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能在军报上稿,是所有部队报道员的最高目标,我也不例外。去年初,我给军报邮寄了50多篇稿子,但全都泥牛人海,不见踪影。当时,有的战友说,要想在军报上稿,必须报社有熟人,否则稿子再好也上不去;有的战友劝我不要气馁,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军报上的章,坚持给军报投稿,一定会如愿以偿的。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今年以来我有两件喜事。一是5月16日观看了总政歌舞团的慰问演出。二是6月9日我代表基层官兵写给彭丽媛等演员的一封感谢信被军报采用。 看了总政歌舞团的慰问演出以后,为了表达我们基层官兵由衷的谢意和感激之情,我写了《致彭丽媛的一封信》。信写出来了,可是往哪里寄呢?有的同事说:“只有在解放军报上发表,才有可能被艺术家门看到”。也有的同事说:“你一没资历,二没关系,这么长的稿子,人家编辑看都不会看的”。我有点犹豫了,但转念一想,既然写出来了,试一试吧,遂将稿子寄给了周末文化版责任编辑曹慧民老师…  相似文献   

3.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4.
谢顾问;我是军报第7届函授学员,有一个问题向您请教。每当我采写了新闻稿件给同行看或寄给编辑时,人家总是说我写的稿子缺乏血肉,很“空洞”,这是什么原因呢?有办法克服吗?55310部队杨少清杨少清同志:“空洞”,就是言之无物。你能在同行和编辑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稿子存在“空洞”的毛病,这很好。“树有根,水有源”,稿子的“空洞”也是有原因的。——讲道理太多,必然空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稿子主要靠摆事实取胜,+。果在一篇消息(一般8O0字以内)中,议论过多,甚至超过了事实所占的比重,那就会给人以“空”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去年一年,我先后在军报见稿10余篇,虽然数量不算多,但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战士报道员,一年能在全军性的大报上发表这么多的稿件,也算是不小的“丰收”。许多战友和同行都问我是不是认识军报编辑,是不是去军报送过稿?说实话,迄今为止,我从未与一位军报编辑谋过面,更谈不上去军报送稿了。说起我给军报写稿的经过,有一番比较曲折的经历。当兵第一年,我凭着一手好字走进了团报道组。当时,一位机关老同志告诉我,搞报道不容易,尤其在军报上稿子,没有关系根本不行。一席话使原本壮志在胸的我顿时没了信心。以后的日子里,…  相似文献   

6.
四十元稿费     
去年10月12日,我收到了解放军报社寄来的40元稿费汇款单。这使我异常激动,因为我在军报上登的这篇稿子(9月24日七版),打破了我团近两年来在军报上稿为零的记录,而且也是我这名新闻写作路上的新兵第一次收到中央级报刊的稿费。消息不胫而走,战友们都来为我祝贺,既有羡慕的目光,又有鼓励的话语,忽地不知谁冒出一句:“军报上稿值得庆祝,你请客才对呀!稿费不够我们凑一点!”听着战友的提议,我很爽快地答道:“好!这次我一定请客!”第二天,我拿着汇款单来到邮局,只见邮局的董师傅正忙着给几个官兵办理各种业务手续,我凑上前…  相似文献   

7.
尊敬的通联部编辑老师:你好!我万分感激贵部编辑老师的原因是:我先后在你们主办的《通联情况》上两次见稿。第一次是一封致军报编辑的感谢信配编者按全文发在1997年第3期上。第二次是写对邹延龄、鹿建宁等英模事迹的感触,发在1997年第8期上。而且我还及时收到了两张30元稿费的通知单!你们不知道,这对于一个初涉军旅新闻道路,还未起步上路,急需扶持的青年来说,是何等鼓舞人心!军报认稿不认人,我算服了。以前曾听人讲:在军报上稿,不找关系,不送礼,白搭。自己也先后数百次寄稿军报,要么寄给编辑部,要么寄给编辑本人。如今正式…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9,(2)
去年年底,我在翻阅当年的发稿样刊本时,发现西安电信报10月和11月有两篇稿费未收到。于是,即在寄稿子信中,给该报编辑夹了一个纸条,说这两篇稿子未收到稿费。但没想到只过了三天,该报管发稿费的一位女同志即打来电话,说经查这两篇稿费漏发了,在此向我致歉,她...  相似文献   

9.
金铃 《新闻三昧》2004,(8):43-43
屈指算来,你为我供稿已有两年了。你喜爱动笔耕耘。2001年,经同事推荐,我与你取得联系,并请你为我编辑的《精彩点击》专版每周提供一篇图片点评。从那时起,常常是每到周一便有一封邮给我的信,信封上总是排列着工工整整、一丝不苟的几个字——金铃同志收。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即使你有时外出,也会或提前赶出稿子,或从当地给我寄来。每每展开稿件,读着那一篇篇观点鲜明、语言生动、饱含深情的评论,我总禁不住会想,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10.
每当我发表文章时,就会想起那位不知名的军报编辑。入伍第3年的冬天,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开始向军报投稿。服役期间能在《解放军报》上见一篇稿,这是我当时最美好的理想。然而,和多数初学者一样,幸运之神没有光顾我,等着我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石沉大海”和各种非议:“没那‘金刚钻”揽哪门子‘瓷器活’”;“就看他那字,编辑也不会喜欢。”离退伍时间越来越近,我很着急,复员前见报一篇的梦想怕是要破灭了。尽管如此,我仍不灰心,又鼓足勇气写了第200篇稿子——(战友之交谈如水),并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信。曹敏的编辑部请同志:你们…  相似文献   

