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图像在逐步取代文字的权威充塞着世界的每个角落,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都在走向图像化,当然教育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图像化内涵的剖析,指出"图像时代"的教育可能面临的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随后尝试提出教育应对图像化挑战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2.
党娅娅 《教书育人》2009,(12):60-61
以图像为主要呈现内容的媒体——电影、电视、计算机视频等在教育中被广泛地应用。静态和动态的图像——教育影视作品、多媒体课件、动画、虚拟现实等,被广泛地用来呈现教育内容。图像成为传授知识、解读价值观念必要的工具,因此,对教育内容的图像化研究也随之成为必然。什么是教育内容的图像化?教育内容的图像化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教育内容的图像化趋势?本文将围绕这几个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人类初始的图像追求、社会的图像化存在、数字技术赋能图像设计与传播,以及图像符号本身蕴含的教育功能,给图像繁盛时代的教科书“以图育人”提供了机遇。同时,教科书“以图育人”也面临图像陷阱、师生图像素养欠缺以及图像“解码”方法单一的挑战。应对策略在于:正确把握教科书图像的价值赋意,增强“以图育人”的自觉性;加强师生图像素养培育,为“以图育人”提供能力保障;采用灵活多样的图像解读方法,丰富“以图育人”效能以及利用好教科书的多维图像,拓展“以图育人”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4.
图像的传播力——试论学术“文献”的图像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献作为沟通历史学术化与人们之间的桥梁与媒介,成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在“献”的传播符号体系中,图像符号具有特殊的传播力,尤其是在学术化知识的普及传播与大众教育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华化的学术知识谱系中,字符号一直处于中心地位,而图像符号处于从属的地位。这种现象与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学术化传统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电子信息化的多元传播时代后,以图像为中心的图像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图像语言手段在学术献中的运用,采取科学的传播策略,以求真正发挥图像的传播力,紧跟图像化传播时代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5.
汤天明 《新高考》2008,(3):63-64
现状 对于“读图时代”这个已经泛滥了的词汇,你也许早已感到厌倦,但在这个被图像包围了的社会里,的确没有任何一个词能够像“读图时代”这样形象而准确地概括它的特征。在这样一个宏观语境的庇护下,数字影像产业获得了高速发展,新闻媒体也开始了图像化的大变革,而长期坐惯了冷板凳的摄影也终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良机,一跃而成为艺术类专业中新兴而热门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6.
电子媒体时代的到来,形成了图像化转向的文化形态。在图像时代,面对强大的图像化趋势,文学更应该坚守其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独特的审美特点,坚守文学精神,在图像化时代中屹立。  相似文献   

7.
"读图时代"学校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德全 《天中学刊》2007,22(1):9-11
“读图时代”呈现出信息媒介图像化、图像载体科技化、生存方式读图化等表征。学校课程应通过多元化课程文化、图文化课程文本、图式化教学方式和图像化教学环境等路径来应对,并坚持突出图文组合的优化性、关注图像化的适度性、注重“两读”的结合性等应对原则,以利用其合理性,避免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势推动下,信息呈现的形式有着愈加明显的视觉化趋势,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图像时代。但是部分网民包括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易于迷失在纷繁芜杂的图像信息与网络图像视界中,这也对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当今的网络图像化时代,应当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注重从正确解读、理性表达、合理使用图像三个方面来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使其成为成熟的网络媒介使用者。  相似文献   

9.
教育内容图像化,教育方法运用上片面强调形象化、直观化,教育深深地刻下了图像时代的痕迹.文字与语言已经逐渐成为图像的附庸,人们的思维已经从原始的直观到抽象逻辑到辩证逻辑发展到今天的图像虚拟直观,人类归复到直观思维的原点,这样的教育将会培育出更多的"平面人".  相似文献   

