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琳  毕素珍 《考试周刊》2013,(85):12-14
本文通过对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人与自然关系描写的分析,透视哈代自然观的二重性:一方面自然优美迷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另一方面自然神秘阴森,对人的遭遇漠然置之甚至怀有敌意,指出哈代的生命体验、达尔文物种起源学说、现实主义与悲观主义对他自然观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一位著名的小说家,这位跨越了两个世纪的文学巨人因创作了不少反映悲剧思想的小说而闻名于世。本文试以哈代"环境与性格小说"的奠基之作《远离尘嚣》为例,从作者的命运观、宗教观以及自然观三方面来分析他的悲观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是劳伦斯在中国的“知音”,劳伦斯在自然观、性爱观、女性观等的主张以及他在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林语堂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张资平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往的文学史提及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来评述,即前期“五四”新文学中的小说和后期恋爱小说,对其前期的小说持一定限度的首肯,而对其后期小说则予以严正的斥责.本人认为,这种简约的归纳不能廓清张资平小说的本相.在考察张资平的小说时不难发觉,他在创作整体上呈现历时变异的现象,即使在历时地处置共时相似的恋爱题材中,也不断地变换观照角度和调整认知范畴.我把他的小说创作划分成三个时期.张资平中期小说创作,即指他1924年冬至1928年春武汉创作的小说.他这时的小明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他与其他前期创造社作家共同擅长的“身边小说”,小说的叙事者与隐含的作者往往重合,小说的人物隐约地闪现作者的影像.如《植树节》、《寒流》、《兵荒》和《冰河时代》等即是.小说写出了当时学界知识分子的生活窘况和思想苦闷.另一部分就是他的恋爱小说.他前期恋爱小说更关注的是自主的爱情与婚姻的脱节,并以个性主义和人道精神为参照系去审视这种脱节.(1)张资平的中期小说把关照的焦点投注在与爱情婚姻相关联的爱欲关系上,从人性的角度写历史性社会对人的爱欲的压抑.人对这种压抑的反动以及两者对立的结果.至于他的后期恋爱小说,似乎是中期的延续,但内容杂碎,尤其突  相似文献   

5.
惠特曼泛神论自然观蕴涵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特曼认为,自然界中每一样事物都折射着神性,并由此形成了他的泛神论自然观。神性自然使得惠特曼的自然观呈现了复杂而丰富的意义。一方面他的自然观蒙上了"神秘主义"色彩,蕴涵了作者对于生与死深沉思考的宇宙意识;另外他对自然景物的直接描写,则显示了他对自然单纯美的欣赏,这使泛神论自然观蕴涵的审美意义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性格与环境小说"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关注和独特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来探讨哈代小说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和在此影响下人们对待命运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屠格涅夫将自然主题大量运用到他的作品之中。《散文诗》是屠氏创作活动的最后一座里程碑,体现着作者的哲学思想,其中涵括自然主题的诗篇承载了作者的自然观。屠氏自然观复杂而矛盾,与浪漫主义情愫、悲观主义、自然神论及其爱情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决定了散文诗对自然表现的多样化。此外,屠氏自然观与中国山水田园诗人的自然观有契合和差异之处,二者的自然观皆能予当代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8.
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有意无意地采取了一系列的距离控制方法,通过对各种距离关系的调整和控制,左右着读者的反应,调节着读者的阅读感受。小说作者与小说隐含作者、小说作者与小说人物、小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控制,是巴金在处理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上做出的努力;另外,巴金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处理上也有他独到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朱晓荣 《海外英语》2011,(5):192-194
《人与鼠》一直被读者和批评家们公认为"反映美国二十世纪初流动农业工人受剥削的悲惨境地,以及他们兄弟般的团结友爱"的经典之作,而小说作者斯坦贝克也被视为"无产阶级代言人"。该文抛开社会学角度的阶级立场,从小说人物的象征化、主人公莱尼与乔治对回归土地的渴盼和作者对自然溢于言表的赞美之词三个角度,发掘作者隐藏在表层背后的更深刻的生态主义自然观:对"人类中心论"下被征服和掠夺的、处于弱势的自然的同情和担忧。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云图》,发现小说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考,作者在小说品中着力展现了缺乏环境意识的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最终导致人类自身精神的异化和家园的覆灭.这一视角的阅读,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的尴尬及其可能导致的生态危机,还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米切尔的自然观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论文拟从小说<一把尘土>中的叙述者、叙述视角和叙事结构进行分析,旨在展现作者伊夫林·沃的叙事风格.在这部小说中,沃将外聚焦与异故事叙事者综合的运用,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他的反讽艺术,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受.而小说独具匠心的叙事结构更把作者的叙事技巧推向又一个高潮,这对揭示沃独特的人生感悟,进一步探索沃的作品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苏曼殊的小说充满了病态心理,他对所有人物的描写都充满了哀愁、伤感,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看出,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他的早年遭遇是分不开的。基于此,从作者的自身出发来揭示其小说的病态心理,以期帮助读者和研究者准确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相似文献   

