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论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的史前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前的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地处两大化区的交界地带,其化特征既受到东北化区的影响,又受到海岱化区的影响,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化面貌。相对来说,辽东半岛南部地区与山东半岛的联系更为密切,两地从公元前4500年左右就开始了化上的交流。这种化上的交流随着化的演化不断加强,到公元前2600年左右,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已成为海岱化区的一个化小区。辽东半岛南部地区与山东半岛地区的化交流不仅促进了该地史前化的形成,而且对历史时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如果把历史上的东北分为二个文化区域的话,南北的分界线就在松辽分水岭。燕国、秦朝、汉朝、明朝都修长城,长城成为南北文化区域的界限,而长城就在松辽分水岭上;辽、金、元时期不修长城,实际上南北文化区域的界限也在松辽分水岭上。什么原因导致修长城和不修长城南北文化区域的界限都在松辽分水岭上?地理环境是个重要因素。因为松辽分水岭南部的人口主要为移民,来自中原的移民要寻找与家乡相似的环境,而松辽分水岭以南恰好符合这个条件。同时社会因素,来自南部的人口压力和北部部族力量的"顶托"也是维持这条分界的重要原因。清朝中期,来自南部压力加大,来自北部部族"顶托"力量的消失,移民向北推进,东北文化区域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文化变迁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化变迁的研究,其研究视野及内容主要包括民族文化变迁、地域或社区文化变迁、着眼于发展的文化变迁、史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文化变迁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国外文化变迁等,研究成果颇丰。但研究中在理论建树、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与内容、学科知识运用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史的课程内容,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是从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2011版课标”中国古代史内容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5.
《河西学院学报》2015,(4):29-35
探索历史时期特定区域的药材分布与特点是历史药材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药材产地之分布变迁主要是通过药材品种和道地药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损益和变化体现出来。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蕴含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基于此,文章拟从唐至清代黑河流域药材资源分布和变迁等方面着手,探讨七世纪至十九世纪西北干旱区中药材资源的分布与变迁趋势。  相似文献   

6.
通过历史考察认为,在总体性社会时期村干部是政府代理人,在过渡时期演变为村民代理人,在乡政村治时期异化为谋利型代理人。农村制度变迁影响了村干部角色的演变,不同方式的制度变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干部角色的走向。今后农村制度变迁必须考虑其可能对村干部思想与行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自上世纪初传入赫章县兴发乡新营村以来,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该村的传播经历了快速传入时期、低迷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的历史变迁,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汉中和安康地区位于秦岭南部,是陕西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古就是人类的生息、繁衍地区,也是社会文明的较早地区之一。关于这两个地区的部族、民族与社会历史,多青研究,本文侧重就其在先秦两汉时期自然环境的变迁状况作一探讨,并阐述自然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一、先秦时期汉中与安康自然环境的变迁《-】!B石器时代陕西地区的历史,始于蓝田猿人为代表的年代,即距今115万年前。陕南之汉中、安康的历史则始于以“洛南人”为代表的年代,即距今约100至刀万年前。约距今对万年以前,秦岭还比较低,未形成阻隔汉水与…  相似文献   

9.
中国职业教育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先后经历了墨家思想、欧洲科学主义、美国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欧美行为主义及人本哲学等思想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哲学观影响下的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纵观中国职业教育哲学流变过程,国家政治哲学观、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以及中西哲学的融合是其变迁的基本规律,在不同时期均存在。展望未来,人本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职业教育哲学体系发展应该关注与侧重的,这与民众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诉求也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六朝时期安徽城镇历史变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是政区归属、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变化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城镇的置废兴衰过程,本文试述六朝时期安徽主要城镇的历史变迁概况。  相似文献   

