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从生态学和环境学的视角阐述生态体育的内涵、揭示生态体育的特点,提出生态体育的环境体系构建,为研究体育与自然、与社会、与人自身的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体育的战略选择与可持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体育理念,分析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体育战略选择及其现实意义,探索"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并提出了建构生态体育文化、科学制定区域生态体育规划、开发生态体育自然资源、挖掘生态体育人文资源、完善城乡体育生态化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地方性体育社团的生态化发展等六大建议,为鄱阳湖地区的自然景观改造、城市人文景观设计、居民生活方式的生态体育追求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为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特别是生态体育环境建设提供价值和目标论证,促进鄱阳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论体育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指标之一。从生态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对体育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作用和“体育生态危机”与“体育生态革命”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体育生态文明观的确立是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先导,而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树立生态哲学的世界观,以生态伦理学理论为方法、生态道德为途径,加大体育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促进体育自然生态建设和体育绿色技术建设,通过政府行为和社会的全面参与。  相似文献   

4.
“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美丽城市”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城市更新建设的保证者,而美丽城市的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两者互动发展、共同促进。城市休闲体育的蓬勃开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推动与滋养,生态文明建设是休闲体育发展的至高境界,为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外在环境和内部动力。城市休闲体育通过亲近自然、绿色消费、健身怡情、协调“三生”等实际行动,起到了推动人居环境改善、拉动低碳经济增长、实现生命价值延展和促进城市休闲功能提升的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践行手段。  相似文献   

5.
对"生态体育城市"进行了引入与探讨,认为生态体育城市是生态体育、生态城市和体育城市三个上位概念的聚合.生态体育城市的建设契合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基本国策,有利于促进体育生态本源的回归,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幸福感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建立了融"生态体育资源"、"资源单位"、"体育治理"、"结果评价"、"制度建设"、"用户享用"于一体的基本分析模型.并指出主体的生态体育意识薄弱、体育内部生态的发展失衡、城市生态体育资源的不足等是制约生态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自然资源驱动、城市交通驱动、传统文化驱动、体育科技驱动的生态体育建设模式.并提出了"公众生态体育意识的培养"、"生态体育资源的整体规划"、"体育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建立与完善"、"畅通市民体育需求通道,搭建市民参与机制"等生态体育城市建设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6.
摘要:以生态学的整体性、协同性等特征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等研究方法,对农村学校体育的生态问题予以研究。认为:农村学校体育生态化发展是学校体育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农村学校体育的生态困境突出表现为制度文本生态困境、乡土变迁生态困境和办学条件生态困境。提出:统筹城乡学校体育发展,构筑“一体两位”的生态体系;优化投资结构,完善农村学校体育生态系统配置;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农村学校体育生态治理的主体责任;立足农村学校,立根乡土文化,以节庆体育为抓手,打造农村学校体育生态圈等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生态体育:绿色奥运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绿色奥运绝不仅仅指像花草树木一样的绿色,它有更加深刻内涵和时代指向。现代奥运会一次次对生态环境的密切关怀与生态体育的凸显,正是向人们表明“绿色奥运”的理念核心在于生态体育,即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它的时代主题是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体育旅游已成为目前世界上颇为流行的一种旅游,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社会经济条件。首先阐述了生态体育旅游兴起的背景,然后分析了其概念和特点,最后提出了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社会生态系统、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两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的生态体育新理念,为生态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科学化、网络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城市的生态化发展进程,增强国民体质,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体育生态研究的哲学前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生态研究在我国较为滞后,要深入开展这方面研究,则有必要加强对这种研究的哲学前提的认知.研究认为,体育生态研究的必要性、体育的两重性、体育生态的两重性、体育生态与其他生态的共性、体育生态的特性等方面,是体育生态研究主要的、具有先导作用的哲学前提.作者对上述方面分别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论生态美的觉识和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建美的生态环境 ,需要认识美、爱护美和创造美。但如何觉识美和实现美却需要长期艰苦的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美不是个别而是整体。生态美就是整体美、系统美、结构美、和谐美、生命与环境的统一美。它凝聚着人类的全部劳动和智慧。不论何种美都需要培养、发现和创造。美是多方面的 ,有自然环境美、社会文明美、文化艺术美、情感心灵美 ,它们共同构成美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人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就是要创建一个光明温馨、祥和美丽的生态世界  相似文献   

