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忠 《集邮博览》2012,(7):55-55
2012年,《集邮博览》迎来了30岁生日,屈指数来,我与《集邮博览》相识已经有24个年头了。我与《集邮博览》初次邂逅,是在1988年。那年我刚高中毕业,走进了社会。当时我集邮已有10年了,但在集邮的道路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一天,上中学的妹妹从学校门口的邮亭买了一本1988年第2期《集邮博览》送给我,我一见这份杂志就特别喜欢。读了以后,我便被这本薄薄的、只有32页的小册子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里面的信息真是太丰富了,特别是“封片简戳”版的文章,我反复阅读了多遍,从此开始痴迷于收集《集邮博览》上介绍的风景日戳。  相似文献   

2.
来函照登     
《集邮博览》编辑部: 见《集邮博览》2004年第九期“来函照登”倪利民“莫把《集邮博览》办成《集邮研究》”一文,对此,看法不尽认同。《集邮博览》的“博览”,有“多广”之意,即所刊内容可涉及集邮各个领域,兼普及与提高尽可能适应各层次集邮者的要求。历年来《集邮博览》刊有研究之类文章,对集邮者广开思路,献计献策,分析透视,很有启示。也有别于其他刊物,这也是我长期订阅的一个理由。就以第九期为例,“研究”8页、  相似文献   

3.
我与《集邮博览》从相识、相知到相处快30年了。 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于1981年10月30日。翌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即《集邮博览》的前身。我是市邮协成立时的第一批会员,有幸在第一时间成为刊物的读者。还记得第一期有32页,设有“集邮百科”、“邮学研究”、“邮票与北京”等栏目,内容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4.
孙帅 《集邮博览》2012,(7):49-49
在我的书橱中,整齐地码放着从1984年至今的所有《集邮博览》,30年了,《集邮博览》陪伴在我身边,给了我精神的愉悦、生活的乐趣和知识的储备。透过书香,我感受到浓浓的情谊,《集邮博览》是我的良友、益友、密友。  相似文献   

5.
为您答疑     
《集邮博览》2001,(6):22-22
我是《集邮博览》的忠实读。尤其对“为您答疑”栏目情有独钟。长期以来。每篇必读。对提高邮识和集邮技能、受益多多。当我复读2000年第9期《集邮博览》“为您答疑”。由耿守忠老师答读兰欣。关于《怎样区分“普8”及“普8甲”?“普8”现今邮市上售价是多少?》一时。顿生疑惑。立刻搬出1988年3月出版。由耿守忠、杨治梅编的《中国集邮百科知识》。  相似文献   

6.
初识便深爱     
《集邮博览》已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可是对我而言,还是初相识,那是在2010年11月的一天,我在邮局正准备预订《中国集邮报》和《集邮》杂志,偶然看到《集邮博览》杂志,当时感觉这名字起得好,内容肯定也丰富,就临时决定预订了《集邮博览》,把《集邮》杂志去掉了,因为在我们这里的书店和书摊都有零售的《集邮》杂志,可以随时买到。  相似文献   

7.
拜读《集邮博览》2006年第1期,周国良先生文章《“爱就爱出个名堂”的赖景耀》,受益匪浅。赖先生对集邮的执着、研究、探索和创新精神,令广大邮人所敬佩! 文中,有一段文字谈及赖教授与全国首届集邮文章展品展览:“他倡导参与了全国首届集邮文献展览筹备工作,1993年在兰州成功举办,并主持了‘文展’评审工作。”在邮展名称和时间上有误,现列举两点事实,以正这一段邮史。  相似文献   

8.
李秋 《集邮博览》2012,(7):48-49
2012金龙腾飞之年,我们迎来了《集邮博览》创刊30周年。1980年9月,妹妹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母亲十白因集邮影响她的学业。让妹妹将几本插有纪、特和文革信销邮票的集邮册交给我。我从小喜欢画画,看到这些无比精美的小纸片上的人物、花卉、动物、文物等图案,爱不释手,从此爱上了小小的邮票。我当时在国有企业上班,家庭经济状况尚可,于是将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全部用于购买邮票和订阅《北京集邮》。1982年起,我便成为《集邮博览》的一位忠实读者,拿当今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博览粉丝”。  相似文献   