11.
漫话不用稿的处理江苏东台报社朱亚龙今年5月下旬,我接到了盐阜大众报社刘广声同志的一封信函,信中说:“你在几年的的一篇稿子一直未能发表出来,现在寄给你,请作些补充后寄给我,这个经验对在职的同志是有帮助的。”来信把那篇稿子附在了后面。这篇稿件是我在199...  相似文献   

12.
刚开始尝试着写稿时,因没有投入真情实感,又随随便便地把稿子寄了出去,结果,寄出10多篇稿子竟未实现零的突破。后来,我又写了一篇反映我真实想法和情感的稿件──《列兵之梦》,确实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说了出来,表达了一个列兵的梦想和追求。结果,很快就被《文学艺术报》采用了。而且,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这说明,凝聚着我真情实感的稿子,打动了编辑。再以后,每次我写稿时,尽量带着感情去写,结果,又陆续发表了不少作品。由此,我深深地理解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吉言。写稿要凭真情感@余永春!济南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看了《新闻与成才》新开辟的“编辑看稿札记”专栏,作为报道员,我感到眼前豁然开朗,心里透明了许多,以前对军报太多的偏见也随之烟消云散。“编辑看稿札记”为报道员和编辑架起一座“连心桥”。说实话,当我们把一份份稿件邮给你们,都希望自己的稿子能变成铅字,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仍然不见稿子上报,心里面便会产生很多对编辑们的偏见和不切实际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的理由大多是:编辑跟咱不熟,稿子再好也不会上报;给编辑们送点礼稿子肯定能登;再加上一些谣言:某团宣传干事花了多少钱才在报纸上登了个“豆腐块”;“要想稿…  相似文献   

14.
“择优用稿”,这是报刊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对编辑人员的起码要求。许多报刊也都向读者作了这样的承诺。然而,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颇难,例如“择‘友’用稿”就是常见的现象之一。笔者也是一家报纸的编辑,平时也常收到一些熟人和朋友的来稿。朋友送寄稿子来了,觉得质量差不多便予以刊用,不然总认为从感情上说不过去,也怕相处多年的朋友埋怨或者说三道四。工作之余,笔者也常给兄弟报刊写点稿子,其中,往往自己感到一般化的稿件,寄给了熟悉的编辑朋友,有时也被采用了;相反,自我感觉良好的稿件,直接寄给了编辑部,一般…  相似文献   

15.
钦鸿 《出版史料》2003,(3):34-39
1989年10月21日信钦鸿同志:来稿收到,今天中午我已用快信寄给楼适夷兄。您要的信(朱自清写给吴晗,吴晗写给我,在同一信纸上),我已复印,今寄奉。在您的文稿中,怎么又说到是由吴晗交给施蛰存转给我,不知有何根据?吴晗是直接和我通过几次信的,可惜那些信都给红卫兵取去了。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最难忘的是自己第一次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那次,我写的稿寄出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贵报的报样,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别提多高兴了,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心想我也能写稿了,尤其是不相识的编辑还在回信中在我的稿子上加了一段评语,让我继续努力写稿子,将具有新闻性的稿寄给报社。就是这篇稿激励我笔耕不辍20年。如今,自己虽有很多稿子见于各报,但很少能遇见像军报这样负责任的编辑。现在是信息社会,报纸林林总总,但可怕的是有些报刊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读者的意见听不得,通讯员的槁子看不得。广告效益生辉,…  相似文献   

17.
虽然已过去了5年,但那封退稿信我还珍藏着。每当写稿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我就会翻出它,细细阅读几遍,心中就会升腾起一团火焰。那是1988年,当时还是新兵的我,偶然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个新设栏目:《瞬间与十年》,反映各行各业改革开放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于是我匆匆写了一篇征文,寄给了报社。稿子发出后,我焦急地企盼着,每天翻看《中国青年报》,希望奇迹能够出现。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我收到一封信封上印有“中国青年报”的信,待我用颤抖的手拆开封D时,看到了自己写的稿子,还附了一封信:“顾广群同志:稿子早己收到,本…  相似文献   

18.
稿子寄给谁?     
稿子寄给谁?吕志强稿子寄给熟悉的编辑好,还是寄给不熟悉的有关责任编辑好?一些通讯员或许会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那还用问,肯定是寄给前者好。其实,不尽然。最近,我有两篇稿子,一篇是近4000字的金融学术论文,一篇是千字散文。前篇寄给北京一大报熟悉的副总编...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的编辑工作和与通讯员的交往中,我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的基层通讯员普遍存在“精品意识”差的问题。至少有两点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通讯员的稿子写出来不愿修改,嫌麻烦,有的甚至说“稿子寄给编辑部,反正编辑要改”;二是有的通讯员写了一二十年,居然拿不出一二件像样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