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体育外交战略的概念、现实功用以及我国体育外交战略的历史脉络有助于彰显其在和平发展背景下特有的作用。体育外交战略具有契合时代背景、开辟外交战略新路径、实现国家利益的功用。从"台湾问题"上的外交博弈、新兴力量运动会的外交策略、中美乒乓外交的战略影响、北京奥运会的外交意义四个方面对我国体育外交战略的历史发展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朱全弟 《乒乓世界》2014,(7):136-137
小小银球,不仅因为它辉煌的大赛战绩以及深厚的群众基础,才在神州大地上深入人心,更是由于40多年前的中美乒乓外交,而使得它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甚至被国人奉为“国球”。 东京世乒赛现场助威 我们都知道“乒乓牵线”,拉开了中美两国的外交序幕,而这个著名的“乒乓外交”事件正是源起日本名古屋世乒赛。为了重温这段历史,来自上海的以乒乓球业余选手为主的中日之桥乒乓团,从观摩世乒赛中日女团决赛、为双方加油喝彩,开始了五天、三个城市的访日之旅。  相似文献   

3.
自从乒乓外交成功开启中美交流大门之后,体育文化交流在外交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办期间,中国的对外交流达到历史高峰,中国以及北京市的对外形象也籍此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在中国向世界开放并与国际社会变得更加融合的过程中,北京奥运会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乒乓世界》2012,(1):18-21
12月8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国家体育总局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美“乒乓外交”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美国前总统卡特共同出席并致辞。  相似文献   

5.
2001年3月,率领美中协会代表团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与我国李岚清副总理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美‘乒乓外交’30周年”招待会,并挥拍进行了“乒乓球表演赛”,由此把会场气氛推向高潮。这不仅表达了中美双方彼此的友好之情,是两国超越对立,不断加深友好合作关系的30年历程的象征,而且也反映了“乒乓银球”对打破中美两国厚厚的国际政治墙壁所起的作用。回顾“乒乓外交”的历史,人们能深深地体会到:体育外交对促进国际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就从体育本质属性和功能的角度来论述体育外交对…  相似文献   

6.
中美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世界的和平问题。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美两国关系发展需要拓宽外交手段,灵活运用各种外交工具,盘活外交资源。在对中美两国关系新动向与新变化的总结基础之上,依托国际关系的视角,从理念层面,超越体育民族国家,共构新型关系;从规制层面,建立体育对话机制,达成制度共识;从实践层面,扩大体育交往主体,强化交往价值。以乒乓外交的发展为案例,从获得承认到平等对话,从关系建构到关系深化,从博弈竞技到群体认同,剖析了体育外交促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新作用。体育外交推动中美关系健康发展,观念上应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形成中美体育多领域合作机制;行动上积极开展国家元首体育外交,践行多层面的体育利益攸关者使命担当;体育赛事平台方面,构建体育外交新体系,改善中美关系结构性矛盾;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根本遵循,达成中美体育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中美体育交流发展过程。结论 :乒乓外交是中美由敌对、隔离到关系正常化的转折点;体育外交促进两国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交流与合作,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奥运外交促进两国关系积极向前发展;体育交流是中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互相尊重、互利共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问中国,从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也成为传世佳话。新千年伊始,乒乓球又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谱写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新声     
《乒乓世界》2014,(5):150-150
@CCTV5V:【历史上的今天:4月18日】1972年4月18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华盛顿白宫接见了中国乒乓球代表团。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曾应邀访问中国。通过这一年内的互访,两国释放了深度交流的信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美“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这是一段国际关系史的传奇。  相似文献   

10.
集邮品信息     
《上海集邮》2012,(7):46-47
总公司PFTN·WJ2011[—18与秘鲁建交40周年封(11.2),—19与黎巴嫩建交40周年封(11.9).—20中美"乒乓外交"40周年封(1971—  相似文献   

11.
7月22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飞赴美国;美国一个相应的代表团亦于8月初访问中国,由此展开纪念中美“乒乓外交”25周年的一系列活动。 七十年代初,一个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进程——以中美关系改善为起点,从而带来世界政治格局重要变化的事件,曾引起空前的舆论轰动。而小小的乒乓球,却在这场时代大变革中起到了戏剧性的桥梁作用——这就是后来被广泛赞誉的小球转动地球的“乒乓外交”。  相似文献   

