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6、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1916年陶行知用英文撰写的教育专著中第一次使用"现代教育者"(Modern education)和现代教育学(Modern Pedagogy)两个现代术语。1925年,他和他的同事在《Education The China 1924》中第一次使用"现代化"(Modernizing)这第三个现代术语。他是中国最早使用"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上接本刊2009年第1期) (三)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著名汉学家、哲学家布洛夫在其名著《中国现代哲学》“关于中国三次哲学论战”一章中,详尽地评介了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的全过程以及他对论战双方的看法。他说:这个问题,首先是由郭月争在一篇文章里提出的。1958年,郭月争在《哲学研究》第一期发表文章,文章里写道:有些哲学家几乎不采用“思维与存在同一性”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3.
"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语出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中《生活教育现代化》一节。陶行知是中国最早使用"现代化"词语的人之一。1925年他和他的同事在《Education The China 1924》中第一次使用"现代化"一词。同年十月,陶行知在《〈新教育评论〉创刊缘起》中涉及到现代生活与现代教育。他说,"这个国家如果是现代的国家,如果是现代世界的一个国家,那么他的教育,便不能不顺应着时代和世界的教育趋势,而随伴着竞进。"1931年1月晓庄学校举行全国乡村教师讨论会,陶行知在会上首次提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1891—1946)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卓有成效的教育家 ,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 ,提出生活教育理论 ,享誉海内外 ,被称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整个求学过程主要是在教会学校里度过的 ,但作为未来教育家的陶行知 ,却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族性和平民性。这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处处得到了体现。陶行知的教育生涯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高等教育为主要阵地 ,推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时间为1917年—1923年。第二阶段提倡平民教育 ,既反对“土八股”又反对“洋八股” ,时间是1923年—1926年。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5.
自1998年上半年起,作为对“远距离教育”这个术语的代替,曾经在中国大陆地区极小范围内使用的“远程教育”一词突然不胜而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几成燎原之势。译名或术语之争是一个学术性问题,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和“科学、规范。准确”的原则,本文将探讨以上两个术语的概念与语言结构,提出理性的选择,并进而就译名与术语的科学性与审定工作提出一些基本的原则。一、问题的提出distanceeducation(远距离教育)是一个从国外弓1进的概念和术语,其变体包括distanceteaching(远距离教学)和distancelearning(远距离学习)。作为…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1891—1946),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为职教社“特别社员”。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在改进社内设职业教育组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协作调查研究、指导改进职业教育。1923年与晏阳初等发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从事平民教育。陶行知一生很关心职业教育,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先驱,也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最早倡导者之一。在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孕育和发展过程中,最早引起他关注的是与国计民生关系最密切的职业教育。陶行知一生亲自创办了晓庄师…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命题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参照世纪之交的国际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向,试图从现代教育理论的教育本体论、教育主体论和教育方法论三个层面,对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中的现代教育思想命题进行解构和重构,由此揭示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所体现的当代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向,进而,为建构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提供借鉴和启示。命题一:“生活即教育”——现代教育本体论的回归迄今为止,在传统教育思想中,对人类教育现象的探究是从教育本质论(教育是什么)开始的,对于教育本体论(教育是怎样可能的)是存而不论的。对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命题的研…  相似文献   

8.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正规教育中,环境教育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环境教育”这一术语是1920年苏格兰植物学家PatrickGeddes(1854~1933年)首次将“环境”与“教育”两词并列使用后才出现的。而国际上则是在1948年巴黎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正式使用它的。英国可谓是世界上环境教育工作开展得比较成功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环境教育”一词在英国第一次使用并受到重视始于1965年,其标志是英国高等学校的研究领域开始涉及环境教育研究;到了1971年,环境教育就开始走入初级与高级中学的教学中,并且英国…  相似文献   

9.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必须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树立客观、全面、科学、创新的现代高教观念是高职教育走向现代化的第一要求。1.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教育分为七个等级,并将大学教育分为学术性为主的(5A)教育和技术性为主的(5B)教育。“标准分类”中对5A的描述为:“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目的是进入高级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党和政府首次正式提出了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在这里“四个现代化”已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向度的发展,表明党和人民对中国发展目标的认识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邓小平对中国发展目标作出了新的概括。1979年他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  相似文献   

