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睿 《文教资料》2013,(29):68-69
《鲜血梅花》是余华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代宗师阮进武之子阮海阔在母亲的要求下寻找杀父仇人的漫漫历程。在复仇途中,阮海阔巧遇了江湖两霸胭脂女和黑针大侠,帮助他们问到了各自的仇敌去向,并由此意外地凭借他人之手完成了复仇。作为贯穿整个叙事的主要行动者,主人公阮海阔是一个叙事符码。也是作者表达主题、传递思想的载体和工具.对解读作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细致探究阮海阔的形象特征及其背后潜藏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铸剑》和余华的《鲜血梅花》是两个关于复仇的小说。复仇对眉间尺和阮海阔来说,是命运给他们开的一个尴尬玩笑,他们不可能完成复仇任务。两篇小说虽然最后都以复仇的完成作为结局,但复仇已经超越了复仇本身。眉间尺的复仇完成了对自我的重塑,阮海阔复仇的形式被美丽的漂泊消解,变成对复仇本质的嘲讽。眉间尺的复仇体现了鲁迅真正的启蒙叙事立场,而阮海阔的复仇则暴露了余华精神资源的缺乏带来的"伪先锋"纯情的痞性本质。  相似文献   

3.
数字“七”的“数理”扎根于传统思想和化的土壤,蕴涵了华夏民族独特的学精神和化心理。“七”的运用,不仅对构成“七星”这一形象群体和“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的情节安排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影响到了小说形象体系的建构,即它通过对小说形象体系意蕴的制约和规范,在小说的整体思想取向和故事情节安排中发挥了独特而重大的作用,并且大大提升了小说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早期卢卡奇的小说类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理论》作为卢卡奇从新康德主义转向黑格尔主义的代表作,将黑格尔历史主义总体性运用于文学研究,在历史过程和文学形式发展之间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根据这种对应关系,卢卡奇进一步在现代小说中划分了历时态的小说形态范畴,将小说视为资本主义世界“异化”了的主体性的文学表现。尽管卢卡奇的这种“历史形而上学”的小说历时形态分类指向对资本主义生存状况的批判,但其体系的“形而上学”也使卢卡奇无法摆脱他所继承的德国唯心主义和“精神科学”传统,从而使其“小说形态学”偏离现实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前者对后者的批判关系,在形而上学问题上海德格尔有过由重塑形而上学到克服形而上学的心路历程。克服形而上学的主张明确之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在不同的时候或地方有不同的认识,但这些认识相互关联,虚无主义、柏拉图主义、人本主义、本体-神-逻辑学等共同构成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海德格尔哲学的主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向的主体形而上学批判,克服形而上学应纳入整个海德格尔思想的“林中路”中考察,“存在论差异”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形而上学的合理性问题,对古希腊思想的回溯捏拿住了形而上学发生的脉络并深挖出了形而上学的表象思维方式,此在、无、真理、语言、本然等则是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走向非形而上学之思的路途中的路标。  相似文献   

6.
“性与天道”是孔子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了解孔子“性与天道”思想,有助于对其形而上学意义的认识。在孔子那里,如果说“天”主要是在客观意义上使用的,那么,“道”则不乏含有主体性的意义。对于“天道”而言,应该含有“天”和“道”两方面的内容。“性与天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性”是反映“天道”的,“天道”通过“性”表现出来。这一思想应该说体现的是境界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7.
“超越”(transzendenz)构成了古典形而上学的“生死难题”。康德不仅是形而上学的批判者,也是形而上学的建设者,其思想正处在形而上学兴衰史的关节点上,其哲学中transzendental(先验的)与transzendent(超验的)这两个关键词就与形而上学的超越问题密切相关。在形而上学的背景下,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试图“调和”超越与内在,其批判哲学体现为某种从“绝对的超越”向“内在的超越”的转向,从而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命运”:形而上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完成,也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终结。  相似文献   

8.
“形而上学”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亚氏对形而上学的内涵也进行了详细阐明。但亚氏在《形而上学》中却因“实体是一般的还是个别的”问题陷入了双重形而上学即一般形而上学与特殊形而上学之间的矛盾之中,也使该问题的合法性得以确证。我们应该从发生观点重新考察亚氏双重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对亚氏形而上学思想和实体思想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形而上学”形式的辩证法似乎是一个怪诞的命题,它正是柏拉图辩证法的特征。柏拉图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理念”论的思想。“理念”是事物的原型和根据,认识了“理念”,就达到了最高的认识。这种关于“理念”的最高知识,就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追求的目标。柏拉图的辩证法正好是对“理念”的认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的辩证法就是关于“理念”的知识,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0.
《哲学通论》的应运而生,承载着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史使命,即,它在摒弃传统形而上学“占有智”幻想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坚守了一种作为后形而上学“爱智”追求的前提批判哲学。其中,“爱智”中的“智慧”并非传统形而上学所占有的、阉割掉内在否定性的绝对真理,而是隐匿在思想之中的使思想得以构成其自身的前提或根据。所以,“爱智”就是在实践基础之上对思想的内在前提或根据追求不已的“思想的前提批判”。同时,最重要的是,作为以思想的前提批判为“爱智”原则的《哲学通论》,很好地实现了由其纯粹“学术”转向人民“学养”和“现代教养”。  相似文献   

