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般沈从文的研究者都注意到沈从文有写湘西和都市的两幅笔墨,在研究中倾向于认为沈从文的这两幅笔墨刚好相对立,即他借批判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来讴歌以湘西为代表的乡土文明,并进而得出沈从文创作的反现代性特征和“向后看”的文艺创作心态。仔细探究沈从文的文学活动和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过:在童年时,他除了读一本“小书”,还读了一本“大书”。所谓这本大书,就是“用人事写成的”生活。另一方面,沈先生又用他如椽之笔写出湘西这本“大书”。因而有人说,沈从文的作品是一本社会百科全书,俨如展开一幅社会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不仅是以“自觉艺术家”、“山民艺术家”、“乡土作家”而蜚声文坛,而且还以“一个学贯中西、具有较高古今文化造诣的作家”而誉满中外。他特别擅长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祖国偏僻的一隅——湖南湘西地区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并且“对于农人与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以表达他对下层劳动人民所寄予的深切同情。沈从文先生以其优美、清新、自然的文笔,形成了“那一个”的独特民族艺术风格。《边城》就是他所精心描绘的一幅湘西风俗  相似文献   

4.
新西兰女作家路易曾经慨叹“中国有两座最美的小城”,其中一座就是那悠远的边城——凤凰古城。凤凰城以它的秀美与淳朴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更催生了京派作家沈从文的名作《边城》。其中的秀美山川和淳朴乡民交相辉映,作品中人物的欢乐和忧愁就仿佛一幅幅自然的风景风俗画,浓淡相宜,勾勒出最本真的人性美、人情美。沈从文曾经说过:“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连接,原是依赖文学的。人性的种种纠纷,与人性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来诠释启发的。”沈从文通常从他熟悉的世界着眼,展现凡人凡事的生活细节和朴素的人类情感,虽然没有宏大、深远的历史烟云,…  相似文献   

5.
读写百草园     
读写天2004.1老作家汪曾祺有一次同我谈起某些编辑改稿的事,很恼火。他说,现今有的编辑,不认真读书,想当然,还老喜欢拿笔“顺”别人的文章。他有一篇回忆沈从文的文章,就被编辑想当然地“顺”了一家伙,弄得他哭笑不得。如其中一句“沈从文的质朴来自于他的雕凿”。意为沈从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朴实自然的大家风范,是经过了一番极为艰苦的努力,在遣词用句上一丝不苟地精雕细凿以后的返璞归真。这句话到了编辑手上,就被立即断定“那是错的”!“质朴”怎么会来自于“雕凿”呢?于是大笔一挥,加上一个“不”字,变成“沈从文的质朴来自于他的不雕凿…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著名的多产作家.他笔下的湘西小说是一幅幅清淡的山水画,是一曲曲悠远的牧歌,浸润了作者的文化理想.分析沈从文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小说,我们可以观照他文化选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在他的作品里,毫不掩饰他对“乡下人”的称颂,对“城里人”的厌恶。本文考察了沈从文创作指向和艺术实践,解读他的“乡下人”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指出沈从文众多批评文字中有关“作家论”部分很有特色。阐析了他的文学批评以创作实践为出发点,感性直观地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观点落到实处。从对沈从文关于“海派”作家穆时英和“京派”作家冯文炳的评论就可以管窥沈从文文学批评的旨趣与风格。他的评论,不论亲疏,目光如炬;善用“横向比较”,一石二鸟。维护着文学的独立性、自足性和尊严。  相似文献   

9.
“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沈从文的理想中的人生,是他用《边城》演绎和诠释的人生态式。这种人生的构想基于他故乡真实的生活,同时渗透着理想化的生活构建,亦真亦幻,以清丽的文笔和优雅的意韵为我们展示出一幅陶渊明“桃花源”式的生活画卷,令人对那种寓言式的返朴归真的生活与人生充满无限的向往。小说《边城》的人生形式首先表现为“真”,人格的“真”。这种人格的真来源于自然之“真”。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既是故乡的缩影,又是他心中构想的优美的生活生态。他对恬美纯净的自然有…  相似文献   

