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苏轼明确指出王维的山水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张岱对此提出了质疑,当然历代也不乏苏轼的支持者。其实,争论的双方都没有事先界定物质画与想象画,也混同了“有画”与“可画”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雪里有无芭蕉,似乎成为坛的一件公案。而这公案乃是由宋人沈括挑起的。其《梦溪笔谈》卷17云: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卧雪图》,有雪中巴蕉,此难与俗人道也。此说既出,宋人流传甚广,后人亦多宗之。明人都穆《寓意编》、清人王士祯《池北偶谈》都有这方面的谈论。类似的意见,本质上认为是画家“只取兴会神到”,“不可以形器求”。  相似文献   

3.
音乐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红帽》一课是歌表演。歌曲《小红帽》教唱完毕,准备进行下一项歌表演。正在这时候,我发现许小权同学正趴在那儿画什么。我走过去夺过画纸,想训他一顿。可是,当看到他那充满灵气的画———把小红帽挎着篮子走路的形象画得惟妙惟肖时,我突然改变了想法: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长和兴趣,何不因势利导,让他在音乐课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将画融合到音乐中?于是,我拿起他的画向大家展示:“许小权同学画的小红帽好不好?”同学们说:“好。”我接着说:“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地表现歌曲。可以编…  相似文献   

4.
一般地说“形”是指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是指对象的精神、气质。世界绘画几乎毫无例外都是从追求形似开始的,这是绘画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中国传统绘画就是按照这个规律发展的。相传三国时画家曹不兴为孙权画画,一不小心将一滴墨汁滴到画绢上,画家急中生智,把误滴的墨汁画成一只跃跃欲飞的小苍蝇。孙权看了此画以为是真苍蝇,用袖子去赶拂它,不料画上苍蝇一动不动。孙权细看才知是一只画出来的苍蝇,因而感叹曹不兴乃画中圣人。这个传说,虽说有些夸张成分,但也说明了中国绘画古时是以酷似原形为高超。这也是绘画初始阶段的必…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有关传统人画的研究中,往往是谈形式的多,论内涵的少,这极不利于对人画的全面认识,也不利于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其实,人画的本质和灵魂只有从人画家的身上才能找到它的根源,尤其是人画家深厚的学养和举世高标的人格魅力,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人、学的人精神和审美理想,也造就了人画所特有的超逸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要求作品具有写意性及意的表达,普遍的观点是只有写意画才有“意”,而工笔画无“意”,其实工笔画亦有其“意”,并有着其画种独特的构意方式。  相似文献   

7.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兴化县人,公元1693年出生在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乾隆元年中进士,一生经历了卖画、做官、再卖画的曲折道路,终年七十三岁,板桥撞长诗、词、书、画、篆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诗、词皆别调”,书法自称“六分半书”,画兰、竹“尽脱时习”,问画山水、花鸟、鱼虫“亦非凡手所能”。当时扬州聚集着“领异标新”的画家金农、板桥等人,世称“扬州八怪”。他们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的画风,在中国文学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板桥以其“怪”和“绝”知名于世,本文将从其曼怪”的内涵和“绝”的效应两个方面予以探讨,从而勾勒出他的人格风貌与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对韩幹的鞍马画多有褒义之词,然杜甫却言"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韩幹的"肥马"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与个人因素,文章从移情入画、守护与拓进、"尚肉"三点对韩幹鞍马画之"肥"发表见解.  相似文献   

9.
“画中有诗”是研究诗画关系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然而与之相关的论述实在罕见。“画中有诗”的具体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物故事画犹如叙事诗,画面可以再现历史内容;二是山水画犹如山水诗,山水诗、画的意境是十分相近的;三是寓意画犹如寓意诗,画中寓意增强了绘画的审美功能,这种画风已经成了绘画的主流。“画中有诗”是没有争议的,然而画中之诗是否能被观画者品出来,这与个人的艺术修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徐德湖 《现代语文》2006,(2):125-125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初见三味书屋书房时写道:“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三味书屋”匾下缘何画鹿呢?  相似文献   

11.
由于造型艺术本身的形象性特点,学校美术课的教学主要靠直观当堂画给学生看,教师画得好,就是教得好。于是,派生了“以示范画代教”的绘画教学观。在教学中,画与教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主次关系,而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里的“画”,实指美术教学中依照直观性原则而实施的课堂示范,这种示范,生动、具体、形象、直观,起着“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在以形象性为其主要特征的造型艺术课中,自然极为重要。可是,它毕竟只是“教”的一部分,是包含于众多教法中的一种。如果以绘画示范来代替课堂教学的全部,甚至用它贬低、反对其他教…  相似文献   

12.
郑板桥有这么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竹40年,在艺术实践中也探索了40年,终于悟出了艺术的真谛。语文课就如画竹,要"减肥""瘦身",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  相似文献   

13.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相传他画过一幅<百鸟归巢图>,明朝时,为一胡姓员外购得.因画上没有题款,胡员外便请当时颇有名气的小才子伦文叙为这幅画题诗.伦文叙十分喜爱苏东坡的这幅画,诗兴大发,当即题诗一首:  相似文献   

14.
"目识心记"是中国画在艺术造型上,对客观自然观察认识的一种特殊方法,它在中国画教学的基础训练中作用不可忽视,要通过速写、默写等有意识的教学训练,使学生对中国画的传统有深入的认识和领会,使中国画在兼容西画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史画"创作是一个源远流长、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宋代以前,以人物为核心的绘画,包括描绘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和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历史人物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只是随着山水、花鸟画的兴盛,"历史画"在元、明、清三代发生了流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山水画的合流,影响了"历史画"的独立发展.至于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大量出现的帝王"纪功画卷",则只是一种异变了的"历史画".中国古代的"历史画"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借鉴,中国古代"历史画"发展的历史在很多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垂诫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如此"妙手"     
任湛轩 《初中生》2005,(16):36-37
[文题:看图作文:以上面的漫画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棵死树,或许没人想看,但要是到了画家的画里,应该会有一些观众,也值得几两"银子".如果在名画家的画里,死树变成一棵生机勃勃的树,那这画一定价值连城.然而,死树还是死树,真实的情况是无法改变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画中,"留白"是常见的一种构图方法,能营造画的意境,使画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其实,"留白"手法不仅仅在中国画中有独特地位,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这种手法也有妙用之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美术学科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而小学美术课程学科本身的特点,就给学...  相似文献   

18.
文人画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近年来兴起的新文人画风,更是众说纷纭。文人画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发展历程,有着鲜明的特性。而上个世纪产生的所谓“新文人画”与之相比,完全不具备这些明显的特性,所以从根本上讲新文人画不再是文人画。新文人画家不应一味的追求文人之画,而是应在继承传统中开辟中国画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彩画很讲究意境的营造,意境的深浅雅俗决定了作品品位的高低优劣。要营造好意境,从表层看,要求画掌握好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从深层看,更强调面要有诗人的情怀以及洞悉生活、领悟造化的素养。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是中国画“危机论”的始作俑者,其后,对中国画前途命运的审判是众说纷纭:有些人对康有为的判断是深有同感,甚至把其升级到“中国画已经走进穷途末路”,作为一个画种,将要被时代所抛弃;也有另外一些人对此持反对态度,抓住中国画抒情性的特点,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