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诗歌审美创造中,诗人将自然的色彩形式赋予诗歌意象,使其构成色彩意象,就能更有力地表达情绪、情感,隐含或折射主体抒情意蕴。各种色彩形式与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色彩意象在诗歌中隐含或折射的意蕴也不尽相同,各呈异采。本主要计论诗人构筑的蓝色意象,以及黄色意象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抒情范式特征,以期达到从色彩意象抒情的角度认识诗歌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2.
1798年,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编写的《抒情歌谣集》宣告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时代的到来。诗人在浪漫主义诗作中描写了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包括高山,河流,而翱翔于天空中的飞鸟,成为诗人抒发情思,承载梦想的天使。该文首先介绍意象这一名词概念以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其次根据英国浪漫主义诗作中出现的各类鸟类意象去解读它们所承载的意义。最后总结这些鸟类意象在浪漫主义时期诗歌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雷晓敏  郑瑞永 《海外英语》2014,(17):203-204
1798年,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编写的《抒情歌谣集》宣告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时代的到来。诗人在浪漫主义诗作中描写了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包括高山,河流,而翱翔于天空中的飞鸟,成为诗人抒发情思,承载梦想的天使。该文首先介绍意象这一名词概念以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其次根据英国浪漫主义诗作中出现的各类鸟类意象去解读它们所承载的意义。最后总结这些鸟类意象在浪漫主义时期诗歌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月意象与李白其人其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白是一个憧憬光明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中日、月这两种宇宙意象出现得很频繁,但这两种意象又因其不同的意蕴给了诗人不同的启发,并因此使得其诗歌表现出不同的风貌;日意象经常与诗人的事物意识相联系,表现的是其积极而严正的追求;月意象则往往以其母性的光辉呼唤着诗人的温情,更多地表现了其浪漫的诗人情性。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李白和李白的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5.
登高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传统母题,也是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本文论述了登高这一文化意象的传统,并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登高诗的意蕴,并归纳了其特征。  相似文献   

6.
诗歌创作中常用白描。白描是一种具有写实倾向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诗歌是抒情的,因此写实的白描有时会约束诗歌的抒情。诗歌中的许多意象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感情想象的变幻意象。在这一点上,白描手法不仅是无法胜任,而且,白描的写实性还会破坏诗歌想象的变幻意象的创造。如果过分地采用白描手法,使大量描绘现实的图景充斥于诗歌之中,那诗歌就有滑向散文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张敏 《现代语文》2013,(9):138-139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许多物象,比如春华秋实、日月星辰等,本是无情无知的客观物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符号化了的“客观物象”和“象征意蕴”的有机结合体,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和“断肠人在天涯”。诗歌创作除了继承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还可以独创现代意象。很多文本中也出现了新颖独创的意象,诗人以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集中地反映生活的本质,给人以美的享受,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文本的积累,本“模块”指导的重点就是“生成诗歌的意象”,诗意地写作。  相似文献   

8.
王菲 《英语广场》2023,(12):55-58
诗词中的抒情,通常不是作者的情绪和思想的直接表达,诗人大多喜欢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意象”是“意”和“象”相结合的最好方式。诗的精神在于意象。弗罗斯特诗歌中45首使用了“雪”的意象,在其全部诗歌中占据了13%的位置。弗罗斯特诗歌标题包含“雪”的有《雪》《雪尘》《雪问》《雪夜在林边停留》和《一堆残雪》。弗罗斯特的诗里,各种雪景中的雪都有着各自的象征含义,探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雪”意象有助于深化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湖畔派"代表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描绘了各种各样优美的自然风光。笔者试从诗中反复出现的花鸟意象入手,探讨这些意象背后蕴含的深层意蕴。从不同类型的花鸟意象出发,并分析华兹华斯对自然的态度和对自然神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莱蒙托夫是英年早逝的诗人,他的诗歌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这首《浮云》是他的名作之一,语句比较好懂,特色异常鲜明,诗歌抒发的是一种痛苦的感情,但在痛苦中有批判在,有激情在。俄罗斯诗歌 (推而广之,俄罗斯文学 )既优美而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于此可见一斑。   后面四首诗歌是象征主义诗歌中的优秀之作。兰波的《元音》初看好像是在玩一个文字游戏,它把“ A、 E、 I、 U、 O”五个元音字母与色彩和色彩的意象联系了起来。象征和意识流在诗歌中已经出现,它们旨在说明诗歌抒情不是由诗人滔滔不绝地发泄一通完事,而是要通过象征…  相似文献   

