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认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以实践性知识、操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职业教育教学有着较高的契合性,对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职业教育具身教学提倡“身心一体”感觉统合的深度教学方式,强化教学主体间“身心互动”的“具身交往”过程,突出“真实”环境下实践性知识的具身表征与传递。为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可采取基于身心感官功能,创设具身学习环境;加深专业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具身反思能力提升;围绕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构建职业教育具身教学实践共同体;关注具身实践学习表现,强化过程性体验评价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存在着浅表化、形式化、短视化等问题,理解与实践“深度学习”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振大学生学习力的有效途径。“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的知识建构,但“知识建构”与传统教育观中的“知识传授”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分别站在“教”与“学”立场的两种对大学生学习的不同阐述。大学教师应充分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探寻一条指向学生深度学习中知识建构的教学路径:以知识传授作为教育的重要根基与关键目标;“全景式”呈现知识,引发学生的具身学习;挖掘知识的负载价值,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当下“课程思政”学习中“知、情、意、行”严重脱节的问题,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提出“具身”式“课程思政”概念,强调“身体”亲历参与在“课程思政”学习中的回归,涉及知识、感受、动机及行为“四维”系统。基于“具身”式“课程思政”学习的内涵,论证“具身”教学对学生“知、情、意、行”改变的重要价值,重构“四维”和谐统一的实现路径“。知”是基础,汲取“知技价值”认知“;情”是核心,点燃“知技报国”之情“;意”是动力,砥砺“知技报国”之志“;行”是落脚点,力“知技报国”之行。四者和谐统一,形成螺旋上升轨迹,从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减负增效”是教育界的共识,高效的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阵地。笔者在教学中,从以生为本出发,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获取化:学信息的能力、知识延伸的学习能力、理解分析的能力和循序渐近的发展学习能力,努力促进学生近效和远效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教学中,陈述性知识虽是教学的基础,但学生对历史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才是历史教育的根本。学生在学习和获得程序性知识时,不能仅靠老师的口传身授,还必须亲自实践并反复训练。程序性知识的特点及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的规律,规定着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再谈教师角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向创新性学习转变,教育教学任务由传授知识向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转变,要求教师角色也必须相应地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认识与定位。教师作为“指导者”,必须具备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作为“经师”,必须学高为师;教师作为“人师”,必须“身正示范”。  相似文献   

7.
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学习、理解数学知识,其本质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具身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可基于人民币学习内容设计“欢乐购物街”长程活动,精准实现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可通过前置学习、具身体验、具身评价三大实施策略,改进活动路径,优化主题活动,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8.
具身教学是具身认知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延展与应用,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身心一体”与“主客融合”,关注学生个体的过程性身体体验,旨在以身体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是一种“事件性”教学,实现了对“二元论”的悖离。具身教学在于通过“具身交互”培养主体的人,通过“身心融通”培养完整的人,通过“知行合一”培养践行的人;通过“开放生成”培养个性的人。具身教学的生成进路在于认知理论的基础性置换与教师教学信念的培植,并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以“具身”思想为引导合理开发和应用教学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主体的情感和身发展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心理需要的关注.忽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要么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要么又变成“师问生答”的“满堂问”,究其实质,在阅读观上都反映出以知识为本  相似文献   

10.
在智能时代,人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善假于物”层面,去剖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发展。转“识”成“智”光靠技术不行,只有具身性的体悟才能使人由“技”入“道”。具身性多模态互动有利于打破教育实践中身体的沉默,充分调动视、听、触等感官辅助教育发展;具身性默会能力有益于促成理解性学习,帮助学生获得内化的知识素养;对具身主体性的关注将切实助力因材施教,使教学摆脱抽象、标准化的视域,更加人性化;具身化学习“场”将推动人们复归生活世界,赋能身体感知和意义构建的整合性学习。具身视角由此避免人们“只见技术不见人”的智能技术应用取向,回归教学育人的本真。  相似文献   

