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味文学》一书吸引我的目光 ,一开始是它封面右上角的一行小字 :语文教师必读。为什么印上这似乎有点强加于人的“必读”二字 ?我不免有点疑惑。读完全书 ,我确信它确实是一本值得语文教师一读的好书。《品味文学》适合语文教师阅读 ,不仅仅因为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 ,主要还在于书中所讨论的问题正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最应引起注意的一些问题。如“我们的语文教育界长期以来太忽视‘内心世界’这个问题了。不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 ,教师对学生反反复复只讲‘观察’而不讲‘感受’”等等 ,就切中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要害…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提高中小学在职语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我们中文系决定在今年春季开学以后,编辑出版《中小学语文教学》月刊。这个月刊主要是给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现用语文统编课本的教学参考资料(先发表难度大的),编写有关语文教师的进修学习资料,介绍和交流语文教学经验,探讨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重大问题,摘录国内报刊(以大专院校的《学报》为主)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唐代阎伯理的《黄鹤楼》一文,被删改后编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建筑艺术”单元.单元导言中“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描述,和《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主旨“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疑惑.《黄鹤楼》能当作建筑风格类的说明性文章来解析吗?仰慕仙人之情应从何悟出?文章对怎样教学《黄鹤楼》才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了一点探索,指出语文教师只有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兼顾,深度挖掘教材,智慧取舍内容,有机整合教材,才能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  相似文献   

4.
教案设计是教师在正式授课前设定的课堂步骤与教授方法,语文教案的设计可以让教师的课堂更加有条理和更加规范化。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语文的教案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在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丰子恺先生的文章——《给我的孩子们》,此文文风淳朴,感情流露自然。下面我们以《给我的孩子们》这篇课文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指导作用。教师用书的分析定势导致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如何消除《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分析定势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6.
拜读《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第1期之后,收获颇丰,受到的启发极大。尤其是特稿《热爱语文:一种教学目的论的解释》一文,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给语文教学从根本上作出了导向性指引,给语文教学以真正的人文关怀,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最根本也是最崇高的要求———因为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才能引领我们踏入语文学习的大门,也只有热爱才能引领我们走进语文深奥的殿堂,无论对于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而言。而把这一点作为教学目的明确地提出来加以阐释,该文无疑是首创,文章让读者从理论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行动上有了更坚实的后…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电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论语》读本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材料,除了教师的准确理解和讲解,各种信息渠道也是学生了解《论语》的来源,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教师应有独立的而且持之有据的见解,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论语》等国学经典,从这一角度上说,王月琴的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语文教师以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于《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很多语文教师把词类活用作为教学的重点,其实,这一名句的修辞作用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独立个体,语文教育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挑战:有些学生把语文当成宣泄情感的战场,这种情况在作文教学中尤为突出。我们可以先看一则例子:《学习就是幸福》。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创作的精美散文《月迹》(现收录于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无疑可以给语文教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我、弟弟和三妹在奶奶的引导下寻月赏月的活动过程,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追求美探索美的热情。不过,在笔者看来,把它看成一堂绝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似乎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1.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双边互动活动,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却一直是我们语文老师感棘手的一个问题。谭莉老师的这篇文章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孔乙已》的教学为例,从课内“主渠道”的发掘、课外“拓宽网”的建立两个有一搭没一搭化述了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方法切实可行,例举生动典型,可以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春晓》选入了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人教社编),其中有几个词语解释令人疑惑。疑惑不解,教师就不能正确理解诗文的含义,不能正确地读出诗中的感情,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情画意,就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朗读。可见,正确理解诗中词语的含义,是教师能正确朗读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教材中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得到思想情感滋养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托,还是教师自己从课文中汲取营养,滋润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下面以苏教版六下第21课《莫泊桑拜师》为例,谈谈这一课给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不乏意义深刻的寓言,进行合理的寓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学生身心成长。但在目前的寓言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完全将寓言的主旨与思想传递给学生,要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才能提升寓言教学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以《揠苗助长》为例,对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教学进行研究,旨在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常常会遇到教材相对滞后而学生的阅读却与当代文化同步的尴尬局面。即使教材不断改革更新,也远远跟不上学生的阅读步伐。我们语文工作者必须对此作出回应,应该深入地思考:在这个新文化语境中,整体教学应该被赋予什么样的新含义?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肩负起怎样的新使命?如果我们将新编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本篇目放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考查,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它仍然跟不上时代的巨大变革,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依然显得苍老、固执,它和学生的阅读“期待视界”的距离仍然太远了。课外阅读应该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及时地补充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来。2002年底,园丁工程A类学员,陆川中学的梁钟平老师代表陆川县教研室给全县高中语文教师上了一节新课改示范课———课外阅读《热爱生命》,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获得了同行们的普遍认可和好评。编者将课例(节选)刊发于此,希望它能给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广大语文教师的期待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以下简称人教版《语文》)终于如约而至。作为有幸首先使用该教材的教师,我认为人教版《语文》既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更方便了老师的教学,给语文课堂引进了一股“活水”。这标志着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标志着语文教材的建设和语文教学的改革步入了一个新的里程,也意味着新世纪的深层次语文教育改革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一、内容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符合学生发展特点。人教版《语文》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教科书编排…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顺应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气息,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指向标。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不立足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能力的真正提高,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的丰富与多彩,追赶语文教学的时尚潮流。其实传统的教学形式也有它的优势,有教师给学生讲笨孩子左思十年写成《三都赋》的文学佳话,讲沈约浪子回头、挑灯苦读写《宋书》的千古美谈,讲周处,  相似文献   

18.
<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语参》)创刊五十周年,这既是《中语参》之喜,也是中国语文之幸。五十年来,它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以独树一帜的办刊理念,成为语文期刊界一支令人瞩目的生力军,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一路走来,它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进读者,走向成熟,走向辉煌,是语文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此可贺可庆之际,我谨向《中语参》全体编辑老师表示最真诚的祝福和最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通讯》(下文简称《通讯》)是目前我国办得最有特色的语文刊物之一。许多语文教师都说它办得好,有特色。我是从1985年起才订阅《通讯》的。那是一位《通讯》的老订户推荐给我的,他说《通讯》好,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订阅了它。觉得不错,后来我又把它推荐给别的老师,引起了“连锁反应”。现在我们语文组十多位同志,大部分都订阅了这份杂志。《通讯》成了我们教学的“伴侣”。《通讯》的显著特点之一,首先是它办刊宗旨十分明确,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既从宏观上把握我国目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大方向,为广大语文教师“导航”,又从微观上重视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为教师释疑解难。可以说,《通讯》是一家融理论性、指导性、实用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很好的语文刊物。打开《通讯》,我们不难发现,最近几年我国语文教学上每一次重大的改革和讨论,它都  相似文献   

20.
细细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确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以他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激发了我探索的欲望,引导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