9.
我和《集邮博览》相识已有30个年头了。伴随她同行,见证了她从单色到套色,从铅印到胶印,一直到全彩,从“丑鸭”到“凤凰”的变迁。第一次见到《北京集邮》是1982年10月,是北京一位邮友寄给我的。这本由北京市集邮协会主办的《北京集邮》创刊号,虽然只有32页,但设置了“邮票百科”、“邮风与邮德”、“邮学研究”、“世界邮坛”等栏目,文章精彩且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于一体,让我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迎来了北京集邮界值得庆祝的两件事情,一是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20周年,二是《集邮博览》创刊20周年。20年来,北京市的集邮事业同全国各地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年来,《集邮博览》经历了童年、少年,如今已步入朝气蓬勃的青年时期。其间,《集邮博览》在宣传集邮知识,传递集邮信息,广泛联系和团结集邮者并为他  相似文献   

11.
日前在“中国知网”(http:// www.cnki.net)检索本社编辑发表的论文,笔者在《集邮博览》2005年12 期发表的《完善邮文索引服务集邮研究》也在其中。原来《集邮博览》的文章已经“上网”了。就此检索,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月初已收录《集邮博览》2003年第1期至2006年第2 期刊发的集邮和收藏文章(含广告)  相似文献   

12.
与《集邮博览》杂志相伴20多年,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事情,其中印象较深的是我参加的“邮学团北京行”活动。这是我与《集邮博览》的一次零距离接触。2009年杂志第8期刊登了于9月举办“邮学团北京行”活动的启事,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并产生了马上前往参加的强烈愿望。尽管当年4月,我刚参加了我所在市的离退休老干部赴京参观考察活动,而且这次“邮学团”安排的有些活动,如参观“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我于几个月前也都已参观过,但我仍执意不肯放过这次机会。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集邮博览》三十余载的忠实读者,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集邮博览》伴随着我的集邮生涯;同时,我也是看着它诞生和不断发展的。从1981年正式发行的《北京集邮》,到更名的《集邮博览》。它见证了"文革"后中国集邮从复苏到高潮起伏的过程。我热爱她活泼、朝起蓬勃,充满青春活力;她勤奋、信息丰富、治学严谨;她面向读者,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送走2009年,又迎来了新的一年。每次我翻开《集邮博览》,读罢"一字文"就有好戏在后头的感觉。《集邮博览》让我开阔了眼界。她是读者的伴  相似文献   

15.
流年似水。《集邮博览》创刊整整30年了。作为朋友、作者、读者。我对这本刊物怀有深挚的感情。因而,蒙编辑遨稿,义不容辞地要写点回忆的文字作为纪念。30年前.《集邮博览》的前身《北京集邮》创刊,可谓生逢其时。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神州处处春消息,在十年浩劫中被践踏的集邮之花也重新绽放。虽说刚出版的《北京集邮》限于当时的条件,模样还不大俊俏,但在众多集邮者看来,她是自家的闺女,怎么看怎么顺眼。  相似文献   

16.
我接触《集邮博览》是1988年,那时我调到浙江省集邮协会工作。我是零散购买《集邮博览》的,当时我觉得杂志上刊登外邮的文章较多,而我又不收集外国邮票。现在回忆杂志刊登的文章,印象较深的是《军人贴用邮票并非三军分用》这篇文章,改变了我一直认为的“黄军邮是陆军使用,紫军邮是海军使用,蓝军邮是空军使用”的观念,杂志让我受益不小。  相似文献   

17.
订完2009年的《集邮博览》,我又仔仔细细地把2008年的各期翻了一遍,确实期期都很精彩。我喜欢《集邮博览》是因为她饱含的人文精神,阅读时感觉就像在读集邮界的《国家地理》(那是我喜欢的另一本杂志)。身边的集邮人都说《集邮博览》是为高水平的集邮者准备的。这似乎包括两层含义:一、高水平的集邮者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18.
《集邮博览》2000年6、7期发表了李明等先生《外国在华邮政属于中国邮政史范畴》文章后,张莘农先生在《集邮博览》2001年4期发表《“外国在华邮政”不属于中国邮政史范畴》一文,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李明等先生在《集邮博览》2001年8期发表《再论外国在华邮政属中国邮政史范畴》文章,作出进一步的探讨;王微先生在《集邮博览》2001年11期发表《依然值得商榷》一文,谈了自己的观点。此后一年多来,未见有人再撰文探讨。  相似文献   

19.
《集邮博览》2003年第1期刊出“文献”戳,我正好得到“藏书”戳,撰稿凑趣。  相似文献   

20.
我集邮有两三年了,之前只是购买现成的邮品,自从今年订了《集邮博览》后,便有了自制邮品的念头。今年5月18日是我12岁生日,我一直想用独特的方式来庆祝。绞尽脑汁,我想出了个好主意,自己找片、贴票、再盖上生日当天的邮戳,自制邮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