12.
夏娃 《乒乓世界》2003,(2):35-35
1972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正式访美的中国代表团——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在美国受到了热情的欢迎。三十年后,受美国伊利诺州政府、芝加哥政府、凯乐世乒公司以及芝加哥世界贸易中心的邀请,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为团长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于2002年12月26日再度访美,参加庆祝中美乒乓外交三十周年活动。  相似文献   

13.
蒋兆兆 《乒乓世界》2010,(1):141-141
11月25日,“绍兴王子宴会杯”首届全国中老年乒乓球邀请赛在柯桥中学圆满落下帷幕。世界冠军郑敏之参加了开幕式,并为比赛开球。曾蝉联第26届、27届、28届世乒赛男单冠军、中美乒乓外交“破冰人”庄则栋也发来贺电。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乒乓外交"文化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体育文化的同质性为"乒乓外交"构建了发展的平台;和平、友谊是"乒乓外交"文化的精髓。建议:建立和谐的文化观,通过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相互包容,以及沟通了解整合全球的文化资源,促进人类文明的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乒乓时空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3月18日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招待会,纪念中美“乒乓外交”30周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了招待会并在招待会前会见了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一行。 李岚清对基辛格博士再次来华访问表示欢迎,对他长期以来为促进中美友好所作的努力表示高度赞赏。并希望他继续为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随后,李岚清和基辛格观看了中美两国中学生乒乓球表演,并亲自挥拍助兴,将纪念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6.
十六年前,我是一个中学生,即将到塞北高原“上山下乡”。震惊世界的“乒乓外交”发生了。中国乒乓球队因“文革”动乱间隔多年后重新参加世界锦标赛,接下班,美国乒乓球队旋风般地来到中国。小小银球,竟撞开了隔绝二十二年之久的中美两国正常交往的大门。当时,我每天都走到街头的阅报栏跟前,细细阅  相似文献   

17.
一项体育运动,或许不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然而,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它曾作为纽带在改善两国关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提起乒乓球,人们在想到它带给国人百余枚金牌的同时,自然还会想起20多年前那著名的“乒乓外交。”  相似文献   

18.
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1971年3月28日至4月7日在日本的名古屋举行。此时国内正处在“十年动乱”期间,日本友人后藤钾二专程来华邀请,中国乒乓球队参赛是由当时周恩来总理报请毛泽东主席批准后成行的。复出的中国队在技术上已无优势可言,如履薄冰夺得四项冠军。然而名古屋世乒赛上刮起的“乒乓外交”旋风,却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相似文献   

19.
第二十六届奥运会结束后,徐寅生同志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记者:您作为国际乒联主席,请您谈谈对本届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组织工作的总体印象。 徐寅生:在美国,乒乓球运动虽然不像篮球、橄榄球开展得那样普及,比赛搞得那样红火,但美国人民对乒乓球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是缘于1971年第三十一届世乒赛后,中、美两国乒乓球队实现了震惊世界的互访后,促进了两国运动员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乒乓外交”使中美两国的关系不久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美国人民看来,乒  相似文献   

20.
夏娃 《乒乓世界》2003,(2):36-37
马林、王励勤、孔令辉、刘国正、萨姆索诺夫、塞弗、普里莫拉茨、佩尔森、格林卡、金择洙、施拉格,这些世界乒坛的超一流选手以往在赛场相遇,通常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而2002年12月28日在芝加哥,“凯乐世乒”世界顶级乒乓球邀请赛——一种新鲜刺激的“美式”乒乓,让这些顶级高手们轻松愉快地向观众们展示了精湛的球技。虽然这次比赛是在带有政治色彩的“纪念中美乒乓外交三十周年”主题下进行,比赛中遇到的都是老对手,赛制也是11分,但赛事组织者从美国NBA、橄榄球和职业摔跤比赛中“嫁接”到乒乓球赛场上的各种招数,比如各国选手混合组队、每个运动员手挽美女出场等等,让参赛者感觉非常新奇和兴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