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原作为华夏明的诞生之地,其化底蕴深厚。中原书法在这种化环境中生长,在积极汲取中原化营养的同时,又积极地再现着中原化,从而使书法在这块土地上养成一种特色鲜明的风气——以儒道为思想基础,以三代碑版为书法源泉,以中原地域的民族性格、审美趣味为审美追求,勾画出一部书家辈出、经典纷呈、风格多样、追求执眷的壮丽画卷。  相似文献   

2.
晋代书法与唐代书法作为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两上高峰,在创作及审美追求上都各具特色。晋人书法呈现出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的美的境界;强调情理统一,崇尚刚柔相济、骨肉相称、骨势与韵味和谐统一的“中和”之美,以“尚韵”著称。唐代则推崇雄强肥硕、豪放飞动的阳刚之美,以“尚法”见长。而这种创作及审美的差异性,则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心理、时代风尚以及创作主体的情感好恶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汉代书法开始摆脱文字的实用性,书法艺术开始从广义的书法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汉隶、草书的兴盛;一批书家、书作的出现;汉代书法理论的产生,并开始从自然美的角度来探索书法美,对线条美的追求,“力”的审美追求的提出,强调书法的抒情性,对书法创作规律进行研究等等这些都标志了汉代书法审美的觉醒并走向独立。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刻写的技艺,是艺术的自发阶段,是中国书法的开端。甲骨文字形包孕着丰富的形象意味,刀法有着深厚的笔意;结字随体赋形、任其自然,体现了书家对宇宙法则和造化神功的体认;章法上体现了当时书家巧妙的构思,且笔势随着情感的起伏而波动,时代风格和书家个性演绎在字里行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5.
现代派书家为了打破以文字识读和书写为根本的习惯性思维,对西方现代派绘画进行了生硬的嫁接。但从书画创作审美体验中的“心物”之轴来分析,书法与传统的中国诗、画相比,虽有其独特性质,仍然是点画结构与主体意的融合,即意与象、心与物的统一。而现代派绘画从丙现跨越到表现,只注重意与心的一端,强调心与物的对立。这可从现代派绘画与书法发展的实践以及相互借鉴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6.
同为“南宋书法四大家”中的陆游、范成大,书法的风格迥然不同。陆游书法不仅具有文人气息,更具书家气质,表现出对书法表现力的自觉追求意识;范成大书法则是以致用为尚,他无意为书家,但由于丰富的学养溢于字里行间,书卷气浓郁,独具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7.
同为“南宋书法四大家”中的陆游、范成大,书法的风格迥然不同。陆游书法不仅具有文人气息,更具书家气质,表现出对书法表现力的自觉追求意识;范成大书法则是以致用为尚,他无意为书家,但由于丰富的学养溢于字里行间,书卷气浓郁,独具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8.
沈尹默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他既是诗人,也是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在诗歌方面的审美情趣决定了其书法创作的价值取向,同时他独特的书法风格又影响着其诗歌创作。沈尹默先生诗书双修的艺术人生,进一步阐释了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在书家的文化修养和人品修养之上的,这是我们研究沈尹默先生书法获得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9.
书法教育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书法的审美功能贯穿始终。在多年书法教学中总结了四点作为书法教学的主线:一、在知识的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二、在技能的训练中审美功能贯穿始终;三、在作品欣赏过程中审美得到提高;四、在创作过程中审美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对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范畴作了阐释。包括:形质与神彩;笔力与气韵;意象与意境;情性与风格。旨在加深对书法的认识,提高书法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1.
诗意美、力度美是书法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诗的意境、力的节奏是呈现作品神形兼备的要素,是书法家自然情怀的不断升华并将情意宣泄于文字之中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2.
优秀书法作品的诞生,需要艺术家获取强烈的审美体验。审美经验是审美体验的基础,因而书法家丰厚的审美经验是创作的重要因素,应当多从各种途径涉取丰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文学创作的特殊背景以及时代审美风尚的变迁,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的曲词诗歌创作呈现出了一种有异于中原汉族作家的独特审美风格,从而使文坛的传统审美情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唐人的宏博襟度和美学转型的特征。对现实性美学精神的弘扬、对文学审美性质的重视 ,构合为杜甫美学思想的两个重要层面 ,涉及到审美创作、审美鉴赏、审美理想、美学史观等多种领域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机体。  相似文献   

15.
郑敏的题画诗创作,在中西诗画同源探讨中,承续本国传统的审美创作手段,博采世界艺术资源,在有意提高审美鉴赏品位的同时,为现代汉语新诗的推广与普及做出了贡献。而郑敏的具像诗创作尝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对文字进行排列构成某一形状;二是借用中国古典绝句形式来创作短诗。  相似文献   

16.
从审美角度讨论和关心人的发展问题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维度。梁启超美学以其对现代社会文化系统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而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他的美学是以国民的精神基质转变为核心,由以人格建立为旨趣的"情感论"、以生命创造为核心的"趣味说"和走向全民"美术人"的审美教育论,共同构成了一种现代气派的"新人"美学。  相似文献   

17.
王士祯深受魏晋主体思想的影响,张扬个性,喜好山水,其“神韵”说无论在创作和审美风格上,其根本都在于对主体性的展示和追求,力求在韵味无穷的审美世界中抒发性情、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8.
中外文学史上自古存在着两类审美趣味较为相对的文艺作品。高雅文艺之雅与通俗文艺之俗的审美趣味本身就是相对的,但并非不可调和。雅与俗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雅俗共赏被认为是文艺作品的理想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9.
追求文学的“纯正”即审美性,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是现代文学贵族化审美意识的重要体现。在重视现代性功利的同时,现代文学仍不乏注重和强调文学自身的审美特征、追求高雅的美学趣味的理论主张,并在创作实绩上取得了突破,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审美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核心的儒释道精神,与中国传统人物画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规范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释家“禅悟境界”与道家“道法自然”的美学理念则使人们进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儒释道三家文化融汇互浸中,以多种方式孕育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形式与审关意趣,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传统人物画家的艺术创作和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