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开课上,执教老师请一个小男孩朗读一段课文,没想到他说:“老师,现在我不想读!”这令在场的听课老师大感意外。“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后半节课这个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赢得了掌声。执教老师总结道:“教育首先是一种尊重,一种保护。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在“尊重学生”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有时也会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即表现上是尊重学生,实际上却是主导了学生,纵容了学生,使他们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我有个同事碰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高峰同学,请你把这段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 好吗?”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满怀希望地看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同学。“老师,现在我不想读!”小男孩不顾听课老师在场,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在后半节课中,这位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获得了听课师生热烈的鼓掌。  相似文献   

3.
对白片断一:“高峰同学,请你把这段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一节公开课现场,执教老师满怀希望地看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同学。“老师,现在我不想读!”小男孩不顾听课老师们在场,大胆地表达着自己的意愿。“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在后半堂课中,这位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获得了听课师生热烈的掌声。感受与体会: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是师生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爱心交流,而不是让学生依附于教师,做只会听话的人。教育所关注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的潜能,而不是让…  相似文献   

4.
播种诚信     
A老师执教《燕子》。课始,他对学生说:“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形象。今天课上谁渎得最棒、表现最好,我将选他到学校广播台当一回小播音员!”课上,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朗读声情并茂,赢得了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  相似文献   

5.
“高峰同学,请你把这段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好吗?”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满怀希望地看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同学。“老师,现在我不想读!”小男孩不顾听课老师在场,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在  相似文献   

6.
“你看,你看,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一位男孩正深情地朗读着他喜爱的这段诗句。“他读得怎样?”老师征求小朋友的意见。生A:他读得很好,很动情。生B:他把最一行的“你”读成“您”了。师:好,你听得真仔细。不过,老师请大家想想,把书中的“你”换成“您”字可以吗?生C:可以,用“您”念起来好听,还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师:对,老师也觉得这位同学肯动脑筋,把“你”改成“您”字,改得多好啊!把这一段一起再读一遍。(生齐读时都把“你”读成了“您”。)这是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实小朱以秀老师执教《一株紫丁…  相似文献   

7.
好的奖赏,可以给学生自信。激励学生往更高目标前进:适度的惩罚,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前进方向,鞭策他们奋勇前进。所以,我们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而采用赏罚手段时,要做到:区别对待,赏罚有度。一、赏与罚是一对矛盾教育改革提倡老师尊重、赏识学生,于是课堂里到处飞扬的那便是:“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现在细想起来,学生也只不过起来回答了他们应该回答的问题而已,更何况回答得也并不精彩。  相似文献   

8.
张立国 《山东教育》2009,(11):36-37
一、鼓励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祖父的园子》时,问哪位同学愿意锻炼锻炼自己来读读第三自然段,一个快嘴女孩用特快的速度把第三段读了下来。薛老师问其他同学:“你们发现她读书有什么特点?”一女生说她读得太快。很显然,这是快嘴女孩朗读的一个不足之处,而薛老师却说:“我觉得她读得太熟了!‘熟’了才能快起来嘛!如果这位女同学在练习朗读时注意节奏,那简直不得了。”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 ,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再见了 ,亲人》一课。在支老师精彩的教学中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读为本”的先进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使我深受启迪和教益。一、教育“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支老师在《再见了 ,亲人》的教学中 ,处处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 ,支老师告诉学生 ,你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 ,还学生自主权 ,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让学生自由表达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可以是对课文的认识、了解 ,或是感受、体会 ,甚至疑问 ,允许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学完课文后 ,让…  相似文献   

10.
王敏 《四川教育》2013,(12):36-36
一、在学生发言的精彩点做生成评价课堂上,当学生的发言超乎老师的意外,给全班学生以很好的表率时,老师都会特别兴奋,有的会走到学生面前,竖起大拇指:“真了不起,老师都没想到可以这样回答。”学生的朗读博得满堂彩时,有老师会由衷地说:“有滋有味的朗读给我们以美好的听觉享受,谢谢你。”这样的评价不仅让得到肯定的学生从内心溢满幸福,也会在班级学习场中渲染出一种正能量的氛围。  相似文献   

