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邹祗谟词论是清初词学进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云间词派向阳羡词派、浙西词派流变的中间环节。邹祗谟推尊词体,其尊体观上继陈子龙风骚寄托之说,下启陈维崧存经存史说。同时,邹祗谟推重今词,这有助于推动词学创作的兴盛。更为重要的是,在清初"花草"之风盛行之际,邹祗谟给与南宋词相当大的关注,重视姜史婉约一派和陆游闲澹一派,为此后词坛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此外,邹祗谟主张创作中求新立异,同时提倡规范词律,强调辨体,促进词体保持本色的前提下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明清易代之际,词坛领域也风起云涌,一时之间产生了大量的词人词作。康熙年间,王士祯拉开了清词中兴的序幕。王士祯的词论及创作深受云间词派影响,而陈子龙作为云间词派的领袖人物,自然也是王士祯学习的对象。王渔洋继承陈子龙的词论而又有所发展。这成为他词学观中的一大亮点,同时也将清代的词学创作领上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清初王渔洋的《衍波词》、《花草蒙拾》和以广陵词坛为基地的活动开启清词中兴之胜。其词学理论纠正明人的偏执,提出并尊南、北两宋和婉约、豪放不分优劣的主张,并以李清照和辛弃疾分领两派之首,予以推崇。故其词除婉约外也有风格壮美之作,近辛稼轩词风。他领导的广陵词学活动也搭起了陈维崧等阳羡词人崛起的桥梁,使阳羡派以大倡稼轩体而名满天下。王渔洋胸中的辛弃疾“情结”,借此给予再一次的承传和张显,是辛词在清代传播和影响中最亮丽的一道景观。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的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誉满词坛,宋人对李清照词已有认同,誉其为"易安体",明代词论家认为她是词之正宗。清代词学复兴,清人对李清照的词也是格外推崇的,词论家们推之为词坛的皇后,婉约派之宗主。从宏微观接受以及传播的角度对李清照词于清代的接受与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李清照词正是在清代完成了由体入宗再到派的历史定位,从而最终确立其在词史上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5.
陈子龙的词学观是其以严肃态度理性思考的结果。他的词学观主要表现于词史观与词体观两个方面。简而言之,陈子龙主张以流利自然的语言和铿锵和协的音律,构成婉媚的意境,以柔婉俊逸的风格与高浑典丽的格调,借香草美人之法含蓄委婉地抒发真情,寄托深刻的风骚之旨。陈子龙的这些理论维护了坠绪已久的唐宋词统,尤其是在明词不振的历史背景下来具体而微地严格维护词体,其理论探讨和建树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存亡继绝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常州词派在清代嘉道年间顺应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及词坛背景应运而生,其理论构成了中国传统词论的一部分。它对清代乃至现代词坛的诸多词人及其词论观点的提出均提供了理论的表述模式及学理意义上的帮助,对中国的词史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代常州词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词学理论上,张惠言是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其《词选序》集中体现了张氏词评的理论主张,其意内言外谓之词说立足于儒家的正统观念,开了常州词派词评的先河,扭转了当时词坛的风气,对清代词坛影响深远。从张惠言及其后继者们对常州派词论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可以看出常州派词论的发展及理论思维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清代词学推尊词体。为此,清代词论家批评了明人词作疏于词律之弊,扫荡了明词的淫靡浮艳之风,纠正了自宋以来轻视词体的观念;同时,边破边立,从为词正名、为词探源、标榜比兴寄托、鼓吹“词亦有史”等几个方面确立词体的地位,扩充其社会意义。这样一来,清代词体的功能便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它对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的认同,清代词学尊体的实质也正在于斯。  相似文献   