11.
奥运史上的“中国第一”△第一个接到奥运会邀请书的是中国的光绪皇帝(1896年),因慈太后及其幕僚不懂“田径”一词的涵义而未参加。△第一个奥运会中的中国委员是王正延(192年),他曾是中国驻美大使。△第一次派3人参加第10届洛杉矶夏季奥运会,是1932...  相似文献   

12.
“教育科学”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然而,很少有人探究这一术语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其实,在西文中,教育科学有单数与复数之分,两者的内含相差甚大,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法语国家的教育文献之中。本文拟以法国为例(旁及英语国家),贼“教育科学”这一术语进行粗浅的辨析。在法语国家,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使用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SciencesdeL’education),”然而,这一术语又是从单数形式的“教育科学”(SciencedeL’education)”发展而来的,后者又与至今仍有人使用的“教育学(Pedagogie)”关系密切。法国的师范院…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以来,儿童诗经历了两个较大的繁荣,涌现了一大批诗人和许多可读可诵的诗作,实现了两次儿童文学观的转变:第一次转变(八十年代)--从“教育”到“艺术”,第二次转变(九十年代)--从“学术”到“本位”。两次转变摆脱了儿童文学教育工具论的束缚使儿童文学走向了真正现代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今日教育》2014,(12):10-13
现代信息技术在转变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变革教学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世界现代化历史上三次后进国追赶先进国的成功范例表明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导。 2 1世纪前 2 0年 ,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是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未来 5 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构想是 :坚持“人力资源是中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的战略选择 ,通过制度创新 ,分三个阶段实现教育的“三步跨越”和人力资源的“两次提升”的战略目标 ,将我国从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相似文献   

16.
周作宇 《中国德育》2015,(20):43-4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面,确定的一个目标是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怎么才能够把教育现代化目标和每个个体生活、工作结合在一起呢?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政策制定者、决策者关心的,也涉及我们每个人。就这个问题,我想就“现代人的教育意蕴”这个主题,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现代人的教育意蕴,核心词是现代人,教育意蕴主要是把现代人与教育结合在一起,做一个总体考察。  相似文献   

17.
所谓“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等。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进程”指的是人类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过程。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二战战败后又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成功进入知识化时代。在这当中,两次教育改革起了重大作用。那么,这两次教育改革又是如何成功地促进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的呢?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作用呢?本文将从两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入手,分析其基本特性及其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为了能简单地论述问题,我们先设定三组关键字。第一组是两个“R”(Restoration & Reform);第二组是两个“C”(Control & Competition);第三组是两个“E”(Equality &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8.
陈鹤琴在学前教育现代化探索中,始终致力于解决中国自己的幼儿教育问题。他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做人"核心,确立培养现代中国人的幼教目标;采取实验(实践)—提出理论—再实验(再实践)的研究路径,建立中国自己的幼儿教育体系,为当代学前教育现代化破解古今传统与中外文化的冲突与矛盾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19.
<正>过去近20年,芬兰学生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每三年开展的PISA测试中,科学素养成绩一直非常出色,常年稳居OECD国家前三——2000年排名第三,2003年、2006年、2009年三次蝉联第一,2012年排名第二,2015年、2018年排名第三。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雅里·拉沃宁(Jari Lavonen)教授曾从“学”与“教”两方面指出了芬兰科学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学的过程中,重视实践性、探究性学习,通过实验和调查探索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20.
这是来自上海西部城乡结合地区的一个数学教改实验报告。这项实验从1977年到2022年,走过了中国社会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到教育现代化的40余年历程。实验早期,构建“调查—筛选—实验—推广”的实践研究方法体系,找到了一条在常见教育条件下普遍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总结了学生在变式体验中学习、教师在教改行动中成长等“教学相长”的中国经验;实验后期,注重能力与素养目标,致力于开发“大数据执果溯因”实证方法,基于大样本测试与长周期抽样分析,通过临床观察与证据推理,找出提升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由此取得实效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整个报告,是老一辈师长、过渡代中坚力量和大批后辈才俊三代人“咬定青山不放松”顽强拼搏的实践结晶。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低处起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1977—1992年);2.领会优先,突破高认知瓶颈(1992—2007年);3.完善教研,推进探究与创造(2007—202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