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家长2005年第1期JIAZHANG孩子最容易和父母发生冲突的时期就是青春期。这时,处在人生花季中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他们对世界已经形成了自己最初的体验和认识,并因此开始对父母的管教感到反感。当然,父母也有苦衷:孩子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多说两句行吗?可是,您知道您说过的话、办过的事有哪些是让孩子最“烦”的吗?这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总结出的对父母的五大“烦”,虽然有些稚嫩,有些意气用事,却是最真实的情感。一、爱之初体验——父母偏偏要捕风捉影,烦!谁在少年时没有对异性产生过朦朦胧胧的好感?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无…  相似文献   

2.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快乐的体验。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比如出去玩的时候问孩子:“你喜欢出来玩吗?高兴吗?”还可以问:“你跟妈妈在一起高兴吗?”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如“你能自己穿衣服,我很高兴。”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孩子却宁愿玩水、玩泥巴、提迷藏、过家家。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做  相似文献   

3.
当大家拿到这期刊物的时候,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每年,老师都会带着孩子们搞活动,父母也会给孩子买礼物、带着孩子外出游玩。那么,如果给孩子们一个机会,让他们为自己安排活动选择自己过“六一”的方式,他们会怎么想呢?我们对北京万寿寺小学和其他学校的部分孩子进行了调查和询问,孩子们的想法可能有的出乎大人的意料。因此,老师或是父母,在这个儿童节来临的时候,不妨问问孩子们,听听他们的愿望,也许,孩子们会由此过一个不同以往的给他们留下很深印象的节日。  相似文献   

4.
父母深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不少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甚至包揽孩子的一切。马卡连柯把父母这种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做法说成是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在生活中确有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都在将这份“最可怕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孩子。孩子习惯了父母的“包办”,习惯了享受来自大人的照顾和关爱,一旦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  相似文献   

5.
有个跨国机构对非常多的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孩子进行一项调查:你最尊重的人是谁?请列出你心目中的第1位到第10位,本国的和外国的都可以。看到这个调查我就想,美国孩子肯定把父母列在榜末,爸爸第9位,妈妈第10位。为什么?你想啊,美国家长管孩子管到18岁就结束了,“扫地出门”,自立门户。至于有没有房子住,能不能找到工作,是否有收入,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18岁成熟了,是大人了,独立去吧!父母有钱那是父母的钱,他们未必让儿子到他们公司当总经理,未必在遗嘱里写上,把全部财产都留给自己的女儿,说不定捐给慈善机构呢。别做梦了,努力挣钱去吧!所以,在美国做“孩子”的日子并不长。  相似文献   

6.
父母爱孩子固然不是为了得到孩子的报答,不是为了向孩子“索取”爱,但是我们应该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父母及其他长辈的辛勤劳动之上的,让孩子知道应该用自己的行动给父母长辈带来一些快乐。比如: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烦大人,帮助妈妈爸爸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有些事情看来虽小,例如妈妈摘菜时,孩子给妈妈搬个小板凳,爸爸下班回  相似文献   

7.
唐娟华 《当代教育科学》2007,(5):104-104,108
北京某区曾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了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让人担忧,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还有一项专家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蔑视父母权威的现象比较普遍,有70%以上中小学生的父母认为与孩子沟通有困难。一些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至今仍然不会上网、使用QQ,而且看不懂“海选”。“PK”。个别孩子还说他们的父母“太老土了,我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他们压根儿就听不懂。”认为自己的父母特别符合青少年问流行的“蛋白靥”娄型一“傻蛋+白痴+神绎质”.  相似文献   

8.
《山东教育》2008,(7):126-126
孩子做事拖拉是令父母头疼的事,有时父母怎么催促都不管用。难道是孩子故意想让父母生气吗,当然不是。孩子对时间的感觉跟大人不同,他们某种程度上生活在“没有时间”的状态下。当父母催促时,他们会感到不舒服。“8点钟你必须到幼儿园!”这话让孩子听起来很抽象,他们对此根本不理解。  相似文献   

9.
王倩芸 《家教世界》2023,(26):52-53
<正>“孩子太小,做什么家务?”“孩子做不好,还不如自己做”“做家务是大人的事,孩子好好读书就行了!”说起做家务,很多父母往往认为离孩子很远,孩子只要成绩好就行了。但是,这样真的好吗?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不会做家务,将来他如何独立生活?为什么要提倡劳动教育?让孩子做家务就那么重要吗?  相似文献   

10.
北京某区曾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了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让人担忧,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还有一项专家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蔑视父母权威的现象比较普遍,有70%以上中小学生的父母认为与孩子沟通有困难。一些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至今仍然不会上网、使用QQ,而且看不懂“海选”。“PK”。个别孩子还说他们的父母“太老土了,我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他们压根儿就听不懂。”认为自己的父母特别符合青少年问流行的“蛋白靥”娄型一“傻蛋+白痴+神绎质”.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大人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  相似文献   