11.
赞美要实     
自从提倡老师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所谓的赏识教育风行以来,那些溢美之辞,老师是给得慷慨了一些,学生又受用得廉价了一些。我不止一次经历过这种场面,学生也就是回答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在老师那里却是:“你真聪明!”“你回答得太好了!”“你真能干!”“你很了不起!”……短短的一堂课,这样的表扬声不绝于耳,整堂课让学生的“闪光点”闪得轻飘飘的。  相似文献   

12.
尊重他人是学生应形成的一种良好品德,教育学生尊重他人是学校、教师应尽的责任。进行尊重教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营造尊重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会尊重他人。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迎面走来一位学生喊了一声“老师好”,那位老师却视而不见,自顾向前走了;课堂上,一学生“开小差”,老师当众厉言相向,采取“措施”……教师这些做法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伤害,又怎能教育学生去尊重他人呢 ?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倡导的“以爱育爱”的教育观提得很好。他们是这样去努…  相似文献   

13.
你真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这样尽情地朗读课文!不过,也正是这样充分的读,学生的情感体验才会这样深,朗读才会这样有效!在执教完《三顾茅庐》时,一位听课老师对我这样说。是啊,这也是我自己在一次  相似文献   

14.
张启建 《中国德育》2004,(12):40-40
在一次县级教研活动中,我和参加活动的30多位老师一起听一堂二年级语文课。上课前,执教的老师充满激情地对学生说:“今天,来了许多客人老师,你们高兴吗?”“高兴!”学生的声音响亮而清楚。老师接着说:“那我们就转过身去,向客人老师问声好!”孩子们非常乖,齐刷刷地转过身来,十分认真地说:“客人老师好!”“同学们好!”在30多位老师中,仅传出了我一个人的应答。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堂校际公开课。执教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秋天》一诗。这是诗人何其芳的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执教老师以朗读为立足点,步步引导,让学生读出个体的感受。一切进程均在老师的预设之中。老师见时机已剑,便微笑着引出了下一个话题:“大家喜欢这首诗吗?”一时,学生议论四起,喜欢它的当然很多,可不喜欢它的竟也有好些,  相似文献   

16.
最好的礼物     
说到教学中的激励语言我们会想到什么呢?“棒,棒,你真棒”、“真聪明”、“老师佩服你”、“你真出色”、“你这种解法老师都没想到啊”……从激励的语言可以窥得一个老师的学生观.从激励语言的变化可以追寻某一阶段教育的某种精神内涵。在我看来,教育就等于激励,虽然这话有点武断。可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他老人家说得多完整与深刻啊!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教育即激励!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天地君亲师”是有牌位供奉的,这是传统文明中灿烂的闪光点。为什么尊重老师?因为他太重要了,他对学生的终身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过去师徒之间常讲“某某派某某派”,“某某”是“某某的弟子”,说明过去的老师是有文化的影响力的,学生尊重,社会尊重,尊重的是你的精神价值,你对学生的精神影响力,传统文化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尊师重教的。整个社会以文化人为英雄,社会才会进步!所以语文老师是一个崇高的角色,它首先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责任方式,他存在的理由,如果舍弃了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审美的熏陶以及信仰与道德的扶持,那将对学生造成令人可怕的戕害与摧残,而这与教育的目的也是根本背离的,  相似文献   

18.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片段。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提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学生看了老师的眼睛很长时间,然后举手回答:“老师的眼睛里有个我!”这位年轻的老师生气地说:“什么有个我?坐下。”于是又问另外一位学生,这位同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回答:“老师眼睛里有眼球。”老师大大夸奖:“这个小朋友观察仔细,回答准确。”  相似文献   

19.
我的作文写得很好,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有一次,学校组织作文比赛。比赛前,同学们都说:“你肯定是一等奖!”我的同桌也对我说:“你的作文不得一等奖,简直就是没天理,连老师都说你是天才!”我愈发飘飘然了。  相似文献   

20.
案例(一):上《周总理,您在哪里?》老师:请你把课文朗读一遍。学生:读不来。老师:平时朗读不是很好吗?学生:今天读不来。……案例(二):上《大铁锤传》老师:你说大铁锤是哪哩人吗?学生甲:嵩山人。老师:注意课文中的“语类楚声”。学生乙:峨眉山人。学生丙:武当人、天山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