11.
辽宋天池之争是双方河东划界中的一个典型,天池位处北宋宁化军北,辽朔州之南,天池之争持续三十余年。辽宋天池之争,较全面地反映了辽宋河东地界之争的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12.
明代辽东都司虽地处边塞,但在全国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辽东的教育机构也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本文通过梳理史料,介绍了辽东都司教育体系的确立、管理和生员举业等情况,以期勾勒出明代辽东都司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说明与中原相比,辽东教育虽然落后,但与前代相比却有很大进步。  相似文献   

13.
东丹国是辽朝初年平灭海东盛国渤海后,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方政权。辽朝之所以在立国不久就另外建立了这个“国中之国”,是由契丹传统的国家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东丹国建立之初,具有相对独立的属国性质,南迁辽阳后,则渐次变成了辽朝的二级地方政权。  相似文献   

14.
辽河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条较大的河流,辽河水系与黑龙江水系南北呼应,是东北地区两条最大的水系。辽河干流总长度为1 390千米,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千米。辽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仅涉及到三大山脉(长白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燕山山脉),而且流经丘陵、平原、沙漠、湿地,最后注入渤海的辽东湾。从辽河流域的空间分布格局的特点来看,其早期族群文化遗迹的地理分布大体是按照西辽河、东辽河与下辽河流域三个区域展开。辽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黄河流域和燕山地域的夏商文明关系十分密切,有着悠久而又成熟的文明形态,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流域文明。  相似文献   

15.
南下中原是契丹辽朝统治前期的根本国策之一。辽太祖灵活机动地推行远交近攻策略,辽太宗尝试了混一天下的理想,辽世宗则试图继续前辈的一贯政策,这是长期以来草原地带向农耕地带作向心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反映;辽穆宗根据形势的变化,将南下中原调整为草原本位政策。在中原政策问题上,契丹统治阶层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6.
宋朝与辽(即契丹)订立的大量官文书,是宋朝外交屈辱史的真实写照。而《水浒传》中写宋江征辽的官文书,与历史的真实完全相反。《水浒》中作这样处理表现了作品强烈的国家复仇意识,充分说明宋江征辽情节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展现了梁山好汉“忠义”性格内核中“忠”的一面,也说明了征辽情节的合理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匈奴在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政府对其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南匈奴在政治上承认并确立其藩属地位,经济上给予大量赏赐资助;对北匈奴则采取先羁縻、后攻伐的政策。东汉政府采取上述政策维护了其政治统治,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西辽河的主要干流,10世纪初由契丹人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建立起来的辽上京城成为辽王朝的统治中心。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继北魏之后所建立的最壮观最辉煌的一座特殊都市。自金朝灭亡后,辽上京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由编写"大清一统志"的文人们发现并确认了辽上京城的所在位置。以往中外学术界一直认为,辽上京城的重新发现是清道光年间蒙古学者张穆所撰写的《蒙古游牧纪》一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最迟在《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中已经有明确记载。此外,契丹人所修建的辽上京城从"二元"理念出发,采用了"北朝南市"的二元体制,分为南北二城。北城即皇城,为辽朝皇帝的临政之所;南城即所谓汉城则是以容纳汉人为主体的包括契丹人之外的各族人的生产、生活、市易、井肆、居住的场所。辽上京城是西辽河流域古代都市文明的标志,对东北亚乃至内陆亚洲的文化交流与传布,商品贸易的往来等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入的“跨界民族”,关于中国境内的朝鲜族的起点,大体上存在三种看法,第一,认为应追溯至元代明代;第二,认为起于明末清初,第三,始于19世纪中叶迁入,本文根据史料进行分析,阐述了明代朝鲜族移民辽东的原因,迁徙途径及其开发辽东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十一世纪的中国,随着强大的唐王朝衰落中国大地诸雄纷争,在中国的北方大地契丹族最终征服了北方广阔的地域成为北方的新霸主。同一时期新兴的高丽政权成为了辽代东部的邻居政权,两个政权之间面对各自的利益进行了频繁的交流活动。本文就是以和战时期的辽与高丽之间的关系来认识这段历史时期中辽与高丽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