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古往今来,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有19世纪进化论思维框架内展开研究的古典进化论者所下的文化定义,有现代华人学者所下的文化定义,《中华文化史》更是给出了十种关于文化的定义.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复合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和习惯.这一概念从人类学角度出发,其“文化”定义围绕人,从人类的行为活动到心理活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到人类创新学习的能力来把握文化,与以前的定义相比,更突出了综合的“人”.  相似文献   

2.
论文缩微     
《新闻世界》今年第二期发表评论员文章说,人类文明史,实质上就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人们的学习史。从屈原的《天问》到柳宗元的《天对》,使人们看到了分别产生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善于学习的人给各自所处时代创造的灿烂文化成果。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更是在历史长河中激  相似文献   

3.
一、文化与文明“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ivilis),意思是公民的,国家的,社会的,用以表示国家、社会的进步状态,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所特有的素质和修养;二是指对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响。《中国大全书》(哲学卷)吸收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研究成果,给文明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进步状态的标志。但是,“文明”与“文化”是有区别的。概而言之,“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内涵不同,外延有异的概念。“文明”的含义比“文…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计算机游戏 较早对于“游戏”的定义是约翰·赫伊津哈的《游戏的人》,他对游戏的定义是:以娱乐为目的的所有活动。他认为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是最自由、最能发挥自我的,游戏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后来。曼弗雷德·艾根等对游戏的定义又做了修正。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自然现象.一半来自人的需要,一半来自自然的巧合。席勒提出的游戏论则认为:“人类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束缚,在这些束缚中就失去了理想和自由。于是人们利用剩余的精神创造一个自由的世界.它就是游戏。这种创造活动,产生于人类的本能。”  相似文献   

5.
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定义了AI发展的新里程碑。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有望塑造内容生产的新范式,成为智能数字交往的基础设施。在《传媒观察》与知名学术社团数字交往小组联合主办的“激荡AIGC”主题对谈中,彭兰、邓建国、王成军、胡泳、张子柯、杜骏飞、曹轲、邹军八位新闻传播学学者分别以“ChatGPT与人机交流的未来”、“AIGC:搬运还是创新”、“AI时代的计算叙事”、“ChatGPT作为文化现象”、“AGI个性化与用户自我化问题”、“AIGC与数字平等”、“AIGC与AI新闻时代”以及“AIGC与数据治理”为题进行内容分享,并就“对AIGC应秉持怎样的预判”、“AIGC对媒介实践和新闻生产的影响”以及“AIGC时代人类世界认知的变化”等议题展开了一场雄辩争锋、思想和鸣的学术对谈。本文梳理了此次对谈中八位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相似文献   

6.
浅析“媒体”及“第五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媒体”的概念所谓媒体,也叫媒介、传媒。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给出的定义不同。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媒介是指“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国外学者有两个经典的论述。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有一个对媒介的决断性定义:媒介就是信息。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不只传递信息,还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样子。人们在掌握文字前主要使用当面交谈的手段,即听觉、视觉并用。而有了印刷文字后,人们便长期依靠报刊、书籍(视觉);及至有了电视,人们才视觉、听觉并用,既延长了感官,也恢复了感官的平衡,所以…  相似文献   

7.
张翔 《新闻采编》2002,(1):18-19
“新闻”是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目前学术界关于新闻的定义有文字可查的,在100种以上,代表性的有“事实说”、“报道说”、“手段说”、“传播说”等。“新闻”到底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精密,人们迫切要求对“新闻”这一基本概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定义。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  相似文献   

8.
三现代学者对“述而不作”的评价在现代,有很多学者对“述而不作”进行了评价,较有代表性的是两种不同的意见。张舜徽先生认为孔子是按“述而不作”的思想编辑整理“六经”的。他说,“像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相传有着赞《易》、修《春秋》、删《诗》《书》、订《礼》《乐》的功绩,都不过是整理古代文献的工作而已,并不是他自己有什么亲的创造和发明,所以他一生只能提出—个‘述而不作’的自我鉴定”(《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1—32页)。他这一看法是在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9.
《档案学研究》1990年第4期发表了寒江同志《论档案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形成时期—兼论档案的定义与本质属性》一文。他在文中给档案所下的定义是:“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原始历史记录”,并指出:“我相信,判别档案的标准只能是原始性(原文标点如此)。”作为人类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原始历史记录——档案,其原始性和记录性能不能割裂开来?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寒江同志对档案本质属性的理  相似文献   

