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前提,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从三个方面入手: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做到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发展其创新思维;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作为“思维体操”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表  相似文献   

4.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开放教学环境,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教学中,开放教学环境,实行情感教学、愉快教学,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愉悦、宽松、自由和平等,可以使学生产生创造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5.
季本华 《教育》2015,(2):3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课题。而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首先就是要打造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设法打开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心理枷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要允许每个学生有不同意见,而且要肯定学生的创新思想,真正做到开放的、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6.
马丽 《教师》2013,(6):72-72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加强"四基"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训练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从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创新思维;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创新动机;重视实践操作和生活实际,激发创新潜能;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四个方面,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陈章文 《考试周刊》2013,(71):59-59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提倡学生质疑好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加强“四基”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训练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全程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课堂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使学生敢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艾师荣 《成才之路》2010,(21):12-12
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能形成创新的教学环境。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在化学课堂中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先决条件。而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构建创新环境。扶持创新意识。为了培养化学课堂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发展其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仅就小语教学中,如何营造氛围、鼓励发现、强化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谈一些做法和体会。一、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人际关系的平等,为人处事的民主作风,是当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也是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才能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合作交流的…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的教学手段,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具体做法:创设有利于在语言文字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氛围;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其思维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4.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成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优化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提到了重要地位。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着力于教学艺术的研究,让课堂充满创新彖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创新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心理状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氛围主要表现为:民主、平等、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广泛参与的学习氛围;增强勇气、自信心的活动氛围。心理学家罗斯认为: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儿童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压抑、  相似文献   

16.
1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日常教学中,要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想象,勇于展开讨论。首先,要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宽松氛围、建立民主的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自然、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种氛围里,学  相似文献   

17.
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这一氛围的营造,必须以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交往中,思维能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从而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  相似文献   

18.
一、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创新平台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行动.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00-102页)时,在多媒体展示"太阳升起"过程中,引出数学问题:"直线和圆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观看太阳的升起过程,结合教师所提问题,引发自主思考探索,让他们处于兴奋和积极思维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一个想象空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创新"思想的幼芽在学生的心灵中萌发.  相似文献   

19.
<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本能,问题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实验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在"平等"中孕育创新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另  相似文献   

20.
张忠义 《山东教育》2003,(11):35-35
“‘为什么’也是成功之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参观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时指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问题作为思维的发动机,是创新的起点,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重要课题。现将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整理成文,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倡导教学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具有世界上最大丰富和主动性的生命”(叶澜),与学生平等相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