12.
"亲和"的美学--关于审美生态观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美学维度上,审美生态观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把握而建立起来.它把生态存在当作"非技术性"对象,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平衡性方面,致力于从"非私利"立场思考复杂的生态现象及其问题,以便有效地确立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整体意识,包括对生命的虔敬与信仰、对自然存在的感受而非占有、强调生命的内在充盈而非以"创造"名义实行对外改造.在生态领域,美学的基本目标是构建以"亲和"为核心的审美生态观,这既是对于生态存在的新的美学认识,又是一种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价值体验方式,一种新的美学价值论.  相似文献   

13.
"生命共同体"是将由山水林田湖草组成的"生物共同体"和由人类组成的"社会共同体"连接起来,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绿色消费观作为生命共同体视域下消费观的一次生态转型,既是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的现实要求,也是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为帮助当代大学生提高生命共同体思想觉悟、养成生命共同体思维方式、增强生命共同体情感归属、树立生命共同体责任意识,应当优化社会绿色消费氛围,形成家庭绿色消费合力,发挥高校绿色消费引领,最终将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观念落实到自觉行动上。  相似文献   

14.
水环境为人类的生命和文化建立了水生态环境,它的存在直接导致或者说影响了人类文化的形成,所以,任何的水灾害出现,就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环境和文化,会使人类的文化发生变化。旱灾在三种水灾害中时间长度最长,作用力慢而持久,对文化的影响力也慢而持久。中国西南地区的旱灾对西南地区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最大。中国西南地区的旱灾使西南地区的经济损失巨大,但在文化影响方面是良性的。  相似文献   

15.
应用认知心理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的一门旨在探讨现实生活场景下人类认知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产生得益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生态学研究取向对严格的实验室研究的质疑和对人类认知研究的新探讨。近3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应用认知心理学已经超越了其产生初期对于实验室研究取向和生态学研究取向的学理辩论,而以一种更宽容的态度,采用各种研究方法交互使用的研究策略,主要致力于对人类现实生活中面临的认知问题进行积极而有益的探讨。应用认知心理学拉近了传统实验室研究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而使认知研究更具有现实生活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几千年来,它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丰富多彩,反抗性强而著称于世。由于苗族居住的环境比较险恶,对生态环境的脆弱与自然资源的珍贵有着切身的感受。因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苗族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意识,几乎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尽管苗族民间生态意识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严谨、科学的思想体系,并且有别于西方和中国传统的生态人类学理论。但是,在自然生态普遍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每况愈下的今天,发掘、整理和利用苗族民间生态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生态哲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伦理学相比 ,既有共通之处 ,也有独到之处。前者为它与当代生态伦理思想相互衔接提供了可能性 ,后者显示了它对丰富和发展当代生态伦理学的价值。道家、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生命的关切和热爱 ,又为它与当代生态哲学相衔接提供了可能性。且普遍存在于全球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使得这种相互衔接不仅具有可能性 ,而且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伟大而艰巨的历史抉择,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巨大转型,更是人类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自然观的一次震撼和变革。人类社会的生态化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环境意识融入教育以及社会的各要素之中,使之成为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成为公民的一种社会意识和社会素质,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语境和生态文化、生态美有密切的关系 ,生态文化对民族文化的繁荣有直接的作用 ,生态美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用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观点 ,可以解析兄弟民族地区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生活现象。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生态宇宙观和生态审美观 ,在当前应该得到珍视和发扬光大。生态美学的提倡和推广生态文化 ,呵护和创造生态美 ,将起到弱化全球化进程对民族文化负面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在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自然界以自身铁的必然性,向人类社会施行了严厉的报复——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恶化。要化解人类对待自然界的粗暴行为所遇到的生态危机,避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出现物质交换断裂的后果,就要通过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唤醒人类内心深层的自我意识,还自然之魅,实现天人合一的人类社会生态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