标体系兼顾要素多元与联动协调、评估方法与技术切实可行、评估结果分析说理与反馈应用并重等方面重构分析框架,从而使教育政策执行实践中的政策虚置、政策悬置、政策失灵等现象尽量少出现乃至不出现。  相似文献   

15.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发展。我们应当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廓清“教劳结合”方针落实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陈旧观念,提高“社会实践教育”的法律地位,重新构建“教劳结合”方针的理论和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6.
A teacher's capacity to provide sexuality education may be hampered or enhanced by a number of factors. A social–ecological framework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these influences, and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s interpersonal, organisational/institutional and community/policy level influences on teaching sexuality education. Seven focus groups were conducted in 2009 with 41 sexuality education teachers in Minnesota; discussion focused on challenges and the supports teachers experienced. At the interpersonal level, teachers reported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teractions with parents, regarding parents as highly influential on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policy. Teachers reported many organisational level challenges, including their administrators, district policy, and structural factors such as time,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diversity in the student body. At the community level, participants overwhelmingly felt that policy changes could be very beneficial to sexuality education in Minnesota, and believed that this support could come from all levels. Findings suggest numerous intervention points to reduce challenges and strengthen supports for teachers, and indicate that a multi-level approach is needed to increase teachers' ability to deliver sexuality education that meets their students' needs and is less onerous for the educator.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的关系极其复杂,一些研究发现了"就业"与"就学"的相互替代、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反周期"、高等教育调节分割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等现象,这些发现已经具有了公共政策的意义。事实上,很多国家在运用高等教育调节社会就业中取得成功。本文研究了高等教育调节社会就业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经验,提出了我国现阶段运用高等教育作为公共政策工具调节社会就业的四个方面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素养,对完善家庭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描述统计和结构方程的方法得出,目前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处在较低水平;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与子女教育获得呈显著正相关;课外补习在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与学生成绩间起中介作用;课外补习在中考政策了解度的中介效应高于高考政策和“双一流”政策。政府应从完善教育政策宣传路径,提升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引导家长合理参与补习教育,制定低产阶层参与补习的帮扶机制;优化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加快推动考试改革等方面提升家长教育政策认知度及教育获得感。  相似文献   

19.
儿童贫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日本自2013年起先后制定了《儿童贫困对策推进法》与《儿童贫困对策大纲》,建立了以教育为先、四位一体的综合政策体系,旨在通过教育赋能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政策重点在于扩大学前教育及高中阶段教育机会,采用服务支持与现金支持结合的形式,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政策资源.纵向完善了贯穿学前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