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甘肃天水市,作为行政地区被命名为“天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书·地理志》云:“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武帝,即汉武帝。元鼎三年,即公元前114年,初置天水郡,即用“天水”之名。西汉之郡,相当于今天的地区,天水郡之范围也与今天的天水地区差不多。西汉天水郡,郡治平襄,在通渭西北;东汉移治冀县,即甘谷;西晋始移治上邽,即今天水市。平襄在渭水北岸,离水较远。冀县、上邽紧傍渭水,在水之南。平襄、冀县、上邽诸地均不是渭水之源,只是渭水的流经区域。而渭水之源以及渭水的任何一个区段都不名“天水”,亦别无支流名“天水”,故汉武帝置郡命名“天水”不能不是一个谜。这个谜引起了唐人的注意,注《汉书》的颜师古第一次对“天水”二字提出了解释。颜注云: 《秦州地记》云,郡前湖水冬夏无增减,因以名焉。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一般以为伊吾县始置于西晋,地望在今甘肃省安西县之北境。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伊吾县,晋置,后魏废,故冶所在今安西县北。”《辞海》(1979年版)说“伊吾县,晋置,冶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北。”而《中国历史图集》则绘晋伊吾县冶于今兰新铁路柳园车站附近(即安西西北)。诸书虽然均以伊吾县始设于西晋,大致地望在今安西县北境,但对伊吾县冶具体地理位置却各有不同的解释,并且,不能指陈出可以令人信服的证  相似文献   

3.
台州远古为扬州之域,荒服之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东海王国,嗣后置回浦乡,属会稽郡鄞县,汉昭帝始元二年置回浦县,为台州设县之始;东汉章帝章和元年改名章安县。三国吴会稽王太平二年分会稽郡东部设临海郡,为台州设郡之始。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郡南部置永嘉郡。隋文帝开皇九年撤并为临海县,开皇十一年徙治今临海城关,从此临海成为台州政治中心。唐高祖武德四年置台州,以境内天台山而得名。1994年8月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建市,行政中心移驻椒江。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古揭阳县的建制时间,县治,名称,县属,政权性质以及今揭阳抗日后的归属问题都作了论述。每个问题作者都引入各种不同看法之后才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揭阳建制于秦,至汉元鼎五年以前为军戍政权性质,以后才为行政建制。但吴时,揭阳并非又名南康,其县治,今说有三,即潮郡之北,揭岭之南(揭岭如饶说)和河婆说,莫衷一是。今揭阳县治也有三说,即(阝留)隍说、京岗说和玉窖说。(阝留)隍说不足取,京岗说未实现,唯玉窖说,从宋绍兴十年建治至今则已成共识。  相似文献   

5.
明代初期西北七卫的设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帝国在十四世纪末和十五世纪初边防要塞多布列北方长城沿线,当洪武三年(13h0)明军两路出塞,大败元兵于沈儿峪(今甘肃省定西县车道岘南)和骆驼山(今内蒙区多伦县西)。元朝贵族的主要政治集团和军事力量都退往沙漠以北,明朝在北平、大同、延绥、宁夏、临洮各地列卫置屯,练兵积饷。同时在长城的两翼,东北方面洪武四年设定辽都卫,西北方面洪武五年置甘肃卫(今甘肃省张掖县),并逐步向前伸展。此后,更在长城北新设置了东胜卫、开平卫、大宁卫,形成长城线的外围阵地,完成了相当  相似文献   

6.
费县位于山东省临沂地区西部,汉置县,得名于春秋邑名“(费阝)”(当地方言念pi。在今费县西北)。费县方言虽颇具特色,但前人涉猎甚少。我们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方话基本词汇调查”项目之邀,于1989年3月前往费县对其县城方言的语音、词汇作了较大规模的调查,现整理出其简要的语音系统和  相似文献   

7.
南宋始有上海镇,元代始置上海县,这是上海作为政区名称的由来。但上海县实从华亭析出,而华亭北境又从古娄县析出。华、娄两邑奄有不止今上海市全区的幅员,按此范围上溯,古代上海历史悠远。远古时代的上海海岸线,曾长时期稳定在今中部偏西一条呈西北——东南走向的  相似文献   

8.
今甘肃大片地区,在夏、商、周三代,为我国西部的古老民族羌戎的居地。春秋时称为西戎。秦霸西戎,沿着渭水向西开拓。“秦献公立(公元前384年),兵临渭首,灭狄、(豸原)戎。”(《后汉书·西羌传》)今定西县地始入秦国版图。至昭襄王(简称昭王)立,秦国连续向泾水以北的义渠戎进攻。据《后汉书·西羌传》:“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昭王之母)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按:周赧王四十三年为昭襄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秦陇西郡包括陇山以西大片地区,郡治在今临洮,定西县地遂属陇西郡。又: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二·洮水注》云“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昭王二十八年为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灭义渠戎置陇西郡的年代有此两种不同的记  相似文献   

9.
汉至西晋,蜀郡江原县地,居成都广都临邛郫县之中。东北限于大江,西傍青城山脉,延并鹤鸣,与蕃地为界,南因斜江,东迳武阳抵江。辖今灌县之南,温江之西,至双流以西,及新津大邑北境,纵逾百五十里,横约二百里,境域广袤。取证唐宋域内山川,四至尤明,《元和志》蜀州:晋原县鹤鸣山、斜江水,青城县青城山、大江(流江)经县北二里,唐兴县(寿阝)江(岷江)一名皂江,经县东二里。永嘉中,李雄据蜀,始以县为郡。东晋因之,且置侨县,宋齐梁相承增损。西魏更为侨郡,周隋废郡并县,仍统于蜀郡。  相似文献   