10.
“生命”是研究沈从文小说的一把钥匙,沈从文小说的创作有中西生命文化的因子,同时,沈从文“地域”、“文化”的边缘身份也使他的作品与乡土的“生命”结缘。他的生命思维模式是,采取社会进程向后看, 把目光投注于“过去”(人类的童年),歌颂这种“人类的童年”的原始本真生命,生命道德提升向上、向前看的特殊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沈从文的艺术世界中,他是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都市世界、同时又以都市人的眼光打量“乡村世界”的。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沈从文的文化选择呈现出明显的两难性:他常尚乡土人性之“常”,却又无法阻止其之“变”;他认同现代化,却又对其影响表示“质疑”;他决意坚守“纯”文学阵地,却又渐渐从文坛“隐退”。因此,沈从文的文化选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尽管自称是“后五四”作家,沈从文时空上的不在场却没有阻碍“五四”想象的建构,“父权缺失”为他提供了接触“五四”的契机,随着空间的转换,他逐步生成了对于“五四”的想象,在此过程中沈从文也完成着自我身份认同,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与文学观。沈从文的“五四”想象源于“五四”,却并不是对“五四”的全盘接受,独立思考意识为沈从文在经历和发现“五四”时提供了辩证思考的空间,避免了“预设自我”的理论陷阱。沈从文亲身体验着“五四”,自觉承继着“五四”,而这都是以“五四”想象一以贯之的,沈从文又在此中超越着“五四”。  相似文献   

13.
《边城》是沈从文“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小说中的“茶峒”风光秀丽、人性纯美,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构成了沈从文的“理想国”。沈从文的笔何以能表现出如许的美(美丽的人、美丽的景、美丽的事和美丽的人性、人情)呢?沈从文又何以会借《边城》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呢?关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是:一、抒写“乡下人”的乡愁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从那个充满质朴人性、富有诗意甚至带有原始情调的湘西走向大都市。他带着追求健康、向上人性的“梦”离开了家乡,而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让他失望。他在“窄而霉”书斋里努力地创作,可…  相似文献   

14.
与同时代大部分作家急切呼吁现代性不同,沈从文从一开始就对现代性表示了“不满”,这来自于他在现代都市中痛苦、屈辱的经历。这种经历,使身处都市的沈从文很自然地怀念他熟悉的家乡———湘西。在回忆中,湘西被美化了,而美化了的湘西更映衬出现代都市文明的丑陋。所以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城乡对照的心理结构。他要用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健康、自然,来对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他的现代性诉求是通过“不满”而“救赎”的路径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解放后沉默了许多年,在历史博物馆默默无闻地做着登记、保管文物的工作。每当有人去看他,沈从文往往显得很热情,说起他发现、保管的心爱文物,则如数家珍。但问及“可还在写作”时,沈从文“三缄其口”。这种微妙的局势,自然被编辑们发现了。他们知道,那阵子要请沈从文重新拿起笔来是很难的事。1956-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双百方针,中宣部长陆定一发表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长文,文艺界自然要努力贯彻。主管文艺界的周扬一再“耳提面命”中国作家协会各刊物的负责人,要“请动”多年搁笔的老作家写稿。严文井早在30年代,就在沈从文…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初期,“乡土文学”向“寻根文学”的衍化过程中,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往往被看作是最富“乡土情结”的文学,它交织着几种意识:乡土意识、现代意识和忧患意识。他的一系列取材于沅水流域的作品,构筑了一个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为原始、半原始的封建宗法社会向“现代”过渡,留下了一幅清新的图画,《边城》和《长河》就是代表作。作为一种作品的特征,沈从文的“乡土意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植根于中国先秦时期,荆楚地区的南少数民族的巫鬼文化。由于沈从文与苗族的血缘关系和他颇传奇色彩的经历,他着力发掘那些未被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所污染的人情和未被扭曲的人性。沈从文说:“我们家乡所在的地方,那是‘五溪蛮’所在的地方,这个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为都市中生长的人看不上眼的。假若一种近于野兽纯厚的个性就是一种原始民族精力的储蓄;……我们也正不必以生长到这个朴野边僻的地方为羞耻。”①五荒八蛮,古朴的民风世俗与边陲山村的人情美、人性美构成沈  相似文献   

17.
试论沈从文自我定位对其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论上说,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他者”)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的批判,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上说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 ,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 (“他者” )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 )的批判 ,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 ,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 ,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时间意识与死亡意识相生相成,构成沈从文“生命哲学”的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他认为时间的魔力巨大,能消融生命,能治疗痛苦,还能造就创作;他的时间意识停留在“过去”,具有“过去式”、“静态化”与“突变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是位多产作家。他的散文比起他的小说,更能表现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沈从文的散文精品当数《湘行散记》、《湘西》两本书。栩栩如生的人物、真实的历史感受、幽妙舒放的意境、深沉隽永的探讨,犹如一幅幅风俗画,展示了湘西独特的风貌。他的作品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后来的湘籍和非湘籍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