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楚国汉中郡至今仍然迷雾重重,其实汉中郡的建立与楚迁都郢城之后巩固汉水中上游的战略基地相联系,汉中郡的治所在丹水与汉水交汇处的丹阳;汉中郡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楚国的战略要地,是秦、楚争夺天下统一权的地理枢纽。  相似文献   

2.
秦汉汉中郡管辖今湖北鄂西北与陕西南部汉水上游的广大地域。秦朝为了统一南方,威慑楚地,将汉中郡的治所设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西汉中前期,汉中郡的治所仍在南郑,宣帝之后,郡治迁到西城(今陕西安康市)。东汉建武十二年前后(公元36年),郡治由西城迁回南郑,促进了东汉关中与蜀中文化的交流,带动了蜀道文化带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汉中郡始置于公元前312年。秦汉中郡治西城县,与战国时期秦楚相争的历史形势有关,其意在于防楚、逼楚。东汉初,汉中郡郡治由西城迁至南郑,与两汉时期大一统形势下褒斜道的重要性以及汉中郡战略作用和地位的变化相关。汉末曹魏时期,在魏、蜀争夺汉水流域的历史背景下,“东三郡”从汉中郡中分化出来,并使汉中郡辖区缩减为仅局限于今汉中地区。  相似文献   

4.
秦皇朝统一中国后,今商洛地区属秦的“内史”地,安康、汉中员素的“汉中郡”(战国楚怀王置,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又置,以汉水而得名。治所在南郑,即今陕西汉中市东,拍境相当今秦岭以南,湖北保康县以西,粉有河、珍珠岭以北地区)。西汉景帝时,将案的“由史”地分量为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l财年),又分右内史东半部署京兆尹,今商洛地区属京兆尹管辖,东汉亦然。西汉时将汉中郡治所由秦代的南郑移至西城(今安康西北),辖境如秦代,东汉皇朝时,又将汉中郡的治所移回南郑。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大发展的阶段,也是陕南…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206年,项羽依仗其军事优势,自立为西楚霸王,占有秦南阳郡、东郡、颍川郡、泗水郡、郯(东海)郡、会稽郡、陈郡、薛郡和砀郡等地。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楚汉战争中失败,自刎鸟江。项羽依据“霸天下而臣诸侯”的思想和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实行全面分封。分封各派势力的代表人物十八人为王。他们是:汉王刘邦,领有秦巴郡、蜀郡和汉中郡,都南郑(今陕西汉中东),经过四年多的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1年称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是为汉高祖。雍王章邯,领有秦陇西郡、北地郡和内史  相似文献   

6.
古地名黔中     
作为一个古老的地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黔中的内涵所指和范围境域与现今的黔中大不相同。周显王八年,即秦孝公元年已有关于黔中的记载:“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至洛有上郡,楚自汉中有巴、黔中。”这时的黔中属于楚。周赧王十六年,秦挟持楚怀王,要楚割让巫、黔中郡,  相似文献   

7.
魅力永存在的三国文化之根在汉水流域的汉中、南阳、襄樊三大历史文化名城。诸葛亮继承和发展了刘邦、刘秀在汉中、南阳崛起的文化遗产,规划了天下三分的宏伟蓝图;汉水名城不仅是三方争夺的焦点和三国名人涉足的热点,而且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和人才中心;丰富的三国历史文化遗存,奠定了汉水名城的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凝结了汉中地区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她走过了汉中郡、兴元府、汉中府和汉中道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两千余年的古老历史。要加快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突出汉中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山水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唐代历史文献与地方史志、考古资料,考证了中晚唐刘禹锡、郑谷等九位诗人作品中的有关汉中诗作,着重考证其所涉汉中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人物掌故以及写作原由、时间地点、诗人游迹所至等。证实刘禹锡、姚合等并未有过山南汉中之行,其汉中诗皆为酬唱寄赠之作;而胡曾、郑谷、唐彦谦等皆曾亲历汉中,或旅次游览,或仕任有年,其在汉中所作诗篇是研究中晚唐陕南、川北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也是有关唐代汉水上游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论曹操统一中原后的用兵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统一中原后,于208年急下荆州。本文检诸史实,论析这一用兵方向的错误;认为应改为西取汉中,并论证取汉中的可行性及其战略效益。  相似文献   