10.
论文遵循文献学的方法。以我们对《史》《汉》进行了详细比勘之后得到的材料为根据,对于《史》《汉》在体例、史料、文字、叙事、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从史学著作内部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环境对史家产生的影响两个方面出发,对于产生《史》《汉》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析。第一章:由于《史》《汉》比较在历史上是学者们关注比较多的课题。自二史产生以来至今,关于它们的比较研究的成果很多。本章对这些成果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与总结,以明确本文的研究起点以及研究任务。第二章:本章是关于《史》《汉》编纂体例的比较研究。《史》是纪传体的开创之作,《汉》继承了这一体例,在细节上做了不少变更,如删去了“世家”一体,开拓了“书志”的  相似文献   

11.
广宁 《大观周刊》2011,(32):11-11,6
《乐记》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它总结了先秦音乐美学的成果,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它在中外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我国古典美学的奠基石。《情感与形式》是一部论述以“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为中心的20世纪符号美学专著。两部横跨千年的美学著作在音乐的产生、创造、审美等方面都有相似的见解。但是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刘海霞 《青年记者》2016,(10):55-56
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的社会发展充满巨大的活力,同时也伴有各种矛盾和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不断提升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水平,拓宽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路径. 媒介参与治理的理论基础 关于治理的定义,治理理论创始人罗森瑙(J.N.Rosenau)、英国学者罗茨(R.Rhode)和斯托克(GerryStoker)等都有经典论述.但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集团得以调和并走向联合的持续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信息、物质、能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动力,它们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以能量和物质为基础发展的工业社会,产生了印刷技术与文字媒体的文化。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们的标志是具有读写方面的知识素养。那么处于信息社会,有文化、有知识的标志应该是什么呢?随着国外研究的不断深入,便出现了与之相应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和“信息素养人”(InformationLiteracyPerson)这样两个名词术语。目前,有关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人,国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同时存…  相似文献   

14.
档案本质属性是档案定义的核心,也是研究档案定义的逻辑起点和支撑档案学理论大厦的基石,为此,笔者一直非常关注理论界的新成果,也作了一些认真而深人的研究工作,本文再次略陈管见。 一、国内档案本质属性研究现状简析 迄今为止,笔者所见国内有关档案本质属性的代表性观点就有9种,虽有孤陋寡闻、挂一漏万之嫌,但仅此即足见我国档案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及治学态度之积极。这9种观点,就其形成时间和影响范围来说,可以分为传统观点(或主流观点)和反传统观点(或反主流观点)两类,前者有“原始记录性”(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学者为代表),后者有“备以查考性”(伍振华)、“凭证属性”(王恩汉、朱益祥等)、“三属性交集”(王玉声)、“结构”(李福君等)、“鉴定和整理”(王岚厂“归档”和“集中保存”(查启森、张照余等)、“非现行性”(傅荣校)、‘呐在有机联系性”(肖英)等8种。其中前6种观点,笔者已在《档案本质属性再认识》和《档案本质属性研究》(以下简称‘《两文》”)①中论及,故从略。现仅就“归档”和“集中保存”、“非现行性”、“内在有机联系性”3种观点作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5.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盛不衰之谜的探讨,成为中外文化史学者的研讨热点,智仁相见,众说纷纭。遗憾的是,以往的研讨,往往忽视了档案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笔者认为,恰恰是档案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何为文化?《辞海》解释为:“从广义上说,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英国爱得华·B·泰勒先生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①无论哪种解释,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编审黄夏年等策划组稿的“中国佛教学者论文集”,由宝庆寺资助,从2003年至今,已出版八辑46本,因其作者大都为当今研究佛教有代表性的学者,故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国家宗教局《中国宗教》杂志曾专门评价介绍此套论文集。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闽台文化研究所何绵山教授应约撰写的新作...  相似文献   

17.
谢黎 《群众文化》2002,(1):36-37
化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它是客观物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正如《辞海》中对化所下的定义那样:“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本的“化”概念,只从狭义的即“精神财富”方面来规定并展开议论)。  相似文献   

18.
版本学研究的新成果──《版本学》评介晓雨(南京大学图书馆)假如从我国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光禄大夫刘向着手校理群书算起,“版本”在文明悠久的中国已经有大抵同我国的公元后纪年同样漫长的历史。这是因为,自有书籍的产生,便产生了版本现象;自有了版本流...  相似文献   

19.
雷永一 《现代传播》2001,(6):108-110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英雄、商战精英是这个时代的先锋,先锋总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大众议论的话题。有才智就会有财富,知识就能点智成金,人们渴望感受这些新英雄在七彩光环笼罩下的无限魁力,更期待把英雄光环背后的故事看个明白《财智时代》栏目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和受众的需要便应运而生了。 要使我们生产的“产品”成功地推向市场,那么定位要准,切入点要准,要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操作思路将这些高人搬上屏幕,我们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在切入点上,我们决定在“财”和“智”两者的结合上做文章。人类跨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分析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因此,我们可以完全有根据地指出,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正是人们在共同的生产活动中对获悉新闻相交流意见的普遍需求,而产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突飞猛进和硕大无比的科学技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