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979~2009年中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点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79~2009年中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点的发展情况.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点经过10批审批,到目前硕士研究生招生院校有120所,学位点有257个;自1986年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以来,19所体育学博士生招生院校具有29个博士研究生学位点.2005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使体育学形成了体育学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的综合格局,为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开辟了新的培养渠道,解决了我国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问题.然而,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还存在博士、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置不完善、4个二级学科间发展不平衡以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明确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本质特征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从体育的本质、发展趋势、时代任务、体育学的学科特征、研究生教育以及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六个影响因素及其运行机理出发,把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定位为:以体育及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体育学为学科基础的专业性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研究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时代性教育;推动人类健康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精英性、创新性教育.  相似文献   

3.
天津体育学院1979年招收和培养了体育管理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3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是全国最早开展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之一。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为博士联合培养单位,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培  相似文献   

4.
天津体育学院1979年开始研究生教育,是全国最早开展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之一。当时,招收和培养了体育管理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三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为“博士联合培养单位”,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博士生。此外,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与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2005年,获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同时,还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形成了体育学二级学科之间、体育学与教育学和临床医学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互动式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硕士授权点跨学科门类和专业数目均居于全国体育院校前列。目前,在校硕、博士研究生400余名,硕、博士生导师60余名。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等从培养单位、培养方案等方面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较为雷同;培养目标的设置重在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导师负责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等。建议:各培养单位应积极开拓思路、总结经验,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按照体育学科特点和社会实际需求制定培养目标;逐步建立由导师组协作培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形式等。  相似文献   

6.
针对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以学术型为主的现实矛盾,在分析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的基础上,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等培养类型划分影响因素出发,结合一定的划分原则,把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划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并讨论了各自的内在特征,以期优化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予以构建。研究认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新时代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包括基础性信息素养和专业性信息素养,基本框架涵括“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四个层级以及“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四个维度;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及37个三级指标;构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及评估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培养类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结构、科研训练和论文撰写等方面,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需逐步完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阐述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直接和间接目标.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实施的具体需要3个影响因素确定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即课程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和学位论文及各自内在因素.在确定评价体系标准及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制定学术型和应用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从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学制与培养方式等方面对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据此提出了加强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汉升 《体育科学》2007,27(9):3-22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回顾新中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现状和趋势,总结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特点,阐述建国 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在收集整理全国38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86份培养方案和122所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研究生招生信息进行比较详细的统计的基础上,分析招生规模、学科分布、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学位论文状况以及导师队伍建设,探讨其现状及其特征,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从 4个方面对 21世纪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审视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回顾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从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及学制与培养方式等方面深入剖析目前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已初具规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的设置各具特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选修课程呈现出多样性,课程学分体现差异性;学位论文研究过程逐渐程序化和规范化,采取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隐名评审和预答辩等方式对博士论文进行质量监控;导师制、外聘制、联合培养等是博士生培养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保证体育学博士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从学位论文选题的跨学科现象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雪霞 《体育学刊》2006,13(1):88-91
查阅分析了体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认为跨二级学科是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普遍现象,结合当前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和差别,阐述了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应按一级学科的宽口径培养研究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对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的校名数量、地域布局、招生单位属性、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以及教育质量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单位区域布局、单位类别、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和教育质量处于不均衡状态,要注重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机会平等,尤其是起点公平;要注重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和谐发展;注重体育学科评价体系的建构;注重单科体育院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之间的资源整合、强强联合、优劣互补,促进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广泛阅读文献资料,针对当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对生源质量、导师队伍以及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理论素材,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优秀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6.
杨勇  党民 《体育世界》2014,(5):83-8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影响全日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确定各因素所占有的比重。结果表明:影响全日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管理机制、个人素质、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和导师指导5个因子,他们的权重比例依次为0.28、0.23、0.20、0.18和0.11;影响全日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16个观测量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为考核制度、激励制度、资源配置、课程内容、导师指导、撰写论文、课程比例、论文选题等。  相似文献   

17.
李康  覃立 《体育学刊》2011,18(3):83-86
分析"学"与"术"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学"与"术"既不能浑然不清,也不能截然分离,而应有机结合,良性互动。认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面临"学"与"术"的问题可概括为如何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理论学习与专项训练的关系。通过资料分析,认为当下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崇术轻学"的倾向而非"技能不足"。还从"大学是什么"的角度反思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与"术"的误区,认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理应着重科研能力的提高,而不是过于看重各种现实利益。  相似文献   

18.
采用社会调查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山西大学体育学院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择业倾向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体育学研究生的择业地域期望较高,普遍关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很少有人愿意到小型城市和欠发达地区;体育学研究生的首选择业单位为高校;体育学研究生的择业倾向具有时效性和地域性,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他们的择业取向存在不一致性。从整体上看,体育学研究生的择业倾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全国10所具有体育学博士授予权高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培养过程中的方式与方法、学位学分与学制、毕业论文要求以及用人单位评价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培养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动态优化策略,旨在为提高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综合能力,深化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理论层面的革新与实践层面的运作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0.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2005年设置的专业学位,是一种以在职学习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方式。与传统的体育学硕士培养模式相比,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点,不能简单照搬。结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实践,对体育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就进一步完善体育硕士人才培养提出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