12.
一位有着二十几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对我说:“现在的小学生说谎的太多了,而且说谎不打草稿,随口而出。”我也遇到一些年轻的父母,他们也为自己的孩子有说谎的坏习惯而感到头痛心烦。这是为什么?据调查分析,孩子说谎,很多是父母造成的。爸爸妈妈吓唬他说:别哭,外面有大灰狼,让它听见了会把你捉去。孩子不懂事时来这套还行得通,孩子长大了,父母再说,他知道父母撒谎,长期耳濡目染,也会仿而效  相似文献   

13.
推荐金句:“记得从前的我升级时也很紧张……”孩子往往对爸爸妈妈的童年很感兴趣。不相信吗?跟孩子翻翻你的旧相薄就知道了——“妈妈小时候很可爱啊!”、“爸爸,为什么你的鞋子那么高?”所以,当孩子因为升级而感到紧张,父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指导,孩子会更有亲切感呢!孩子害怕什么?试回想自己小时候的感觉——是啊,会怕新老师太凶、会怕与新同学相处得不好、会怕新课程太深,应付不了等。而且更会希望回到从前,和自己的好朋友同一班!父母那时候怎样消除紧张的感觉呢?或者,他们当时最需要什么?父母把经验告诉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  相似文献   

14.
黄辉 《家教世界》2013,(8X):21-21
<正>如果问每一对父母亲,你们爱自己的孩子吗?回答多数是肯定的。但什么是爱?也许并不能说的清,或许认为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吃饱、吃好,穿暖;培养他们的特长,学习绘画,学习钢琴,学习舞蹈等等;开发他们的智力,从小就认识许许多多的字,会做许多的数学题等等。这些是爱,但不是爱的全部,家庭中父母如何爱孩子呢?本文想谈一谈。一、给孩子创造愉快的生长环境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能全部按照大人的意愿生活,当孩子们有叛逆的时候,有些父母就怒不可遏,甚至拳脚相加,相反孩  相似文献   

15.
一是注重培养平等意识。走进美国人家,令人感到轻松、愉快,充满童趣。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让孩子能够拿到的地方,墙上和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父母很少强求孩子的言行,甚至绝不强求孩子称呼他们为爸妈,像伙伴似地直呼长辈的名字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大人丝毫也不会感到尴尬或认为孩子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在美国的家庭,大人跟孩子谈话时永远是“蹲”下来,他们认为孩子虽然小,但也是独立的人,只是他们矮一些,所以应该蹲下来跟他们说话。同孩子脸对脸互相看着说话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一样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美国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充分提供孩子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相似文献   

16.
有些孩子,缠人、闹事、小题大做,占用了大人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被称为“难缠”孩子。他们的“难缠”行为往往会让父母大为恼火,父母不光是嫌孩子缠住自己,更担心的是孩子独立性太差,将来难以适应社会生活。面对这样的孩子,在照顾他们生活的同时,父母要怎样做才能让他们的心理逐渐自立起来,让父母从被“缠”的状态里解脱出来呢?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有时会感到不解:为什么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却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为什么他们认为孩子还太小,而孩子们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这些父母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难道孩子们真的不需要我们“保护”吗?在我们眼里他们还没长大呢。父母对孩子具有一定的过度保护的趋同,常常是出于认为孩子没有能力做事情,害怕孩子受到伤害,认为孩子不够成熟等原因。可是,在很多情况下,  相似文献   

18.
方芳 《今日教育》2006,(4):44-44
在韩国,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自己管理自己的东西。只要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大人都愿意让孩子试一试。  相似文献   

19.
可以说,在每一个小孩子身上,人们都会发现许多美好的天性。在这些方面,他们甚至可以做成年人的老师。学习爱学习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出生之后,就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关注着大人的一举一动,除了模仿着大人说话,更多的是模仿着大人的动作:妈妈洗碗,他也要洗;爸爸拿锤子钉钉子,他也要试一试,而且常跟在爸爸妈妈的身边无休无止地问这问那,直到问得大人不知所措;有时还逼着爸爸妈妈给他们讲过来讲过去,直到大人烦不胜烦。做父母的想一想吧,天下哪有一个成年人是像孩子这样渴求学习的?有父母说:“这孩子从小就不愿意学习。”我想,…  相似文献   

20.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很多父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父母们感到越来越难以掌握尺度。就像某心理学家所说:“父母不愿意重复他们成长过程中接受的专制教育方法,结果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无法确定界限。”不少父母在对待他们与子女关系的问题上处理不当,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陷入了种种误区。 给孩子过多的表扬 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应以正面教育为主,所以他们给予孩子过多的表扬,而很少让他遭到拒绝,受到挫折。其实,这是父母与子女关系中一个最大的误区。在父母的呵护下,孩子的各种愿望都能得到满足,他们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