11.
新公布的里耶秦简牍,所记秦蜀郡县级政区共六个,分布于岷江、沱江流域,所记秦巴郡县级政区亦为六个,分布于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渠江流域。秦人灭蜀后,岷江全流域处于蜀郡的控制之下,在李冰任蜀守期间,在僰人聚居区设置僰道,沿袭至汉晋未改。巴郡之宕渠为賨人聚居地,秦设宕渠道。在刘邦建汉过程中,賨人因功受赏,蠲免赋税,宕渠改道称县。秦灭蜀置郡在先,灭楚置郡在后,为了加强对楚地的管理,不少巴蜀官员转迁楚地各郡任职,里耶秦简牍记载的蜀郡资中县令史到新设立的洞庭郡迁陵县任职,就是一个十分具体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11月14~16日,由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汉水流域中上游文化遗产研究会主办的汉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举行。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康学院、湖北省社科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市社科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及汉中、安康等地的专家学者、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校内各相关院系单位的教师代表6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60余篇。一、专题报告简介陕西理工学院刘清河教授题为"汉水文化的内涵与精神"的专题报告,从不同层面阐释了汉水文化  相似文献   

13.
里耶秦简记载苍梧郡,证实史料中存在的事实。通过对楚苍梧郡范围考古材料分析,湘江中下游及耒水区域是楚苍梧郡核心区域。秦朝继承楚苍梧郡的区划范围,又在南部交界地带设置众多的城址,带有很强的军事功能,仅有少量的被这些军事城址拱卫的中心城,分别有郴县、耒阳、酃县等。秦苍梧郡中郴县、耒阳、酃县有可能为临时的战时机构所在地,起到防卫后方基地安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秦统一前,在故地设置内史(掌治京师,不与诸郡同列)、北地、陇西三郡.商鞅变法后,南灭蜀,置蜀郡、巴郡.至秦始皇灭六国,先后置三川、颖川(韩故地)、上郡、河东、东郡、砀郡(魏故地)、太原、上党、云中、邯郸、雁门、钜鹿、代郡(赵故地)、汉中、南郡、黔中、南阳、长沙、九江、泗水、薛郡、东海、楚郡(楚故地)、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东、辽西(燕故地)、琅琊、齐郡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西南地界多水。源出秦南小县宁强的汉水,于崇山峻岭间融汇黑河、褒水等十数条水系,折冲穿行于巍巍秦岭与界分秦蜀的大巴山、米仓山之间,在陕南大地冲刷出一方东西800公里,南北15公里的狭长盆地。此地处汉水中游,汉中由此得名。由于秦岭如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北方的寒风朔气,使得汉中终年受惠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极占天时地利。山仁水厚自育得物阜民丰,地理优越、物产丰饶的汉中,自公元前312年设郡以来,一直是历代兵家所重之地。 史载,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逼封汉王,辖汉中以制巴蜀,有谋士为观汉中风水,…  相似文献   

16.
郡:秦统一后,分天下为36郡,后增加为40郡;汉分为62郡;隋唐时改郡为州。  相似文献   

17.
郡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加到四十郡。汉代分为六十二郡。隋唐时改郡为州。  相似文献   

18.
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于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在陕西汉中(当时的南郑)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宝贵的八个月的戎马生活。在这里,诗人写了许多有价值的爱国诗作,足迹踏遍了汉中的山山水水,他视察军情,传递文书,有时亲自参加前线的战事,雄伟壮阔的南郑前线生活时时索绕在诗人脑际,成了他后半生创作的一个突出主题。可见汉中所经历的岁月对诗人后半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陆游在汉中生活的八个月中,曾到过今宁强、略阳、凤县、宝鸡、南郑、洋县、城固、西乡等县,那么他是否到过一水相连的安康(当时的金州)呢?史料未作任何记载,…  相似文献   

19.
三国时期,汉中因地处关中、巴蜀两大经济区域之间,道路汇集,地形险要,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利于驻兵镇守或向对方出击,所以是蜀魏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但是汉中对蜀魏双方的影响是不均等的,汉中之得失对蜀汉政权是生死攸关,而对曹魏则是“鸡肋”。蜀汉曾根据其对魏战略屡次调整汉中兵力配置。姜维在景耀元年放弃汉中外围,退守汉、乐二城,部署严重失误,促成了北线防御体系的崩溃和蜀汉的迅速灭亡。  相似文献   

20.
关中与汉中区域地理相邻,在秦、西汉时期,因经济发展的条件不同,两地民众的经济观念差异明显:关中商业发达,汉中地区则仅以农业为主。两地民众经济观念差异大的原因,主要在于两地的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商业风险等因素差异较大。此外,由于关中民众经济观念中投机性的特点,影响了两地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