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生活世界"有着内在价值的一致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生活世界"为课程根本来源,也以回归"生活世界"为课程最终归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是置于"生活世界"之中,走入"生活世界"的发展,也是走出"生活世界",以一种客观态度审视活动得失,从理论层面的发展。本文主要在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的同时,结合"生活世界"相关理念,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探求课程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2.
如何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它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了课程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这种回归也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生活取向。鉴于此,本文对如何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课程观的转向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课程与人及其生活的关系的转向。课程应与儿童的生活整合 ,课程是沟通儿童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课程观新的转向具有四种基本内涵 :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生活世界属于课程内容范畴 ;课程是儿童主体有意义的活动 ;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课程观新的转向要求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课程三个基本成分 (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 )要符合学生完满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与具有统一编制教材的学科课程形态具有很大的不同。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抓住回归儿童生活的课程资源开发这一关键,积极进行尝试: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来源;引导小学生既做课程资源消费者,又当课程资源开发者;组织活动要使学生回归生活、了解与热爱生活;综合实践要关注过程、强化参与和体验。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新构建了课程结构,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规定为从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得到了结构性的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相似文献   

6.
王世朋 《辅导员》2010,(20):50-5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主题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可以说",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然而,对于课程的实施者来说,最大的困惑也正源于"主题"。如何开发、生成、确立研究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决定了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新型课程。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行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是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的整合。作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在课堂中引导活动、发展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呢?我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动”字。  相似文献   

10.
王燕 《山东教育》2014,(11):51-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新理念.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努力使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体验,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体现个人、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具有广泛的课程资源。现结合笔者日常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程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延续、拓展和专门化,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动态系统。在空间上,科学课程生活是个连续体,由社会、家庭、学校、课堂中与科学学习有关的经验、观念、活动和仪式构成;在时间上,科学课程生活是个动态存在,包括各种科学课程活动的准备、展开和调控。科学课程生活的价值选择和演进动力主要来自其内部各种生活取向之间的张力,主要包括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科学生活与日常生活、个体生活与集体生活、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分歧、碰撞和平衡。为了立体地理解科学课程生活,探寻优化科学课程生活的策略,我们有必要对科学课程生活内部的各种张力进行必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徐春芳 《甘肃教育》2022,(16):112-115
幼儿的生活既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也是课程内容整合的基点。基于此,教师要积极挖掘和利用蕴藏于幼儿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并将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生活活动之中。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幼儿园生活活动课程的实施存在方式单一、评价缺失等问题,亟待解决。文章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策略进行探索和阐述,以为幼儿园生活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实施本课程的最终追求;增强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实现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基于生活、活动体验、追求实效”作为我们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思路。所谓基于生活,就是在教学中要针对儿童生活的实际,结合儿童的生活;所谓活动体验,就是避免空洞说教,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  相似文献   

15.
周学松 《山东教育》2004,(31):51-5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个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与教师以往熟悉的思想品德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因此,正确理解课程活动性特征,灵活设计学生可直接参与的活动,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成为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冷静 《少年世界》2010,(1):46-48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挖掘一日活动中各环节资源,树立教育的整体观,适度把握生活环节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的重要表现之一,而幼儿的一日三餐又是生活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目的关注幼儿进餐环节的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生活学习习惯和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17.
梁昌辉 《教书育人》2008,(11):10-11
我校探索和实施的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综合性的课程形态,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的一种课程形态。它致力于融合学科教学、学生生活视界和社会期待,倡导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活动,促进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性活动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耍为出发点,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的主动建构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建构、发展特色性的活动课程,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为了丰富学生的数学生活。“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特色活动课程开发要结合农村的实际,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通过开发“趣味性”特色活动课程、“智慧性”特色活动课程、“研究性”特色活动课程,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特色活动课程能让学生的数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适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然而,我国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也使新课程改革成为一个难点。结合课改实践和教学调研,对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