11.
周霞  欧阳彬 《天中学刊》2007,22(3):45-47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内容。面对“独立于哲学”的思潮,西美尔提出了“哲学社会学”的思想。哲学社会学就是对社会科学的认识论研究和形而上学研究。这一关于哲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思想在他的《货币哲学》中得到了具体体现与运用。在现代思想语境中,西美尔的“哲学社会学”思想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下列两句话中的“形而上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1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 ,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高二《思想政治》上册第 14 1页 )2 黑格尔曾形象地把哲学比喻为“庙里的神”。他说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然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 ,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 ,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高二《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用书》第 2 7页 )第一句中“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二句中“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的意思。其实 ,“形而上学”一词最初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的中译名。公元一世纪 ,古希腊…  相似文献   

13.
对19世纪50-70年代各种政治运动进行直接的文学包装,恐怕是“文革”农村小说最大的取材之道。借用这些政治运动称谓,它们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且都从各个角度对“继续革命”进行呼应:“农业合作化”小说通过对“合作化”运动照应时势的改造,为的是替“继续革命”寻找一种可靠的历史依据;“反右倾”小说所设计的反右倾行动,为“继续革命”在农村得以合法推行提供了一个当下策略;“社会主义教育”小说所倡导的“四清”则为“继续革命”奠定了深厚的思想与阶级基础;“农业学大寨”小说中既“抓革命”又“促生产”,当之无愧地成为“继续革命”的示范典型。  相似文献   

14.
“形而上学”及其在文化重建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科学及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对于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大,有人以为科技是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继而哲学尤其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遂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致使转型期的国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形而上学”之根。事实上,“形而上学”在化重建中的意义,不仅表现为它能够填补传统化形上关怀缺失的真空进而为化重建奠基,而且能够弥补传统化思维方式的缺陷,孕育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康德在对人类理性能力的分析过程中,主张把科学思维方式限制在现象领域之内,认为形而上学唯有作为伦理学才是可能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称为“道德世界观”。然而康德对道德领域的探究采取的却是一种分析、分解的逻辑架构之路,所以使得他的道德哲学在终极的意义上只能是一种外在超越型的他律道德。这样一来,他也只好通过审美判断来沟通“两界”以达到“物自体”了。  相似文献   

16.
先锋小说是小说叙事形式的冒险或革命,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是进行自觉的文本实验。先锋小说作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故事,他们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将人物的深度内涵取消,人物只是作为一个形式符号而存在;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使叙事结构零散化。因此,叙事的虚构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空缺化方面表现出新的叙事观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先锋小说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创作实验。  相似文献   

17.
“延安小说”视野中考察卞之琳的小说创作,可见其小说内在的思想演变轨迹.卞之琳在“延安小说”语境中的短篇小说由单纯乐观开始生发了新的主题.《山山水水》放弃了单纯反映现实的视角,以他去延安之前的思想准备作为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点.在《山山水水》中通过自语和对话思考了“延安小说”语境的功能和意义,进而观照人物、邦国和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18.
在批评海德格尔未能揭示形而上学命运之原因的同时,《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一声称在西方哲学中发现了一个最深刻的“内在矛盾”,并断言海氏思想其实乃是一种比他所竭力解构的传统形而上学更高层次的“存在的形而上学”。这种说法貌似玄妙,其实缺乏充足的理据。事实上,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根本不是什么在更高层次上“复兴”形而上学,而是把形而上学带向其边缘状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历史的摧毁或否定。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在“晚期三天讨论班纪要”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思想是“形而上学之极致”。文章试从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变革过程来论证海德格尔这个论断的虚假性,并解析海德格尔作如此论断的缘由。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一种超越,是“感性的历史存在论”。  相似文献   

20.
小说的散文化与散文的小说化,都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诗意化投影之一种,是场景化的时间哲学。文章提出,小说的散文化的本质为“时间的限制与自由”,散文的小说化的本质为“思想事件的场景化建构”,两者均为小说家与散文家们彻底返回“是”自身,进行深入的描述、分析、判断的结果,从而以新的时间哲学形成新的美学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