10.
商丘县历史悠久,商朝建都毫,即今商丘县境内。西周时商丘为宋国都城,秦时改商丘为睢阳置县,直至明嘉靖24年(1544年)始置商丘县。商丘县地处鲁豫皖三省要冲,古代即为各都大邑,礼仪之邦,交通方便,汴京门户。自宋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并为近代农民战争的据点,解放后仍为豫东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中心。作为古都,颇为商丘历史增色增辉。《商丘县志》着重记述1948年全县解放以后的历史,详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发展变  相似文献   

11.
西汉置东武阳县。北魏改为武阳县。北周曾于乐平县置武阳郡,武阳县属之。唐代改武阳县为武圣县、朝城县。北宋将其治所东迁四十里至社婆村。明代迁至今山东莘县朝城镇。两千年间,该县数更其名、四移其治,致使学界将故东武阳县城与武阳郡城混为一谈,引发故东武阳县城址在今河南南乐县韩张镇和今山东莘县东南十里之争。本文试就故东武阳县设置年代及城址进行考证,以求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12.
西汉置东武阳县。北魏改为武阳县。北周曾于乐平县置武阳郡,武阳县属之。唐代改武阳县为武圣县、朝城县。北宋将其治所东迁四十里至社婆村。明代迁至今山东莘县朝城镇。两千年间,该县数更其名、四移其治,致使学界将故东武阳县城与武阳郡城混为一谈,引发故东武阳县城址在今河南南乐县韩张镇和今山东莘县东南十里之争。本文试就故东武阳县设置年代及城址进行考证,以求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在攻克权国后派斗缗以"尹"的身份治理权地,权成为楚国的一个县。这一举措在其子楚文王任命彭仲爽为申、息两县的"令尹"(约在前687―前682年间)之先,也较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于邽、冀戎设县为早,权县是"中华第一县"。权县县治位于汉水之滨的古权城,今荆门市沙洋县马良镇至高阳镇一线、以章山(马良山)为中心的地区。认为权县治于沮漳水流域的"糜城"或杨水流域的"建阳驿城",是由于没有注意到汉晋时期的当阳县治位于今荆门城南,因而误读了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对权城方位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一) 镇海在宁波之东,东濒东海。自秦至隋,均属句章县辖。唐武德年间属鄮县,代宗时设望海镇。后梁时置望海县,是为镇海建县之始。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78年)又易名定海县。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因昌国(今舟山)改称定海,遂改原定海为镇海,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5.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为《唐朝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课教材的一小节,通过叙述唐朝时候中央和西域地区的联系,着重说明唐王朝对西域的管辖情况。这既是本课教材的重点之一,又是本课教材的难点所在。西域之名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指我国甘肃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包括新疆在内的广大地区。教材在《西汉的强盛》一  相似文献   

16.
据奉贤沿革资料载,奉贤县地,即原华亭之东南境。明洪武初置青村所,设守御千户,属金山卫。洪武十九年汤和筑城抵倭。清雍正四年析华亭之北,置华亭县,即以青村堡为治所。查青村堡地,即今之奉城。奉贤设县建治于此,辛亥以后,移治于南桥镇。据史载,青村一地建置颇早,宋代已建青村南北盐场,置监官,隶华亭县,每年盐税收入为一县财赋之  相似文献   

17.
隋初将北魏所置安德郡改为德州,始有"德州"之称。隋朝至清代,德州所辖地域及其属县名称又有很多变革。今德城区在隋唐宋金先后称广川县、长河县、将陵县,元朝改称陵州。明朝初期"德陵互易",德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安德(今陵县)移至今德城区。明清时期德州(今德城区)因傍京杭大运河、水陆交通便利而商贸繁荣、文化昌盛,成为著名的漕运仓储之都、军事重镇和运河名城,被誉为"九达天衢,神京门户"。新中国成立以来,德州所辖县、市(区)亦多有变革。  相似文献   

18.
《黄山学院学报》2007,9(4):26-26
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始于唐大历五年(770年)。 自从晋太康元年(280年)新安郡辖黟、歙、海宁、黎阳、遂安、始新六县以后,历有变动。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五县。梁普通三年(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归新安郡。梁承圣二年(553年),分海宁、黟、歙三县各一部分置黎阳县,四县划出新安郡置新宁郡,治所海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莆田境内已有人类活动。莆田县境古属扬州域,秦属闽中郡,汉属闽越国会稽郡,晋属晋安郡,南朝时属南安郡。陈废帝光大二年(公元568年),析南安郡东部地,始置莆田县。莆田县最初的地域,大致相当于现在莆田市的地域,其后辖境多有变动。莆田置县后,先后属丰州(今福建泉州)、武荣州(今南安丰州)、清源郡(今泉州)、长乐郡;宋代先后属平海军、太平军、兴化军、兴安州;元代属兴化路;明清属兴化府。民国时期,撤府设道,先后隶属南路道、厦门道、泉海省(兴泉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21日,莆田…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与下圭阝故里》描写了白居易在故里的主要活动 ,收集了白居易作于下圭阝里的诗赋、家状、墓志铭、祭文、记事、自传等。该书点面结合 ,侧重明确 ,深入挖掘 ,实际考察 ,去伪存真 ,注释准确 ,精雕细刻。作者以探本求源、一丝不苟的精神 ,查对核实 ,寻出可靠根据 ,是值得信赖的 ,也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