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胜男 《科教文汇》2008,(20):216-216
唐代竹文化发达,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竹以其独特的表征价值获得了文人群体的青睐。“不可居无竹”的恋竹情结成为潜藏于整个文人群体的普遍文化心理现象。竹大量入诗,并在唐诗中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涵蕴。拨开唐诗中竹意象的层层枝叶探向深处可发现,唐代诗人在诗作中与竹意象间涌动着深层的感应关系。这种人与竹之间的互动关系大体表现为“疏离”“对话”“融合”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2.
画竹漫谈     
我自幼就爱好书画.近年来对墨竹情有独钟.主要是受竹子所代表的特有的品格和竹文化所蕴涵的特殊魅力所感染。自古以来.竹子不仅受到了人民大众的普遍喜爱.也受到文人、官员的特别青睐。北宋大文豪苏轼“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千古名句.被人们广为传诵。清代名家郑板桥在他的一幅《竹石图》题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反映了他身为县令、文人、书画艺术家的忧国忧民之情。  相似文献   

3.
唐代竹文化发达,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竹以其独特的表征价值获得了文人群体的青睐。"不可居无竹"的恋竹情结成为潜藏于整个文人群体的普遍文化心理现象。竹大量入诗,并在唐诗中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涵蕴。拨开唐诗中竹意象的层层枝叶探向深处可发现,唐代诗人在诗作中与竹意象间涌动着深层的感应关系。这种人与竹之间的互动关系大体表现为"疏离""对话""融合"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武际可 《百科知识》2013,(22):40-41
古语有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思是说,弦乐器不如管乐器,管乐器又不如“肉乐器”——人声。  相似文献   

5.
从107国道进入湖南第一镇,叠翠的竹海之中,可见一个繁荣的小集镇,这就是闻名湘北的“中国竹器之乡”——羊楼司镇。走进该镇闻名遐迩堪称国内一流的湘北竹器大市场,仿佛置身于竹产品的大世界,各种竹产品叫人眼花缭乱,竹席、竹椅、竹沙发、竹睡床,形态各异,精美雅致;竹扇、竹雕、竹鸟笼、竹花伞,精雕细编,玲珑剔透。一位竹农说:“这一切的变化来自科技的进步,是科技给咱‘竹乡’插上了金翅膀”。羊楼司镇内有7333公顷多山林,其中竹林面积  相似文献   

6.
宋源 《今日科苑》2010,(2):12-12
宋代大儒张载说过,文人的责任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高校教师作为现代“文人”,主要是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来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达到这个责任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植物资源最丰富、栽培利用历史最悠久、竹文化最灿烂的国家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竹产业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无论在竹林面积、竹林产量和竹制品生产方面还是在竹业科技水平和竹制品研发方面。皆居世界产竹国之首,引领着世界竹产业发展。竹产业已成为我国竹区广大农民脱贫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竹产业仍是林业十大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8.
浅析文人砚     
文人砚,发于宋,兴于明清。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在朝野内外有了很大提升。他们不仅在庙堂之上参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决策,更在民间将其高雅志趣融入文化、艺术之中,这尤其表现在绘画方面,从而确立了“文人画”体系。作为这些文人的案上之砚,自然也独具文人之品格,追求之境界,使其具有“得之象外”的人文精神。要理解和认识文人砚,就首先要认识文人书画所推崇的审美价值观。讲究品格,追求意境,超凡脱俗。这与艺术人的修养、气质、内涵是密不可分的。一方砚的设计构思,依据石形、石色、石品随感而创作,直抒胸臆,从而达到“心景相融,砚人合一”之和谐意境。  相似文献   