13.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自然观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对于劳伦斯自然观的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而且对于当代人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努力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约翰&#183;福尔斯的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的角色加以审视,发现传统小说中作者的角色在这部作品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福尔斯所采用的作者和人物对话的处理方式,表现出他对传统小说全能作者角色的一种否定。他所主张的是与人物处在平等地位上的作者角色。他不仅给人物和读者以最大限度的自由,而且还毫无保留地在小说中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理论。在解放了人物的同时,作者也实现了自己的角色转换。作者这一高高在上的“上帝”终于走下了神坛,站到了和众生平等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5.
著名国学家陈寅恪在评价中国古代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时提出了"新自然说"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新自然观"的理论逐渐形成,并成为众多评论家研究陶渊明的标签.无独有偶,英国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其大量诗作中也呈现出"新自然观"的蛛丝马迹.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华兹华斯对自然的尊崇与热爱不仅成为了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和风格特色,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世界观、宇宙观与哲学观,以致于他对宗教的信仰都被打上了"自然"的深深烙印,从而体现出与陶渊明的"新自然观"所相似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笛福的小说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除了他对经典小说创作所做出的努力外,他的小说还明显带有通俗性的一面,以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多样化和审美多元化的诉求。笛福在小说创作中采用了多种通俗模式的表现手法,这表明作者在神圣的艺术殿堂中孜孜不倦地寻求自己的创作理念,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敏锐洞察和对自然界的深邃理解。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著名的多产作家.他笔下的湘西小说是一幅幅清淡的山水画,是一曲曲悠远的牧歌,浸润了作者的文化理想.分析沈从文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小说,我们可以观照他文化选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他用自己的文字描写他所熟悉的市井民情.这与他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的环境以及老师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此他的小说中包含着大量的民俗风情.他的小说以短篇为主,用平淡的叙述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展现一个地区的乡土民情.汪曾祺的小说风格展现了作家的独特的审美品格,是中国哲学的文学化反映.小说中的民俗风情是作者心中的一处情感港湾,纯朴而美好,蕴含作者内心深沉的情感,亲近而致远.  相似文献   

19.
欣赏的力量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小说的作者名不见经传,但屠格涅夫对作品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与情况,终于得知这位作者两岁丧母,七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长大的.为了走出生命途中的泥泞,他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他的姑母,表达对作者的  相似文献   

20.
余华的小说常呈现出一种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一种思想的大气。他的小说,密集而刺目地铺陈着鲜血和暴力,浓烈而恣肆地暴露和渲染着苦难。对暴力和苦难的叙述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暴力倾向和苦难意识构成余华创作的主要特点。这种书写是作者内心对人文关怀的真正向往,是作者对人生苦难痛切关注时,以其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人文关怀的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