10.
图像时代的来临,在改变信息传递方式和人的认知思维的同时,给以文本叙述、讲授法为主和具有高度抽象概括特征的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思想政治教学的图像化本质就是遵循图像语言和规律,把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纯文本的语言教学转向图本教学。本文是在分析思想政治教学图像化构建的逻辑基点的基础上,从话语方式转变、多元角色塑造和图像化教学实践场景构建三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学图像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劳动教育应正视时代发展变化,明确图像化时代课程建设特点以及劳动教育相关的视觉修辞特征,挖掘图像背后与劳动相关的含义与价值,通过对课程图像构成结构、内容结构进行编排和筛选,优化劳动教育特别是劳动精神视觉传播的有效性,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为高职高专劳动教育改革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2.
赵晓芳 《培训与研究》2009,26(7):31-33,69
世纪之交,视觉文化的风生水起给面临生存困境的文学期刊以启示和借鉴。文学期刊的图像化成为纯文学期刊在“视觉文化时代”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尝试。视觉元素的外在包装和视觉艺术栏目的内在设置是图像化的主要策略。文学期刊的图像化美化了杂志的外观形态,拓展了文学的叙事空间,为文学期刊赢得了更多的市场资本和象征资本。但同时也应注意:“图”与“文”之间既要形成一个互相阐释的张力场,也要保持一种适度平衡,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视觉文化的风生水起给面临生存困境的文学期刊以启示和借鉴。文学期刊的图像化成为纯文学期刊在“视觉文化时代”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尝试。视觉元素的外在包装和视觉艺术栏目的内在设置是图像化的主要策略。文学期刊的图像化美化了杂志的外观形态,拓展了文学的叙事空间,为文学期刊赢得了更多的市场资本和象征资本。但同时也应注意:“图”与“文”之间既要形成一个互相阐释的张力场,也要保持一种适度平衡,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今电子图像文化消费时代,关于以纸质为媒介的传统文学与以影视、网络为代表的图像的生存状态之争众说纷纭。本文分析了图像取代文学占据霸权的原因,指出了在图像文化消费时代文学被图像化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5.
进入现代社会,图像推动教育从语言转化为图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基于能指和所指的相似性认知逻辑,教育图像化转向确立"看"所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但能指侵蚀所指造成的想象缺失之局限,不利于教育发展.语言进入教育图像世界,构建教育图像的新范式,在语图并置的形式中弥合能指和所指的裂隙,是突破教育图像化转向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图像世界”的到来和“图像转向”的发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从认知、文化和技术三个维度对数字时代教育图像转向的内涵进行解析,以探明图像作为思维形式、视觉话语和教育媒介的实质。提出数字时代教育图像转向的向度在于养成视觉素养以探求图像之真、丰富审美体验以感悟图像之美和引导积极价值观以确立图像之善。进一步确定数字时代视觉图像“图以解文”的方法性价值、“图以传意”的内容性价值、“图以激趣”的过程性价值以及“图以载道”的情感性价值。据此反思,提出数字时代教育图像发展的限度,即在坚守文字理性中避免思维范式的“逻辑缺失”、在维持学习秩序中提防后真相时代的“知识失真”和在重申教育返璞归真中警惕青少年的“童年消逝”。  相似文献   

17.
图像化的时代既给高校中的大学生以往的认知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对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影响很大。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时期,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针对图像化的叙事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并指出图像化叙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状况,再提出相关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角度看教育中的图像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技术的发展及学习主体的需要,知识的表示近年来有走向图像化的趋势。图像在教育中的应用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要警惕图像在教育中的过度运用。该综合民族思维的一些特征,提出我们应注意教育图像的或说直观的界限,教育不能陷于具体化的迷雾,要从社会化的角度来审视和面对图像。  相似文献   

19.
图像时代改变了受教育者认识世界及表达情感的方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观看的需求增强,渴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为此,要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化转向,加快内容建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图本;净化育人环境,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的场域生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视觉素养;注重图文互构,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进行践行转化。  相似文献   

20.
图像时代的教育论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图像时代已经来临。这个时代诞生了“图像人”,它为现时代的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图像的教育价值体现在视觉-空间智能的形成、思维和语言的培养与发展之中。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图像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在现时代的教育中应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这些策略同时也被视为对教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