9.
2006年10月12日至17日,第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于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本届高交会以“自主创新”“、循环经济”和“保护知识产权”为主题。与往年不同,本次高交会首次专门为民间发明专利和“非共识”项目设立的“个人技术创新展”",吸引了120多个项目参展,着力展示来自个人发明家的创意产品,成为本次高交会上的最大亮点。本次高交会上共有三项个人发明专利获得投资商亲睐,拿到了投资合约。其中,发明人李)涛与美国GOLDEN BASIN公司,达成“竹营养素、竹类黄酮、竹类多糖”项目400万美元合作协议。安徽发明人秦杰发…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竹产业是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型农业,也是一项可实现农民收入翻两番的实体性产业。作为“中国毛竹之乡”和“中国绿竹之乡”的尤溪县,竹林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县拥有竹林面积68.95万亩,是福建省最大的竹产业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1.
陈昭凌 《科教文汇》2008,(13):167-167
早在明清时期,唐伯虎“三笑姻缘”的故事就被众多文人加工改编成戏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三笑姻缘”故事的广泛传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人的地域认同;明清时期对才情的重视;中国审美艺术心理中尚圆满的倾向。诸多因素使这个故事越来越广地传播开去。  相似文献   

12.
新视点     
《科技创业月刊》2008,(9):70-71
一些地方开始流行婚礼漫画;印着画的时尚家具;“高考经济”出新意“心理按摩”受宠;子女缺少玩伴已成潜在商机;永川下岗职工制作“竹拖鞋”申请专利。  相似文献   

13.
邸永君 《百科知识》2007,(10S):48-49
“水知澹泊为吾友,竹解虚怀是我师!”竹不独产于我国,但国人对其喜爱程度之甚,人与竹相互关系之密,则举世无匹也。而依托竹子而产生的竹文化,伴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与国人携手已有数千年之久,不可不谓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4.
廉锋 《世界发明》2010,(12):62-63
很多人认识隈研吾是因为长城脚下的“竹屋”,他利用竹质材料建构的独特空间真正实现了“结庐征人境”。如今他又带来新的思潮——反造型  相似文献   

15.
笔者有位朋友,曾经搞过多项专利发明,但总是苦于转让不出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城市里“快餐”业的一次性筷子用量很大,逐下决心研究竹筷子的生产技术,并购置设备开发生产、经营竹筷子。  相似文献   

16.
酒之深味     
寻正 《百科知识》2011,(9):31-32
酒,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李白最爱“举杯消愁”,苏轼则愿“把酒问青天”,女词人李清照也是常常“沉醉不知归路”。在豪饮之后的兴奋中,这些爱酒的文人创作出无数流传千古、奔达豪放的诗词歌赋。  相似文献   

17.
“二十年前旧板桥”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早年家境贫寒,但他矢志学艺,终于画得一手好竹。许多人见郑板桥画竹,都认为他穷极无聊,想收藏他画的竹图的,更是少见。后来郑板桥中了举,做了县令,先前讥讽他的,笑话过他的那些亲戚们一反常态,不单对他画...  相似文献   

18.
乐翻天     
《科学与文化》2011,(3):32-33
闻香识文人 妻子在厨房做饭,丈大存客厅里说:“好香啊,你又做萝卜丝炒牛肉了”妻子说:“你的鼻子好灵哦。”丈夫说:“那当然了,他们都说我能闻香识女人啊。”  相似文献   

19.
 中国竹亚科分类自70年代末以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高山竹类的属名、种类处理,青篱竹属在中国是否存在,以及丛生竹的属级界线等问题上,国内学者间,以及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间存在不同意见。读了林万涛关于中国牡竹属的两篇文章后,认为有必要就牡竹属的范畴作一讨论,其中也涉及国内竹亚科分类的若干方法论问题。根据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广义牡竹属”是一个单系类群。参照Clayton对属级分类阶元提出的几条原则,特别是性状的选择,讨论了椅子竹属与碟环慈竹属的归属问题。笔者认为,数量分类学并不探讨类群的起源问题,研究系统发育则需要多学科的证据,因而单从营养体个别性状的相似性来推测系统发育是不可取的。最后本文归并了椅子竹属和碟环慈竹属。  相似文献   

20.
明成化年后商人的价值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重农轻商”的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文人作家作品大量记载全国各地商人的思想言行,展现了文人弃儒经商,士商混杂的社会重商风气。明代中后期商人的价值观念较前代有了极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