9.
嘉道词坛,浙派日衰,颓风日盛。外部的社会危机和词坛内部的流弊促使词风变革成为必然。张惠言于嘉庆二年编《词选》,尊词体、重寄托、别正变,成为常州词派兴起的标志。张惠言的词作清新疏朗,格调高远,是对常州派词学观点的积极实践。张惠言的词学理论和词作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临桂词人为主的临桂词派主盟晚清词坛,临桂人王鹏运、况周颐作为词派领袖,标举“重拙大”之旨,建构《蕙风词话》词学理论体系,奠定临桂词派的创作成就和理论建树基础,形成在晚清词坛上与浙西词派、常州词派三足鼎立之势,并对浙派常派不断超越与创新,对词坛产生重要影响,确立其在词学史,尤其是晚清词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清代著名词评论家谢章铤认为“明末风雅首推陈大樽子龙”,这位明清鼎革之际的文学家身体力行着其政治理想与文学理想,使得其短暂的人生却甚是夺目。这位气吞山河,满腹豪情抗清复明的才情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当行本色”风格创作词家。陈子龙带领云间词派,宗南唐北宋为词学正统,并力复“词统”以纠明词淫哇俚俗之习。以甲中国变为界,陈氏词风从妍丽温软而进阶为柔中有骨,清丽幽雅,其词学主张与词作实践不仅肃清了明末词风的萎靡状况,并为清词中兴打开了局面,是明代昙花最后一现,亦是新朝明珠光芒乍现。  相似文献   

12.
明清易代之际,云间词派大放光明,一扫明词尘俗卑靡之意格,抒写身世零落之感、家国沦亡之悲,沉雄凄丽,意内言外,大大提高了词的审美品格。云间词派坚守南唐、北宋词的路数,托兴深微,又胎息传奇笔法,开启了清词中兴之局,可称明清词运的转捩点,为清词中兴赢得了契机,但词学上的复古主义、教条主义也给清词带来了若干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末易代之际,云间词派大放光明,一扫明词尘俗卑靡之意格,抒写身世零落之感,家国沦亡之悲,沉雄凄丽,意内言外,大大提高了词的审美品格。云间词派坚守南唐北宋词的路数,托兴深微,又胎息传奇笔法,开启了清词中兴之局,可称明清词运的转捩点。云间词派诚为清词中兴赢得了契机,但词学上的复古主义、教条主义也对清词流变带来了若干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阳羡词派是清初与浙西词派齐名的重要词学流派,其领袖陈维崧以独特的词风和词学理论称于词坛并影响于后世。阳羡词派的词学主张主要包括:倡豪放词风,反对颓糜孱弱;推尊词体,存经存史;感物起兴,穷而后发。  相似文献   

15.
吴梅村词学思想的要素有:词人需学识和才华兼备;倾慕秦观、柳永词风,以“巧构”为尚;推赏陆游词的萧散不拘,因时而变的创作观念。梅村早期词绮艳纤巧,因袭时风,但在语言和造境上却不乏巧构;甲中国变之后的词作,多“悲歌饨傺之响”,以吞吐顿挫的笔法出之,词境沉郁阔大。梅村词在易代前后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在心理层面上是为了表达其政治态度,用词这一适于寄寓言外之意的文体诉说其经历明清易代的复杂心绪。  相似文献   

16.
清代词论中存在大量"以骚评词"的现象,文章试图从明代学者李陈玉提到的"诠释"二字展开,从读者之悟与作者之意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这一现象。其中涉及清代词人对温庭筠、姜白石等唐宋词人的批评以及清代张惠言、陈廷焯、冯煦等人以骚评词的实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清初的词坛是词学复兴的时期,名家众多,成就突出。安徽休宁词人赵吉士是当时词坛的名家,他的词题材广泛,用调丰富,风格清俊。尤其是对陈维崧的追随,显示了他独特的词学追求。  相似文献   

18.
邹祗谟是清初著名文士,工于填词。他的词学活动主要是与毗陵、广陵一带的词人交游酬唱.这对他本人的词风和清初的词坛都有很大影响。他编选的《倚声初集》,为清代词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自花间词诞生后,其在词史上的价值被词学家开始关注。宋代文坛上,词学家多赞誉花间词的体制精巧、格调优美等,同时,也有人指责其属于艳情词,有害于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的发挥;金元时期,批评家直接指出花间词是亡国之音,此时的文人也有推崇花间词的,说其能婉转地表现情感,实质是尊崇词体文学;明代文坛,推崇香艳的审美风尚,词学家对花间词的评价认识在此时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词学家从花间词的字法、句法、格调、意境等方面对花间词进行整体研究,进而极力推崇花间词的创作模式;清代词坛上,词学家继续延续明代文坛对花间词的认识,其中陈廷焯评其"沉郁"、况周颐评其"穆境",是对花间词给予高度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