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读到一篇关于“概念公开课”的文章:作者由“概念车”想到了“概念公开课”,认为应该给“华而不实”的公开课留一席之地,因为“概念公开课”可以“展示任课教师或教育科研团队新颖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模式、超前的教学理念”。笔者感佩作者的前卫思想。但不敢苟同其观点,兹冒昧写了如下乱语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2.
近日读到一篇关于“概念公开课”的文章:作者由“概念车”想到了“概念公开课”,认为应该给“华而不实”的公开课留一席之地,因为“概念公开课”它可以“展示任课教师或教育科研团队新颖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模式、超前的教学理念”。笔者感佩作者的前卫思想,但不敢苟同其观点。兹冒昧写了如下乱语与读者商榷。  相似文献   

3.
近日读到一篇关于“概念公开课”的文章:作者由“概念车”想到了“概念公开课”,认为应该给“华而不实”的公开课留一席之地,因为“概念公开课”可以“展示任课教师或教育科研团队新颖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模式、超前的教学理念”。笔者感佩作者的前卫思想。但不敢苟同其观点,兹冒昧写了如下乱语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4.
成旭梅 《师道》2010,(12):23-25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快速流通的实现与课改的大力推行,公开课成为教育沟通与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流行方式。而作为一种公众品鉴的对象,公开课之“公开”成为了热议的焦点:公开课到底要“公开”什么?怎么公开才不悖离教育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5.
每当我自己讲公开课或者听别人讲公开课时,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即:一、新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念新———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  相似文献   

6.
在面对教育有话要说的今天,“公开课”是一个跨越学术边界,但却引人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对于公开课的质疑、非议乃至批判不时见诸报端,至今还在延续。但是,公开课不以人们的好恶而存亡,只要有教育,公开课就不会“谢幕”;只要有公开课,人们就会对它有话要说。过去,因为公开课存在“做秀”、“造假”现象,所以人们对公开课情绪化的责难多于理性的呵护。要让公开课重塑形象,成为课堂改革与创新的“先锋”,需要通过理智而公正的讨论,需要在认识上给公开课合理定位,在操作上为公开课“出谋划策”。因此,封存公开课“做秀”的记忆,结束公开课“打假”的话题,开始公开课“建设”的讨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意上公开课,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他所执教的一次公开课《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在写给他的信中却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相反,他所执教的另一次公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这堂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8.
邓信月 《今日教育》2007,(1S):40-40
老师们都渴望欣赏优秀教师执教的公开课.希望通过公开课获取教育智慧。但老师们在听课后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要是每节课都这么上.学困生会越来越多.谈何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其实.教师们的感叹含着一个明显的意思:公开课缺“实”。叶澜教授提出了好课应该“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五实观”。“扎实”。就是有意义;“充实”,就是有效率;“丰实”,就是有生成性;“平实”,就是有常态性:  相似文献   

9.
近日读到一篇关于“概念公开课”的文章,作者由“概念车”想到了“概念公开课”,认为应该给“华而不实”的公开课留一席之地,因为“概念公开课”它可以“展示任课教师或教育科研团队新颖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模式、超前的教学理念”。笔者感佩作者的前卫思想,但不敢苟同其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在面对教育有话要说的今天,“公开课”是一个跨越学术边界,但却引人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对于公开课的质疑、非议乃至批判不时见诸报端,至今还在延续。但是,公开课不以人们的好恶而存亡,只要有教育,公开课就不会“谢幕”;只要有公开课,人们就会对它有话要说,过去,因为公开课存在“做秀”、“造假”现象,所以人们对公开课情绪化的责难多于理性的呵护。[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把公开课解读为一种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方式,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视角。因此,应该充分挖掘公开课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公开课的表演性.运用教育智慧将其转化为教育能量和教育资源;教师在公开课上要科学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公开课的“缺憾”是教师反思实践的起点;公开课也要体现师德发展和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很长时间以来,批驳优质课、示范课等各类公开课的文章不时见诸报刊,什么“作秀”“表演”“腐败”,不一而足,公开课似乎成了教育内部的“过街老鼠”。难道公开课真的那么惹人嫌、讨人厌吗?不,绝对不是的。今天,我就要为公开课说几句公道话,还公开课一个清白!打造听课教师专业成  相似文献   

13.
我把“借班上课”的公开课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性的真实的公开课,一类是表演性的弄虚作假的“公开课”。为了表述简洁,我把后一类“公开课”加上引号——迄今为止我所抨击的都是这样的“公开课”。而对前一类公开课,我并不反对。  相似文献   

14.
“常规课”是一个不被人过多关注的领域,与之大相径庭的是“公开课”。在教改的春风里,“公开课”更是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公开课”这个耳熟能详的通用课例已成为全体教育人士交流、研讨、进步的阶梯。  相似文献   

15.
近一时期,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讨论课”成了热门话题,在公开课上讨论教学法也为授课教师普遍采用,而传统的“讲授法”受到了不应有的歧视。其实,讲授法运用得当,同样能给学生以启发。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综合运用才是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中小学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歧视学生的现象。这种“教育歧视”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名次歧视每次考试,特别是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后,不少学校总要列出班名次、校名次,张榜公布,榜上最后几名有时还要用红笔勾上“红椅子”以示垫...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法》规定:学生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对“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然而,在许多中小学校,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突出表现为“校园歧视”。遗憾的是“校园歧视”现象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其表现主要有: 学校歧视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便按成绩的好坏,被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差生,而“优等生”则理所当然地优先加入少先队、当学生干部……,“差生”则几乎与这些“荣誉”无缘。到了中学,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将学生按考试成绩…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公开课已成了一种时尚。要学习、要观摩,便要听公开课;要探讨、要提高,便要上公开课。可以说,公开课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那么,小学生喜欢公开课吗?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吧:一、“公开课给我一种神秘感。”在公开课中,有许多新面孔的出现:新环境、新老师、新设备……新颖的设计、巧妙的构思、精彩的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这无疑暗合了天真活泼的小学生的心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神秘感,让他们十分喜爱公开课。  相似文献   

19.
“生本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曾著文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公开课病”:“许多所谓的公开课都是预演过的课。这样的课必然是没有学生的实际参与的,学生这时候成了演戏者,成了学校或教师的绿叶。”  相似文献   

20.
三、上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我们就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如果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对于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许多教师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