11.
沉浸式教学顺应了智能时代“境身合一”的主体性学习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广泛欢迎。沉浸式教学的特征是情境性、具身性和交互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沉浸式教学,有助于创设主体“在场”的教学情境,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以情理交融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悟理解,综合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挖掘情境资源,有效运用现代智能技术,帮助学生沉浸于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2.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致力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量感”是核心素养之一。具身学习着重于身心一体,从而实现大脑与环境及身体的互动生成,学生的量感培养离不开丰富的具身体验,而具身学习贴合量感培养的切实需求,通过情境具象化、体验具身化、操作具体化等具身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测量活动中提升“量”的认知、增强应用意识,并逐步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13.
具身认知理论为美术教学文化理解素养指明了实践方向,在具身认知理论下,美术教学围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与知识迁移进行创新。本文以民居花窗为例,从“具身体验,融身于境,联结文化认知”“具身探究,寄身于情,积淀文化理解”“具身实践,离身于心,传承文化精神”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美术探究教学活动中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要求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动手实践。具身认知理论提倡身心融合的认知方式,通过构建具身学习情境、设计具身学习活动来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文章以人教版教材(2019年版)必修第一册“土壤”一节为例,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依托土壤采样、课堂实验、角色扮演、模型制作等具身活动,加强知识内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冯玫 《天津教育》2023,(30):128-130
<正>新课标将学生核心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重点,对教师提出“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教学要求,驱使着教师实现由低阶思维活动到高阶思维活动、由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教学转变,将课堂教学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而结构化教学是一种通过回顾、提炼和反思来推进知识的结构化,教会学生如何整理碎片化知识和建构完整知识体系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学中,指向深度学习的结构化教学更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思维的联动,教师需要跳出“灌输”“填鸭”的知识教学误区,学生要摆脱“被动”“强制”的知识学习困境,  相似文献   

16.
深度学习视域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的深度参与、教师科学引导,以最终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目标。该模式应用于“食品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前线上自主理解学习、实验课堂实现知识内化、课后拓展学习三个教学环节,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迁移应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大概念视角,围绕学生的学习路径设计教学,针对“弧度制”一课,尝试采用“三序融合,问题导学”的方法进行学习过程的设计,探索实现单位制构建“为学而教”的基本教学策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理解知识的心理过程,使知识序、认知序自然融合为学生的学习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相似文献   

18.
身心对立的哲学思想引发了客观性知识、封闭性学习以及灌输式教育理念,进而衍生出基础教育过重的学业负担。具身认知强调人脑植于身体、身体融入环境,凸现了身心合一、人境相融以及交互主体的理论主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基础教育通过转变客观化知识观以彰显教学的身心关怀、打造具身情境以塑造开放式学习、转变灌输式教学以实现对话式教学,从而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相似文献   

19.
具身学习是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理念,强调身体参与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身心一体化学习。本文分析了具身认知理论的历史发展和教学价值,并依托具体的语文教学实例,分别从戏剧化教学、探究式教学、实证式教学等三个方面,发掘具身学习应用的案例,以重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体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学习实践是指在历史文化符号和生活经验知识指引下,学生亲历的身心共在、内外协调的能动活动,既包括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简约重演,亦包含对知识理论规律的迁移应用。根据功能轴心和培养重点的差异,可分为重在培育“思”与“言”的“心主—身辅”的实践,以及重在培育“感”与“行”的“身主—心辅”的实践。学习实践有效开展的前提是知识类型与实践方式的对应:思维语言方法性、抽象性和事实性符号知识,与他人言语交往和与自身精神交往的经验知识,宜用“心主—身辅”的实践;行为操作说明类、价值类和写实类符号知识,与他者动作交往和与自然接触交往的经验知识,宜用“身主—心辅”的实践。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体验时,既要强调实践方式的适配性,亦要突出实践主题的综合性,帮助学生通过多元学习实践的关联互动,超越符号识记的桎梏,走向核心素养的全面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