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50年代开基立业的“一边倒”的战略抉择,50年代末60年代初寻求独立的“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70年代顺时达变的“一条线”的战略调整,到改革开放后走向独立的“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战略以及冷战后普遍开展的与世界大国或地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相似文献   

2.
50年来,中国外交前后进行过四次对外战略抉择,即50年代联苏抗美的“一边倒”、60年代中苏分裂和中美对立并存条件下反对美苏的“两个拳头打人”、70年代联美抗苏的“一条线”和“一大片”到80年代以来的“真正不结盟”。这些抉择无疑是国际形势与中国对外关系变化的现实反映,但也与当时中国领导人的“敌友观”密不可分。80年代以前中国领导人“非敌即友”和80年代后“非敌非友”的观念,使中国发展成为美苏之外的一支特殊力量,冷战后邓小平“韬光养晦”的观念,为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一系列外交场合和重要论述中,江泽民同志把事物的丰富多彩引喻到国际政治领域,提出了“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思想观点。本文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探析:(1)它对当代国际关系现实的准确把握;(2)以尊重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为基础,构建国际新秩序;(3)在此基础上的中国外交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孙玉玲 《天中学刊》2002,17(4):82-85
抗战时期,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并实施了“苦撑待变”战略。该战略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诸领域,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该战略的实施,使中国获得了大量外援,赢得了国际尊重,使中国抗战汇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洪流。但该战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5.
英国长期以来坚持奉行“光荣孤立”政策,推行“均势外交”,以欧洲为外交重点,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积极缔结同盟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局势之时,却游离于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之外,坚持以国家利益为宗旨,实施远交近攻战略,与亚洲崛起的日本谈判签订了《英日同盟协定》。这种“先亚后欧”的外交战略抉择,是英国长期以来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外交的重大调整转变,也是英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实力的具体体现和均衡理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抉择:中国50年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新中国50年外交政策先后进行过四次战略性抉择、调整:50年代开基立业的一边倒"的战略抉择,既是新中国领导人外交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又是国际客观形势使然;50年代末60年代初寻求独立的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既是由于中国受两面夹击的局面所困而致,也有左"倾思潮影响的痕迹;70年代顺时达变的一条线"的战略调整,是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和中美关系改善的结果;80年代走向独立的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战略以及冷战后普遍开展的与世界大国或地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表明新时期中国外交已全面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观察和分析了新的国际形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改变了过去“战争与革命”的传统时代观;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邓小平重新调整了外交战略,实现了“一条线”战略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转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奠定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从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出发,对当今世界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判断,完成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一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为构建世界“大三角”的外交战略,促进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确立;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不结盟,不当头,以发展求安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谋求一个安全稳定和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蒋介石对敌强我弱的基本国情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持久消耗战略”的抗日总方针以及“外交友,少树敌”的外交战略等三个方面对蒋介石复杂的抗战思想进行了简单的评介,既肯定了蒋介石的抗战思想对中国抗战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同时又指出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实现了对时代主题认识的新突破;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国际关系,实现了从“非友即敌”到“亦友亦敌”的观念转变;运用求同存异的思维方法,提出了妥善解决国际争端,灵活处理不同性质国家关系的新思路;运用同中见异的思维方法,坚持并赋予了独立自主外交战略以新内涵。  相似文献   

11.
"和平崛起"外交策略的提出,是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我国外交策略发展的"与时俱进性".  相似文献   

12.
“以夷制夷”是近代中国历届政府运用的一项主要外交策略,与晚清不同,在南京政府时期,此政策的运用却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在叙述这一思想的来源与和演进之时,具体阐述了南京政府在外交实践中主要表现,并简要分析了取得成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新保守主义对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别是中东政策有显著的指导作用和空前的影响力。新保守主义之所以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根源在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今后,新保守主义和“大中东民主计划”对国际关系仍将具有重要影响,但世界政治现实决定了其前景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而变。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再到"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中国这30年的外交战略的制定,与这一时期的国际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纵观俄罗斯的外交历史与传统,空间因素下的自然地理状况、国土疆域、资源条件和地缘政治环境均深深影响着俄罗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对周边文明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俄罗斯人特有的安全观和发展观,对俄罗斯的外交理念、外交思想、外交战略和政策都有极其巨大的影响。空间因素是俄罗斯政治文化形成的依托和土壤。政治文化孕育了其外交思想的形成,外交思想又制约着其外交政策的决策。空间因素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潜在地指导并推动着俄罗斯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外交进程,隐性地融入俄罗斯外交历史的传统和脉络,成为分析研究俄罗斯外交领域中极其重要的指导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澳大利亚对外政策追求的目标、战争理念、决策思路、传统外交以及国内外决策背景与推动因素等方面进行多层次的综合分析,对导致澳大利亚卷入朝鲜战争的深层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晚清学部对于教会大学的基本立场是"无庸立案,不给奖励"。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因为中西文化的冲突,担心教会大学的毕业生不能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为国家服务,所以不愿承认;二是因为担心引起外交纠纷,且已有大量的教会人士为我所用,所以不可拒绝;三是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期望国家自强之后再解决教会大学立案问题;四是借鉴日本对于本国教会学校的不干涉政策。其目的之一乃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教育主权。  相似文献   

18.
国际形象对外交政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国家形象是一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对各自的国际形象表现出了更加热切的关注,努力推销自己的“美好形象”,消除“带有误点的形象”。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了美国的国际形象与其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以期为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构建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大外交”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内容与特征的总括。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民间外交思想、时代主题的转换、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等等,是邓小平“大外交”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历史依据和时代背景。“大外交”思想的形成对我国外交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边倒”外交方针是毛泽东以“两大阵营”理论为立论依据,在对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正确分析基础上,从巩固中国革命的胜利果实和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结合意识形态以及美、苏对中国革命态度等因素所作出的重大外交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