11.
中唐以来,雨打芭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抒情意象。雨打芭蕉主要是由雨和芭蕉两种元素组成,呈现出声韵、节令、地域等丰富的美感特征。在欣赏吟咏的同时,雨打芭蕉引发了古代文人羁旅、闰怨、闲适等多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
唐代边塞诗主题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唐代边境战争性质不同认识的影响,人们历来对唐代边塞诗的主题价值有不同的评论.由于边塞诗是特定社会现实下产生的抒情诗,所以把唐代边塞诗的主题倾向定位于诗人们对国事的关心、对现实和自身命运的关注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代以前,我国诗歌的抒情手法经历了由直诉情怀、情景拼合、情景契合到情景交融的演进过程。由于近体诗体裁的制约,唐人创造了融情入景的抒情手法,使抒情诗创作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唐代小说不同于唐前古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浓郁的抒情特性,这一抒情特性的形成离不开唐代诗歌的影响。一方面,小说作家像诗人一样强调“情”,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情”事如爱情、文人情怀等,使小说成为了唐人情感的又一载体。他们以“诗”为小说的抒情手段,以“情”为小说的结构方式,以悲剧为小说之结局。另一方面,唐代小说家又有着抒情意识的自觉,他们怀抱着对真、善、美的热烈憧憬和追求,爱憎分明、正义盈胸,在小说中大胆地表达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判断。这一切都使“情”在小说中勃发着生机,使唐人小说获得了动摇人心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南》古辞的全面考察,文章认为它在“原生态”的状况下具有特殊的实用功能,同时又是爱情的隐语和谑辞,而叠唱与相和是其最基本的歌唱方式。它不仅是我国古代乐府文学中《采莲》诸曲和在文坛上竞相绽放的“莲花文学”的鼻祖,而且还是孕育诸多“《江南》体”诗歌的母体,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韦庄是唐五代词坛上的一位名词人。他在创作词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诗歌手法的承传与借鉴.使词从娱宾遣兴的歌辞向抒情言志的诗歌靠近。具体表现为:引入了诗歌中言情表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内容题材方面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词风受其平易诗风的影响呈现出清秀疏淡的美学特征。这种“诗化”倾向出现在人词发展的早期阶段,既具有创新开拓的重要意义,也对宋代词人“以诗为词”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意境创构,在唐代达到了完善,这是因为唐代山水诗人普遍采用“即目入咏、临景构结”的方式进行创作。“当下”的审美感兴使情景融合为一,自成完善的系统,更使诗人通过瞬间的直觉把握到事物完整的、真实的感性存在,从而在诗歌中创造出纯净浑融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元稹的古体诗在平仄、用韵、句式、修辞等方面表现出汉魏古诗的特色,具有汉魏古诗的古朴风格.他的古体诗讽谕兴寄与吟写性情并重,题材广泛,一方面开拓了古体诗的题材范围,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中唐感伤闲适的创作风气.  相似文献   

19.
古代隐逸诗经历了从“招隐”到“寻隐”的转变,唐代名家于“寻隐”诗几均有所作。贾岛《寻隐者不遇》作为唐人“寻隐”之冠,受到古今选家、评家和哲人的关注。将《寻隐者不遇》置于唐人“寻隐”诗和历代阐释史的双重视野中,对其走向现代之路作了全面考察。这对于让古典诗歌走进现代人的心灵,永葆其诗意青春,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唐代,驴作为特殊的意象,频繁地进入文人诗歌创作中,并逐渐具有了特定的文学和文化内涵,成为诗人(包括贫士、隐士)特定的坐骑,甚至在某些诗僧的诗歌中还带上了禅意。唐代诗歌中的驴意象对后代诗人,尤其是宋代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